丁汝昌(1836年11月18日-1895年2月12日),別名丁先達、丁禹廷,清末北洋海軍提督,是抗擊日本的民族英雄。丁汝昌任職期間曾參與鎮(zhèn)壓捻軍;出兵朝鮮,使日本干涉朝鮮計劃落空。甲午中日戰(zhàn)爭威海衛(wèi)之戰(zhàn)中,被炮火所傷,但仍堅持坐在艦內的過道中鼓勵士氣,“鎮(zhèn)遠”艦入港時觸礁受傷,旅順陷落后,丁汝昌又被革職,后被誣陷“通敵誤國”,威海戰(zhàn)敗后,丁汝昌服 ,以謝國人,北洋海軍至此全軍覆沒。 人物生平 咸豐末年,丁汝昌家遷巢縣高林鄉(xiāng)郎中村(今安徽巢湖市高林鎮(zhèn)汪郎中村),丁汝昌的父親丁燦勛,以務農為生, 貧苦。丁汝昌幼年曾入私塾讀了三年書,因家境貧窮,自十歲起失學,出外幫人放牛、放鴨、擺渡船等,以補貼家用。十四、五歲時,被父親送到同族伯父的豆腐店學徒。 咸豐元年(1851年),廬江一帶發(fā)生嚴重災荒,丁汝昌父母先后病故。 三年十二月(1854年1月),太平軍占領廬江,丁汝昌參加太平軍。后隨太平軍駐扎安慶,成為程學啟的部下。 1879年(清光緒五年),被李鴻章調北洋海防差用。也屬洋務運動代表人之一。 1881年1月,率北洋水師官兵200余人赴英國,接帶清政府在英訂購的“超勇”和“揚威”巡洋艦回國。 1888年,北洋海軍正式成軍,出任北洋海軍提督。在任職期間對北洋海軍和北洋海防的建設嘔心瀝血,嚴于律己,但整肅軍紀不夠嚴厲,并且對李鴻章言聽計隨,北洋海軍在其領導下,儼然為李氏家軍。 1891年,率艦隊訪問日本。鑒于日本海軍的發(fā)展,回國后曾陳請清政府再購新艦,增強北洋海軍實力,以防外患,未被采納。 1894年7月豐島海戰(zhàn)后,命令加強各艦防護,以備再戰(zhàn)。9月中旬,奉命率北洋艦隊主力護送運兵船隊赴大東溝,17日準備返航時發(fā)現(xiàn)日本艦隊,即令艦隊起錨迎敵。由于艦隊的航速不同,導致迎戰(zhàn)敵隊時陣型嚴重脫節(jié),加之負傷后中斷指揮,北洋艦隊遭受重創(chuàng),被革職留任。 1895年1月30日~2月11日,在威海衛(wèi)之戰(zhàn)中,指揮北洋艦隊抗擊日軍圍攻,但因為未得到上級命令,無奈港內待援,沒有主動出擊,致北洋海軍陷入絕境。彈盡糧絕后又無援軍來援的希望,在拒絕了日本聯(lián)合艦隊司令長官-祐亨的勸降和北洋海軍洋員瑞乃爾等的逼降之后,對清政府已絕望,服 自盡以謝國人。 淮軍將領 咸豐十一年(1861年),安慶被湘軍圍困危急,身為太平軍陳玉成部下的程學啟,深夜率丁汝昌等300余人翻越城墻,向集賢關湘軍訓導曾貞干投降。湘軍將領曾國荃對這批降軍存有疑慮,每逢戰(zhàn)斗,必令他們居于前列,七月十三日,程學啟、丁汝昌作為前導,攻破安慶北大門外的太平軍營壘3座,斷絕了安慶北面的交通,使守城的太平軍處境更加艱難,八月一日,曾國荃指揮程學啟、丁汝昌等攻占安慶,太平軍守將葉蕓萊以下1.6萬人全部戰(zhàn)死。戰(zhàn)后,程學啟升任游擊,賞戴花翎,充當開字營營官,丁汝昌升任千總,充當開字營哨官。 