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殷,字伯殷,歸德人,是汝南侯梅思祖的侄子,與燕王朱棣同歲,洪武十一年,朱元璋把自己的嫡長女寧國公主嫁給梅殷,寧國公主是馬皇后的長女,比朱棣小四歲。 梅殷恭敬謹(jǐn)慎,富有謀略,擅長騎馬射箭,備受朱元璋器重。 朱元璋去世前,梅殷和皇太孫朱允炆在一旁服侍,朱元璋對朱允炆說:燕王不可忽視,隨后又對梅殷說:你老成持重、忠誠可信,可以托付幼主,然后把遺詔交給梅殷:敢有違天者,為朕伐之。 建文元年,燕王朱棣起兵靖難,建文四年,朱棣率軍快速南下,直取京師。這年四月,朱棣在靈璧之戰(zhàn)中擊潰何福,生擒朱元璋的養(yǎng)子平安,繼續(xù)揮師南下。 為了阻擋朱棣南下,建文帝下令募集淮南兵馬,號稱四十萬,讓梅殷統(tǒng)率這些兵力鎮(zhèn)守淮安,梅殷盡心防御,號令嚴(yán)明。 朱棣派使者去見梅殷,提出借道淮安去孝陵“進香”的要求,被梅殷果斷拒絕。 梅殷說:先帝禁止藩王進香,不遵遺詔者不孝。 朱棣聽后十分生氣,給梅殷寫了封信說:如今我起兵清君側(cè),是順應(yīng)天命,非人力所能阻擋。 梅殷下令割掉使者的耳朵和鼻子,把他放回去,說:留下你的嘴去向殿下說,什么是君臣大義。而鳳陽的守將徐安也積極防御,拆掉浮橋,阻止船只通行。 朱棣只能繞過淮安,從揚州南下,向京師進軍。朱棣登基后,逼迫寧國公主給梅殷寫信,寧國公主咬破手指,梅殷見信后大哭,返回京師。 朱棣親自迎接,說:駙馬勞苦。梅殷回答:勞而無功。朱棣無言以對。 永樂三年十月,梅殷上朝,經(jīng)過笪橋時,前軍都督僉事譚深、錦衣衛(wèi)指揮趙曦把他擠入水中,卻聲稱梅殷是投水自盡。 后來都督同知許成揭發(fā)此事,朱棣下令將譚深、趙曦治罪,派官員為梅殷料理喪事,謚號榮定。不久,封梅殷的兒子順昌為中府都督同知,景福為旗手衛(wèi)指揮使。這年十二月,朱棣下詔,封寧國公主為寧國長公主。 梅殷被害是朱棣指使的嗎?這個問題很難說清楚。當(dāng)時很多人揣測他的想法,要在他面前表現(xiàn)自己的忠誠。 梅殷去世后,寧國公主跑到宮里和朱棣哭鬧,朱棣處置了譚深和趙曦后,特意寫信告知寧國公主。 而且,朱棣封了梅殷的兩個兒子為官,封寧國公主為寧國長公主,還把揭發(fā)此事的許成封為永新伯,朱棣為什么這么做呢? 寧國公主的生母是馬皇后,而朱棣是由馬皇后撫養(yǎng)長大的,兄妹情深是自然的,不過,這可能并非全部原因。 梅殷雖然奉太祖之命輔佐建文帝,但是他實際的行為和大多數(shù)武將并無多大差別,雖然鎮(zhèn)守淮安,迫使朱棣改道南下,也不過是盡職而已。如果朱棣公開報復(fù)梅殷當(dāng)初的不肯歸附,那么必然會傷及很多武將,引發(fā)朝堂動蕩,這是朱棣所不愿看到的。朱棣登基之初,朝臣內(nèi)心不安,他需要想方設(shè)法安撫官員情緒,盡快穩(wěn)定朝堂,使之正常運轉(zhuǎn)。 不過,朱棣在給寧國公主的信中提及了梅殷的過失,顯然今后不想再提此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