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及趙構的一生,既幸運,又悲劇。幸運的是,公元1127年的靖康之難中,金兵攻破汴梁城,將北宋皇族一鍋端,包括徽欽二帝,以及眾位皇子王爺在內的三千大宋宗室全部成了金國的階下囚。 而趙構因為身不在汴京,則逃過一劫,成為了大宋宗室僅剩的直系血脈。國不可一日無君,于是乎,本無繼承資格的趙構在眾臣推舉下坐上了皇位,是為宋高宗。 靖康之難對于趙宋王朝來說是恥辱的,但是對于他趙構來說,絕對算是幸運的,畢竟沒有這場劇變,他當不了皇帝。 不過話說回來,福兮禍所依,趙構雖然當上了皇帝,但是卻也迎來了自己的厄運。 建炎三年,逃了大半年的趙構好不容易在揚州安頓下來,隨即招來宮女,準備過過安穩(wěn)日子。誰知金國名將完顏宗翰一心要拿他,兵鋒直指揚州,于是乎正在趙構酣戰(zhàn)之時,宮外突然傳來聲音:“金兵渡江了”。 趙構連忙提上褲子,在少數(shù)隨從的護衛(wèi)下,逃出了揚州城,最終于瓜洲渡江逃過一劫。然而,令趙構始料未及的是,這次突如其來的驚嚇,卻讓他失去了生育能力。對于一個皇帝來說,這不僅僅是個人享受的問題,更事關國本。畢竟無法生育就代表無后,即無人繼承皇位。 當然了,趙構原本是有兒子的,名為趙旉,曾在苗劉兵變時被推舉為皇帝,后來趙構戡平叛亂,復位成功,趙旉又從皇帝變成了皇太子。原本,作為趙構唯一的兒子,趙旉自然也是唯一的繼承人。但是,命運弄人,趙旉連建炎南渡時那么奔波都熬過來了,卻在安頓后的臨安府倒下了。年不滿3歲,便因病去世。 自此,趙構徹底絕后,但大宋家業(yè)需要傳承,趙構只能從宗室子弟中去選。 然而,趙構并沒有按照傳統(tǒng),選擇最為近親的兄弟子侄,而是選了一個相隔甚遠的趙昚,當時還叫趙伯琮。趙昚雖然也姓趙,但是和趙構的血緣關系并不親密,因為他乃是宋太祖的七世孫,屬于太祖一脈,而趙構則是宋太宗一脈,早就出五服了。 從親疏關系的角度來看,趙構怎么也應該是在太宗一脈里面找繼承人啊。 雖然在靖康之變中,太宗一脈大都遭難,淪為金國俘虜,但是也沒有全滅。比如宋英宗一系的本家濮王系,大都逃過一劫,而他們之中隨便一個姓趙的,都要比趙昚的關系來得近。 像比較有名的趙仲謙,乃是趙構的叔祖輩,曾經(jīng)趙構登基,他在背后多有助力。而趙仲謙之子趙士從,作為趙構的叔叔輩,更是南宋初年的朝堂重臣,也是宗室的代表人物。此外,還有同屬濮王系的齊安郡王,曾在苗劉兵變時及時通知張浚勤王,救了趙構一命,由此深得趙構信任,家族勢力很強。岳飛案時,齊安郡王曾上書“臣以百口保飛無他”,可見其家族繁衍之廣。 由此可見,趙構雖然沒有了直系的兄弟子侄,但在五服之內找?guī)讉€皇子來繼承皇位,絕對是沒問題的。所以,太宗一脈無人,并不能成為趙構選擇太祖一脈的理由。 至于孟太后托夢,使趙構有感于“太祖后當有天下”,可憐太祖子孫的不公待遇,最終選擇還位于太祖一脈,那就更不靠譜了。趙構哪有這么高尚?他可是手握勤王大軍,卻能眼睜睜的看著汴京淪陷,看著自己父兄被俘的狠人啊。 事實上,趙構之所以選擇遠親趙昚,其實更多的是為了自己的利益考慮。 建炎南渡之后,趙構這個皇位坐得其實并不安穩(wěn),因為自己無后的緣故,導致太子之位空懸。