當時因上海士紳請求,曾國藩命令李鴻章組建淮軍,支援上海,并將大都由安徽人組成的,程學啟的開字營撥歸李鴻章指揮。同治元年(1862年),程學啟、丁汝昌等隨李鴻章乘輪船前往上海。八月,配合劉銘傳銘字營與太平軍戰(zhàn)于四江口,劉銘傳見丁汝昌作戰(zhàn)英勇,請李鴻章把丁汝昌調入銘字營,仍充哨官,統(tǒng)領親兵100人。旋改統(tǒng)領馬隊,升任營官,授參將。 同治三年(1864年),太平天國敗亡。曾國藩北上督師剿捻,由李鴻章署理兩江總督,辦理后勤。丁汝昌升為副將,統(tǒng)先鋒馬隊3營,隨劉銘傳北上,與捻軍作戰(zhàn)。七年(1868年),東捻軍失敗,丁汝昌授總兵,加提督銜,賜協(xié)勇巴圖魯勇號。 同治十三年(1874年),清政府決定裁軍節(jié)餉,劉銘傳擬裁去丁汝昌部馬隊3營,丁汝昌致書 ,劉銘傳怒其不執(zhí)行命令,欲殺之。丁汝昌聞訊,馳歸故鄉(xiāng)巢縣,得免殺身之禍。 同年,發(fā)生日本侵略臺灣事件。清政府展開海防大籌議,李鴻章力主購買鐵甲艦,辦理海軍。光緒元年(1875年)四月,李鴻章奉命督辦北洋海防事宜。 丁汝昌罷職歸田,悶悶不樂,其妻魏氏,是湖北鐘祥人,出身書香門第,是一位有見識的女子。她安慰丁汝昌:“家有薄田數畝,足以飽腹,大丈夫建功立業(yè),自有時也,姑待之”。家居數年,丁汝昌時常想到李鴻章身居直隸總督兼北洋通商大臣,姑前往天津投靠。李鴻章素知丁汝昌“才略武勇”,就對他說:“省三(劉銘傳)與爾有隙,我若用爾,則與省三齟矣。爾宜與之分道揚鑣!今吾欲立海軍,乏人統(tǒng)率,……當以此任相屬?!碑敃r,陜甘總督左宗棠正在指揮西征收復新疆的戰(zhàn)事,因素知丁汝昌作戰(zhàn)英勇,奏請發(fā)往甘肅差遣。李鴻章不愿丁汝昌西行,便以丁汝昌“傷病復發(fā)”為由,把他留在天津。 黃海大海戰(zhàn) 1894年初,丁汝昌獲尚書銜(尚書相當于今天政府中的部長)。5月,朝鮮爆發(fā)農民起義;清政府應朝鮮政府之請求,派兵前往助剿。日本政府援引《天津條約》,也派兵赴朝鮮,蓄意要挑起戰(zhàn)爭。 1894年7月25日,日本海軍聯(lián)合艦隊在朝鮮豐島海域偷襲中國運兵船隊;1894年8月1日,中日兩國政府同時向對方宣戰(zhàn),甲午戰(zhàn)爭正式開始。 由于入朝日軍不斷增多,清政府決定再度增調兵力赴朝作戰(zhàn)。1894年9月16日,丁汝昌奉命率北洋艦隊護送援軍由大連灣駛往鴨綠江口登陸;并于次日上午返航。 中午11時30分,北洋艦隊發(fā)現(xiàn)日本聯(lián)合艦隊自西南方向駛來,一場海上惡戰(zhàn)迫在眉睫。丁汝昌立即命令北洋艦隊由返航時的犄角魚貫小隊陣(或稱夾縫魚貫小隊陣)改為犄角雁行小隊陣”(或稱夾縫雁行小隊陣)[注:這個陣型也就是丁汝昌在報告中所說的“夾縫魚貫陣”]迎敵,同時他還向全艦隊發(fā)出三條作戰(zhàn)訓令: ?。ㄒ唬?