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們的逸仙談歷史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獲哦。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背h時期,項羽與劉邦相爭,進行最后一場大戰(zhàn),劉邦的六十萬大軍對陣項羽的十萬大軍,輸贏立見。項羽的士兵被包圍,劉邦命令士兵在周圍唱楚地的歌曲,引起他們的思鄉(xiāng)之情,戰(zhàn)斗力削弱。 “楚王雖雄,難免烏江自刎;漢王雖弱,卻有萬里江山”,項羽力能扛鼎,調兵遣將以少勝多,劉邦只是一個小混混,一亭長,可是為何項羽最后卻會輸給劉邦,這個問題千百年來人們都在不停地討論,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看法。韓信用八個字總結,郭嘉卻只說一個字。 韓信在評價項羽時只說八個字:匹夫之勇,婦人之仁。他為何說出這樣的話,韓信在拜入劉邦陣營前,先拜入項羽賬下,但是一直都不受待見,一個可以封王的人物,結果只是擔任一個執(zhí)戟郎。他多次向項羽提出自己在軍事上的見解,可是傲氣的項羽連自己的亞父的意見都常常聽不進去,又怎么會聽他這個執(zhí)戟郎的。 項羽作戰(zhàn)多喜歡橫沖直撞,依靠軍隊的氣勢,還有他的勇猛沖鋒陷陣,擊敗敵人,這便是“匹夫之勇”。這樣的勇猛在雙方人數(shù)相當?shù)臅r候或可一試,或者對方的將領不擅長帶兵打仗也可成功,可如果對方的敵人數(shù)倍與他,亦或對方的將領擅長軍事上的謀略,那么他很容易吃虧。 此外,項羽還有一個弱點就是優(yōu)柔寡斷,婦人之仁,這一點從“鴻門宴”也可以看出來。做事全憑個人的喜好,訂好的計劃說變就變,因為他人的三言兩語便舉棋不定,左右搖擺,最終還放走劉邦,招致禍患。 從這些方面來看,韓信對他的評價還是很中肯的,畢竟兩個是同一個時代的人,而且還多次交手,彼此之間也比較了解,與歷史上的項羽的真實情況也貼合。而三國的謀士郭嘉對這件事的評價則簡短得多,他只給出一個字:勢。 這個字看似簡單,但是包含的內(nèi)容卻很多。我們經(jīng)常說一句話:大勢所趨,到底什么是大勢,其實就是人心,天時、地利、人和,最重要的往往之最后一個,人心向背,才是左右結局的關鍵所在。其實最開始的時候,大勢為項羽所掌握,他打下巨鹿之戰(zhàn),彭城之戰(zhàn),舉世聞名,他的優(yōu)勢比劉邦要強。 從他可以收攏那么多的百姓與他一起打仗,就可以看出他還是具有民心的,只是他的作為讓這些支持他的人漸漸失望??託⒎?,一把火在咸陽燒了三個月,還縱容自己的手下燒殺搶劫,欺壓百姓,害的百姓不敢出門,人人惶恐不安,這種情況下有怎么有人心向他。 反觀劉邦,一開始的時候雖然也有一些糊涂,只是很快就清醒,不準手下擾民,還向百姓道歉,高下立見,百姓自然更加推崇劉邦。他到達的地方,一片祥和,長此以往,項羽雖然打贏戰(zhàn)爭,但是輸去人心。劉邦屢戰(zhàn)屢敗,可是卻受到人們的熱烈歡迎,這天下大勢自然也移到劉邦身上。 因此郭嘉的這一個字點評得也很精準。而且劉邦的用人手段以及對大局的掌控力也還是項羽比不上的,劉邦手下還有眾多的人才,文有蕭何、張良;武有韓信、樊噲等。而項羽最后連范增都氣走,哪里還有良才美將愿意追隨。 劉邦用人不拘一格,不會在意身份,他的大將中,張良是貴族,陳平是游士,樊噲不過一屠夫,韓信只是一布衣,但是他都一視同仁。并且他自己也說過:“治國不如蕭何,出謀劃策不如張良,帶兵打仗不如韓信”可就是這些他不如的人卻心甘情愿地在他手下做事,供他驅使,他的用人手段著實高明。 而項羽賬下有良將韓信被他忽視,有謀士范增被他氣走,最后只剩下他一個孤家寡人,身邊只有虞姬陪伴。與劉邦的用人手段比起來,差的不是一星半點。多方比較之下,項羽最后會輸給劉邦也不是一件奇怪的事。 劉邦善于用人,但桀驁不馴,結果導致兩種不同的結局。過鋼易折,項羽身負“霸王”之名,一生贏得多場勝仗,卻在最關鍵的時候輸?shù)?,若是他肯度過烏江,未嘗沒有卷土重來的可能,可惜他不能接受自己的失敗,最后自刎而亡。 在生活當中我們也要善于發(fā)掘他人的優(yōu)點,多加聽取別人有用的意見,不要驕傲自大,盲目自信。遇事不能橫沖直撞,謀而后定,該果斷之時也不要優(yōu)柔寡斷。 參考資料: 《夏日絕句》 《命運賦》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說說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說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
|
|
來自: liuhuirong > 《秦漢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