而太子在古代是為國本,連皇子都沒有的宋高宗,根本無法安定民心,撫慰朝臣。所以,尋找繼承人是非常有必要的。而當時的宗室子弟們,大都是身在外地發(fā)展,或是分封,或是募兵勤王,從而逃過一劫,他們要么有錢,要么有兵,所以其勢力比較深厚。 尤其是像濮王系這種保全比較完整的旁支,聲望高,實力強。趙構在借助其力量的同時,也需要多加提防。所以,選繼承人這方面肯定是要優(yōu)先排除的。 如果太子出自他們家,首先他們的實力名望肯定大大增強,甚至于影響到趙構的統(tǒng)治。很多人都忽略了一個問題,就是趙構繼承皇位,沒有走正常的皇位傳承,他是被別人推舉上位的。正是因為皇位來的不正常,所以高宗心里一直都有一個心結——既然他被推舉上位,那么其它的皇族成員也一樣能。 試想,那么多的宗室子弟都跑到了江南,這些人都是攜家?guī)Э诘哪线w,他們能擁立光桿司令趙構為帝,難道就不能擁立其它的宗室子弟為帝么?比如濮王系,他們可以推舉趙構,也可以推舉其他姓趙的。 其次,萬一太子登基之后,又搞出來一個“濮議”事件,那么他趙構可能連宗廟都進不了。 話說當初宋仁宗因為無后,便將濮安懿王趙允讓的第十三子趙曙過繼到名下,是為宋英宗。沒想到宋英宗登基之后,竟然將生父趙允讓尊為皇考,搶了宋仁宗先皇的位置。只不過由于宋英宗過早駕崩,來不及給生父上謚號,所以這件事兒才算了。 但是,有這個前車之鑒,趙構不由得擔心,要是繼子上位之后,又來搞這么一出,拿自己不是虧大了。所以,必須要選一個搞不出這些幺蛾子來的繼承人。簡單來說,趙構選擇儲君的標準有兩個:首先不能是皇族大宗,其次家族不能太有勢力。 但是濮王這些人的身份資歷擺在那里,如果沒有確切理由,也不好直接就把人家資格取消了。于是,趙構就扯出了還位于太祖一脈這樣的理由,直接將威脅性比較大的太宗一脈各旁支給取消參賽資格了。 而在太祖一脈中選,那可就沒有太多顧慮了。因為經(jīng)過這么多年傳承后,遠離皇位的太祖一脈早就沒什么底蘊了。就算他當了繼承人,其背后的家族也沒有實力來影響自己的統(tǒng)治。而且由于他們生父的身份地位較低,也可以最大限度防止其在自己駕崩后,把自己生父搬出來搶位置。畢竟從宗法上尊崇生父,支系太遠,一尊就是好幾代,等于廢掉前面數(shù)代皇帝,這根本不可能實施。 比如趙昚生父趙子偁,僅僅只是一個八品官兒,連朝見皇帝的資格都沒有,他拿什么去和趙構爭?而趙昚的競爭對手趙伯玖,生父趙子彥,官至秉義郎,區(qū)區(qū)從八品武官,甚至說不清是太祖哪一支的后裔; 這兩個小孩子,不管哪一個當了皇帝,一定會對趙構感激涕零。因為沒有趙構提拔,濮王和安定郡王的家族成員也是王爺。而沒有趙構的提拔,宋孝宗和他的競爭對手就只能在老家玩泥巴。所以,趙昚要維護自己的皇帝地位,他就一定要誓死捍衛(wèi)趙構的地位,因為趙構和他的利益已經(jīng)綁在了一起。 所以,總結來講,趙構之所以選擇太祖一脈,完全就是出于自身利益的考慮。當然,趙構也沒選錯,趙昚登基之后,也就是宋孝宗,不僅是個孝子,也是個好皇帝,被譽為“卓然為南渡諸帝之稱首”,是南宋名副其實的中興之主。更值得一提的是,他還親自為岳飛平反,更增了幾分好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