艦型同一諸艦,須協(xié)同動作,互相援助。 ?。ǘ?始終以艦艏向敵,即保持位置,而為基本戰(zhàn)術。 ?。ㄈ?諸艦務于可能范圍之內,隨同旗艦運動。 由于時間緊迫,北洋艦隊迎戰(zhàn)時的隊形未能形成犄角雁行小隊陣,實際接戰(zhàn)時的隊形類似于“燕翦陣”,至于后人所說的人字陣、后翼梯陣、突梯陣、楔形陣、V形陣都不過是一種近似的形象說法。而日本聯(lián)合艦隊的12艘軍艦則分列為兩個戰(zhàn)術分隊:以航速較高的“吉野”號等四艦作為第一游擊隊,以單縱隊在本隊之前充作尖刀之用;其余八艦作為本隊,以但縱隊在第一游擊隊后方魚貫跟進。此時,兩支艦隊所處的黃海大東溝海面風平浪靜,死一般的沉寂令人毛骨悚然,惟有軍艦煙囪里冒出的濃煙在向上升騰。在雙方艦隊相距12公里時,日本聯(lián)合艦隊向左稍稍變換航向,向北洋艦隊的右翼撲去。12時50分,雙方相距5330米,北洋艦隊旗艦“定遠”號上305毫米口徑的前主炮一聲怒吼,其余各艦也相繼開炮射擊,世界近代史上規(guī)模罕見的中日黃海大海戰(zhàn)就此打響了。 海戰(zhàn)開始,北洋艦隊右翼總兵兼“定遠”號管帶(艦長)劉步蟾為總指揮。不久,日艦炮火擊毀了“定遠”號上的信旗裝置,北洋艦隊遂失去了統(tǒng)一的戰(zhàn)場指揮。而日軍第一游擊隊則高速撲向北洋艦隊右翼的弱艦“超勇”號和“揚威”號,將該二艦擊沉。日本聯(lián)合艦隊的兩個戰(zhàn)術分隊分別向左后、右后方作轉向,對北洋艦隊實施穿插和包抄,使北洋艦隊開始陷入腹背受敵的不利局勢之中。17時 40分,日本聯(lián)合艦隊主動收隊撤離戰(zhàn)場,向東南方向駛去。歷時長達五個小時之久的這場海上殘酷大 宣告結束。 威海衛(wèi)之戰(zhàn) 光緒五年(1879年),清政府從英國訂購的“鎮(zhèn)東”、“鎮(zhèn)西”、“鎮(zhèn)南”、“鎮(zhèn)北”四艘軍艦來華,北洋軍艦日漸增多,李鴻章奏準將丁汝昌留北洋海防差遣,派充炮船督操。六年(1880年),李鴻章奏派丁汝昌率林泰曾、鄧世昌等赴英接收訂購的“超勇”、“揚威”號巡洋艦。在英期間,丁汝昌覲見了英國女王,拜訪了英國海軍司令和高級軍官,并與當時一些著名的軍艦設計師會面,留下了良好的印象。借赴英的機會,丁汝昌特意繞道德國,參觀了建造中的“定遠”艦。 光緒八年(1882年)六月,朝鮮京城爆發(fā)壬午兵變,國內局勢大亂,日本政府決定借機出兵朝鮮。清政府派丁汝昌率“威遠”、“超勇”、“揚威”等艦開赴朝鮮,用以觀察局勢和防止事態(tài)進一步惡化。六月二十六日,丁汝昌與候選道馬建忠離開煙臺,率艦隊抵達朝鮮仁川,日本海軍艦隊已先期到達。丁汝昌決定“以軟禁禍首李昰應為先著”,遂乘“威遠”回天津請兵。七月初七日,丁汝昌率“威遠”、“日新”、“泰安”、“鎮(zhèn)東”、“拱北”等船艦,載運淮軍吳長慶部2000余人往朝鮮登陸,十三日,丁汝昌與吳長慶、馬建忠等設計擒獲朝鮮太上皇李昰應,押往天津軟禁,使日本干涉朝鮮的計劃落空。八月二十九日,李鴻章上奏,稱記名提督新授天津鎮(zhèn)總兵西林巴圖魯丁汝昌,久歷戎行,才明識定,前往英國督帶快船回華,創(chuàng)練水師,講求西法,能耐勞苦,此次揚威域外,足張國體。清政府賞丁汝昌穿黃馬褂。 光緒十一年(1885年),在德國訂造的“定遠號戰(zhàn)列艦”、“鎮(zhèn)遠”、“濟遠”回國,丁汝昌與津海關道周馥前往驗收,舉行升旗儀式。 光緒十二年(1886年)七月,李鴻章命丁汝昌與總查瑯威理率北洋水師主力赴朝鮮釜山、元山、永興灣等處操練,并巡查洋面。不久,李鴻章又派吳大澄等勘定吉林東部國界,命丁汝昌率艦隊至海參崴接應,然后折赴長崎進船塢保養(yǎng)(“定遠”、“鎮(zhèn)遠”鐵甲艦按設計,每半年必須入塢油漆一次,以防銹蝕,當時中國沒有能容納這兩艘軍艦的船塢,而前往日本,是最近的選擇)。七月初十日,“定遠”等軍艦到達日本長崎,引起日本民間的艷羨、妒恨心理。七月十六日,中國休假水兵上岸,和日本 及民眾發(fā)生爭斗,北洋水師總查瑯威理一度準備下令向日本宣戰(zhàn),被丁汝昌制止,最終通過外交、法律途徑平息了這場爭端,日本向中國賠償5萬余元。 光緒十三年(1887年),清政府命令各地督撫物色將才,以備任用,分別保奏。七月二十日,李鴻章遞交《保舉將才折》,丁汝昌名列其中。 光緒十四年(1888年)八月,清政府定北洋海軍官制,在威海擇地建造水師公所。九月初九日,總理海軍事務大臣醇親王奏準頒布《北洋海軍章程》,北洋海軍正式建軍。十三日,海軍衙門根據李鴻章的提名,奏準以北洋水師記名提督直隸天津鎮(zhèn)總兵丁汝昌為海軍提督,旋賞加尚書銜。根據丁汝昌的建議,在威海劉公島設立水師學堂,培養(yǎng)駕駛、指揮軍官;在大沽、旅順設立 學堂,培育魚雷軍官;在山海關設立武備學堂,在威海設立-學堂,培育各級專業(yè)軍官。 光緒二十年(1894年),朝鮮爆發(fā)東學黨起義,清政府應朝鮮國王請求,派兵幫助鎮(zhèn)壓。李鴻章以中-力不充,準備不足,不建議過早開戰(zhàn),盡量拖延時間。 六月二十日,日本軍艦在豐島發(fā)動突然襲擊。 七月一日,中日雙方互相宣戰(zhàn),甲午戰(zhàn)爭爆發(fā)。 戰(zhàn)爭爆發(fā)后,光緒皇帝在清流黨人的慫恿下,情緒激動。數日間,-電報指責丁汝昌,質問為何沒有戰(zhàn)果,提出要將丁汝昌革職,送交刑部治罪。 而當時清政府所下命令,也是前后矛盾,混亂不堪。既要丁汝昌遠行尋找日本艦隊決戰(zhàn),又命令必須保護大沽、山海關、旅順、威海等地萬無一失,艦隊不得遠離,“倘有一艦闖入,定將丁汝昌從重治罪”。而朝廷中的頑固派、清流黨也乘機大做文章,名為指責丁汝昌,潛臺詞則是攻擊李鴻章。七月二十五日,對海軍事務一竅不通的廣西道監(jiān)察御史要求撤換丁汝昌,河南道監(jiān)察御史要求治丁汝昌罪,翁同龢等軍機大臣也在推波助瀾。七月二十六日,清廷明降諭旨:“海軍提督丁汝昌即行革職”,七月二十七日,又有圣旨到,稱丁汝昌“狡猾避敵”,對丁汝昌的攻擊達到0。 七月二十九日,李鴻章遞交《復奏海軍統(tǒng)將折》,為丁汝昌辯護。因為對丁汝昌的指責大都屬于捕風捉影,根本沒有任何證據,光緒皇帝降旨:“丁汝昌暫免處分”。 經歷了如此一場風波,丁汝昌當時的心情可以想見。 光緒二十年八月十八日,護送陸軍赴朝后正準備返航的北洋艦隊與日本海軍遭遇,黃海海戰(zhàn)爆發(fā)。戰(zhàn)斗開始后不久,丁汝昌即被炮火所傷,但仍堅持坐在艦內的過道中鼓勵士氣。經過近5小時的鏖戰(zhàn),中日雙方互有損傷。 九月二十日,北洋艦隊在旅順完成修理返回威海,“鎮(zhèn)遠”艦入港時觸礁受傷,使得本已元氣大傷的北洋艦隊雪上加霜。日軍進攻旅順時,丁汝昌被革去尚書銜,摘去頂戴。旅順陷落后,丁汝昌又被革職,暫留本任。在威海布防上,丁汝昌對陸軍的戰(zhàn)力表示擔心,建議做好炸毀陸路海岸炮臺的準備,不料,被戴宗騫誤會并舉報又成為“通敵誤國”的罪證,清廷下令將其交刑部治罪。在劉步蟾等將領的通電-,李鴻章的極力申辯下,清廷命令,待丁汝昌手頭事務結束后,解送刑部。 丁汝昌當時所處環(huán)境雖十分艱難,仍力圖振作,召集諸將,籌商水陸戰(zhàn)守事宜。十二月二十五日,日軍在山東榮成登陸,三十日,即光緒二十年除夕,日本聯(lián)合艦隊司令長官-佑亨遞送勸降書,丁汝昌不為所動,決心死戰(zhàn)到底,當日,對家人說:“吾身已許國”,并將勸降書上交李鴻章,以明心跡。 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正月三十日,日軍進攻威海南幫炮臺的制高點摩天嶺,丁汝昌率艦隊從海上用火力支援炮臺守軍,發(fā)射排炮,擊斃日軍旅團長大寺安純(為甲午戰(zhàn)爭中日軍陣亡的最高將領)。由于眾寡懸殊,威海陸路南北幫炮臺相繼失守,劉公島遭海陸合圍,成為孤島。凌晨,丁汝昌組織的敢死隊分為兩路,效多的一路負責詳攻,另一路則負責將280毫米口徑的克虜伯炮炸毀,完成任務后,敢死隊全部犧牲。 此后,日本海陸兩軍配合,并利用剩下的陸路炮臺,連日攻擊北洋艦隊,均被擊退。二月五日,日本 艇夜間偷襲,“定遠”艦遭重創(chuàng),丁汝昌移督旗于“鎮(zhèn)遠”艦。二月七日,日軍艦艇40余艘排列威海南口外,勢將沖入,日本陸軍也用陸路炮臺的火炮向港內猛轟。之后, 艇管帶王平策劃 艇隊集體逃亡,劉公島形勢進一步惡化。二月九日丁汝昌登“靖遠”艦迎戰(zhàn),擊傷兩艘日本軍艦,“靖遠”中陸路炮臺發(fā)射的炮彈受傷,丁汝昌欲與船同沉,被部下誓死救上小船。 二月十二日,丁汝昌毅然回絕日軍勸降,只想以慷慨一死盡忠。當晚,服 ,以謝國人。 丁汝昌死后,手下軍官牛昶眪盜用他的名義,與日方簽訂了《威海降約》。威海港,李鴻章經營多年的北洋海軍,至此全軍覆沒。 威海降約 丁氏既死,馬格祿、浩威及中國-數人上岸至牛道臺家,遇見瑞乃爾。浩威(洋員)倡議偽托丁提督名義作降書,并親自擬稿。譯作中文,并鈐提督?。╓illiam F.Tyler,Pulling Strings in China,London.1929.P.85.)。當年丁汝昌十名護衛(wèi)之一的谷玉霖也說:“丁軍門自盡之后……集眾籌議投降事。”(《谷玉霖口述》(1946年記錄稿)。按:谷玉霖,威海北溝人,先在來遠艦當炮手,后在提督衙門當護衛(wèi)。 ) 1895年2月14日(夏歷正月二十)下午三時半,牛昶昞與-祐亨共同簽訂《威海降約》。 丁汝昌之死 1895年1月20日,日本山東作戰(zhàn)軍登陸榮成灣,發(fā)起了威海戰(zhàn)役,陸路的戰(zhàn)斗進行到2月2日上午,以威海衛(wèi)城的陷落為標志而結束。從這一天開始,丁汝昌在海中的劉公島上,和北洋海軍將士處于日軍海陸合圍中,進行了悲壯的劉公島保衛(wèi)戰(zhàn)。 2月3日,1895年大年初九,這天白晝,北洋海軍和劉公島、日島炮臺又擊退了日本聯(lián)合艦隊的一次大舉進犯,擊傷日艦“筑紫”、“葛城”。聯(lián)合艦隊司令-佑亨-改換策略,派出 艇意圖破壞威海灣口的 防線。同一天,給事中余聯(lián)沅上奏,稱“丁汝昌蜷伏威海”,“其罪實浮于衛(wèi)汝貴諸人”,“若不將丁汝昌立行褫除,則海軍亦斷無起色”,“不殺丁汝昌,則海軍亦斷無振作”。不過這時,劉公島與外界通訊斷絕,已聽不到朝廷里的喊殺聲。此后因為聽到劉公島已經陷入重圍,替換海軍提督不再具有多少實際意義,言官們的聲音沉寂了下來。 1895年2月5日凌晨,日軍10艘 艇偷偷的潛進威海灣,發(fā)起偷襲。在連續(xù)擊退5艘日本 艇后,北洋海軍旗艦“定遠”不幸被 擊中。雖然中雷同時,“定遠”擊毀了發(fā)射 的日本“第九號” 艇,但艦體進水過多,無法挽回,丁汝昌-下令將其駛往劉公島東部淺灘擱淺,充作炮臺使用。 1895年2月6日凌晨,日軍5艘 艇進人威海灣,再度實施偷襲,擊沉了北洋海軍重傷尚未修復的“來遠”號裝甲巡洋艦,以及“威遠”號練習艦、“寶筏”號輔助船。天色大明后,因為“定遠”艦內的彈藥庫等重要設施都已被淹沒,丁汝昌-下令放棄該艦。 1895年2月7日上午,見連日偷襲已使北洋海軍主力艦只幾乎消耗殆盡,日本聯(lián)合艦隊出動23艘軍艦,在日軍占領的南幫炮臺炮火配合下,大舉正面強攻威海灣。丁汝昌親率“鎮(zhèn)遠”、“靖遠”等軍艦進行頑強抵御。乘戰(zhàn)斗間隙,水手教習李贊元受丁汝昌委派,攜帶密信乘坐“利順”輪船,由北洋海軍 艇隊護衛(wèi)沖出威海灣,試圖突圍而出。未料 艇隊護送信使的船只出口后,也隨同向煙臺方向逃跑,致使劉公島上士氣大落。 當晚,大批護軍官兵齊聚海軍公所門前,哀求丁汝昌給予生路?!袄淄Ъ忍樱娦母鼇y,紛紛直向丁統(tǒng)領求生路。統(tǒng)領恐軍心有變,只得溫言慰之,但告各軍糧草已絕,炮彈垂盡,進無以戰(zhàn),退無以守。 同一天,山東巡撫李秉衡根據 艇逃散這一跡象上奏,稱北洋海軍已經覆滅。 1895年2月8日,軍機大臣翁同龢見到李秉衡的奏折,“憤悶難言?!崩艨平o事中儲成博當即上奏,要求“電飭李秉衡將丁汝昌密速在軍前正法”。對李秉衡的奏報,李鴻章將信將疑,直至當天黃昏,英國印度支那輪船公司“益生”號商船達到煙臺,稱經過威海時見到劉公島炮臺仍然掛著龍旗,并未失守。 當晚7時,北洋海軍部分軍艦官兵上岸,8時,大批陸軍離開炮臺,連同島上百姓“共近千人到海軍公所門前,向丁汝昌求生路。在當時險惡的形勢下,想要能夠保全島軍民生命,最簡單直接的辦法只剩下一個,那就是萬般屈辱、難堪的投降。前幾日面對著日方送來的勸降書,憤慨地稱“汝等可殺我,我必先死,斷不能坐睹此事” 的丁汝昌,根本無法接受“投降”這兩個字。望著曾經生死與共的戰(zhàn)友,丁汝昌心中無限感慨,作為一名傳統(tǒng)軍人,理所當然的天職是與敵戰(zhàn)至船沒人盡。但是設身處地地換位思考,在當下的處境中,如果沒有外援,劉公島實難堅守,幾千條人命最后的結局可想而知,他們的生死前途此時都操握在這位頗受愛戴的水軍提督手中。沉思半晌后,丁汝昌痛苦地許下諾言,如果等到1895年2月11日還沒有援軍到來,那時自會給大家一條生路,“丁汝昌曉以大義,勉慰固守,若十七日救兵不至,屆時自有生路?!?br> 1895年2月9日,元宵節(jié)。日軍再度強攻威海灣,丁汝昌乘“靖遠”率隊作戰(zhàn)。 上午,“靖遠”被南幫炮臺炮火擊中下沉,丁汝昌落水后被救起,涕淚橫流,嘆息“天使我不獲陣歿也” !至此,北洋海軍尚有機動力的主力軍艦僅?!捌竭h”、“濟遠”、“廣丙”三艘。當天下午,丁汝昌下令炸毀擱淺的“定遠”。同一時刻,前天派出送密信的信使到達煙臺。 “即刻水手教習 這天晚上,劉公島上飄起雪花,“定遠”艦管帶劉步蟾 身亡,實踐身前“茍喪艦,必自裁”的諾言。 還是這個晚上,煙臺道臺劉含芳派出的密使夏景春,冒九死一生,來到了劉公島上,帶回了丁汝昌“如十六七日援軍不到,則船島萬難保全”的告急信。 1895年2月10日,據時人回憶,丁汝昌望著威海陸地方向,眼睛瞪得如同銅鈴一樣。 1895年2月11日,白天日軍再度發(fā)起強攻,丁汝昌督率眾艦,擊退日艦,擊傷“大和”、“天龍”等艦。深夜,海軍公所門前擁滿了等待最后消息的軍民。時間慢慢地到了子時,所有人都知道了結果,他們已經被整個國家拋棄。午夜時分,近萬軍民哀求活命。丁汝昌眼噙血淚,面前的這些人是曾經威震東亞的中國海軍,曾經和日寇在海上塵戰(zhàn)5個小時,在外援斷絕局面下堅守孤島并未屈服,還有那些終日與這支軍隊相伴,為他和他的海軍樹立“威震海疆”德政碑的劉公島紳民。在魚死網不破的結局已經注定時,在大廈將傾、求生的本能壓倒一切之時,丁汝昌再也無法,也不忍心來阻擋他們要求活著的愿望。偌大個劉公島,仿佛是 北洋海軍軍官盧毓英回憶,在這最后期限到來的時刻,丁汝昌因身邊的親信僚屬陳恩燾早年曾留學英國,遂回身問陳,西方國家海軍處于如此境地時,會做如何處置?“蓋以軍火已磐,軍糧已絕, 無可如何,乃問計于陳恩燾。陳曰:外國兵敗,有情愿輸服之例。遂引某國某人有行之者。丁之意遂決。” 又根據北洋海軍營務處候選道馬復恒的匯報,當晚丁汝昌數次命令將“鎮(zhèn)遠”艦炸沉,但是已經無人執(zhí)行他的命令,“水陸兵勇又以到期相求, 進退維谷,丁汝昌幾次派人將鎮(zhèn)遠用雷擊沉,眾水手只顧哭求,無人動手。” 夜半孤燈下,丁汝昌在書寫一封字字誅心的信件。 同樣是在夜半孤燈下,信使夏景春從劉公島帶著丁汝昌的密信已經成功到達煙臺,隨即有關“定遠”等艦失事的情況,以及這么多天來北洋海軍、劉公島守軍戰(zhàn)斗情形的消息立刻傳至清政府中樞。然而望著十萬火急的軍情,清廷中樞中并無多少人真正在打算如何去援救這支軍隊,這些消息反而又成了清流派攻擊李鴻章、淮系的大好把柄。文筆犀利的言官文廷式,正憑著滿腦想像,在撰寫一份-北洋海軍軍官的奏折。 1895年2月14日下午2時,道員牛昶曬在海軍軍官程璧光陪同下登上日本聯(lián)合艦隊旗艦“松島”,在艦上的軍官會議室里簽署了降約。畫中手持文件而坐的是日本聯(lián)合艦隊司令-佑亨,在他對面低頭的中國人是道員牛昶曬,左側站立的北洋海軍軍官則是程璧光。 “……丁汝昌向來駐定遠船,而定遠被轟之時,乃適在鎮(zhèn)遠,其為先知預避,情節(jié)顯然。自去歲以來,盈廷-,嚴旨拿問,而李鴻章護庇益悍,卒至國家利器殉于兇人之手,此實人神所同憤,天地所不容。又劉步蟾性本壬,加之怯懦,素無一戰(zhàn)之績,朝廷誤信北洋,委之重寄。今日之事,誰任其咎……李鴻章縱無求敗之心^豈有御敵之用?皇上以天下為重,即不忍加誅,亦宜速為改移……” 在又書寫了一份給老上司李鴻章的絕筆遺書后,丁汝昌需要做的事情都已經安排好了。他端起浸泡著 的酒杯,一口飲下,滿臉的凄楚?!爸坏靡簧韴髧茨芡侠廴f人?!蓖纯鄰浟糁?895年2月12日,丁汝昌殉國而去,時年59歲。噩耗傳開,劉公島全島如喪考妣。同一天夜間,劉公島護軍統(tǒng)領、李鴻章的外甥張文宣亦服毒自盡。 人物評價 人們常提到丁汝昌,據我所知,他和其他中國將帥略有不同,我覺得他是一位具有古代豪杰風度的人物。但丁汝昌的事跡好像不大為人所知,因此,我想摘其大概談一談他的為人。 日清和平破裂之后,在許多戰(zhàn)斗中沒有像威海衛(wèi)那樣的義戰(zhàn)。為何稱其為義戰(zhàn)呢?因為敵人極盡忠義。其他無論旅順還是平壤,皇軍所到之處立即陷落。然而據守在威海衛(wèi)內劉公島的丁汝昌,對日本陸海軍的進攻則進行了英勇的抵抗。竭盡全力之后,最終 以救部下,這實在是戰(zhàn)則以義戰(zhàn),降則以義降。對此,日本則以義而攻之,以義而受其降。這樣,于敵于我皆表現(xiàn)出日本固有的武士精神,我想這是絕無僅有的。 [以上內容由"AMOON"分享。] 丁汝昌相關 經歷歷史事件: ![]() 同年(公元1836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895年)去世的名人: |
|
來自: 濤兒_dlwangtao > 《清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