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今天跟著朱莘農先生學習治療夾陰傷寒證。 苦寒藥惟知柏最為適當,以其有堅陰滋腎之功,并能瀉下焦?jié)駸嵯嗷稹?/strong> 李東垣通關滋腎丸,佐肉桂以引火歸下而宣氣化,治口不渴而小便閉,用于此證,正是恰到好處,其有上熱已甚,下寒仍沍,而見舌紅津干者,惟咸寒育陰以救下,可以選用,并須酌情加入桂附,以照顧陽氣。 若果系下元空虛,浮陽陰火上干而致苔干者,則又須參用黑錫丹鎮(zhèn)納之,而甘寒救上之品,切須禁用。 總之此病第一要義,當使中下陽氣振復,脾胃柢柱有權,即為有生之機。 故挾積滯慎用瀉下,雖大熱慎用寒涼。腹痛當防氣散,忌用破氣疏通,只宜斂肝泄木。 噫呃當知沖逆,忌用辛香耗散,只宜安中鎮(zhèn)逆。沉迷當知陽衰,忌用香竄開泄,只宜豁痰以宣氣。 尿閉當知陰竭,忌用淡滲分利,只宜滋腎以通關。 以上所論,主要說明不可為其假象所惑,全在臨證時精心辨析,活潑巧思,妙于轉環(huán)耳。 溫經撤邪之方 麻黃附子細辛湯(傷寒論方):麻黃、附子、細辛 桂枝湯(傷寒論方):桂枝、芍藥、甘草、生姜、大棗 按:用細辛以發(fā)少陰伏寒,桂枝以宣氣達表,附子以溫里助陽,預為心臟衰弱防范。師麻、附、細辛方意,而去麻黃易桂枝;加白芍藥以和陰泄熱,為助陽發(fā)汗之劑。 滋源通尿之方 五苓散(傷寒論方):豬苓、澤瀉、白術、白茯苓、桂枝 通關滋腎丸(李東垣方):黃柏、知母、肉桂 大補陰丸(朱丹溪方):黃柏、知母、龜版、熟地、豬脊髓 按:五苓加附,助陽化氣,以導水利尿,為初期方法。迨寒從熱化,下焦?jié)駸嵊粽?,則宜滋腎丸法。至大補陰丸,則取其壯水而益化源,然須看胃氣如何而酌用。 通降溫下之方 附子瀉心湯(傷寒論方):附子、大黃、黃連、黃芩 按:附子瀉心,為溫下之劑,全賴附子以維系陽氣,庶無下則傷氣之弊。 平降沖逆之方 桂枝湯(方見上) 桂枝加桂湯(傷寒論方):桂枝、芍藥、生姜、甘草、大棗(原方加重桂枝用量,后人有加肉桂者,可以取法) 真武湯(傷寒論方):白茯苓、芍藥、白術、附子、生姜 滋腎丸(方見上) 按:苓桂術附,化水以平沖逆,桂尤為平降沖逆之專藥,臨證實驗,無熱則用肉桂,有熱則用桂枝為優(yōu),因桂枝兼有發(fā)散之長。 白芍藥之味,或稱其酸,或稱其苦,酸則取其柔肝,苦則取其泄肝,緩中止痛,為此證主藥。 滋腎丸有堅陰滋水靜沖柔沖之功,為中后期主要藥物,但中氣弱者,知、柏當考慮。 鎮(zhèn)沖降逆之方 磁朱丸(千金方):靈磁石、飛朱砂 按:磁石引針,有吸引陰陽之義。其鎮(zhèn)逆而無傷乎氣,功勝代赭,故獨取之。他如龍齒、石英等,并可選用。 回陽救逆方 四逆湯(傷寒論方):甘草、干姜、附子 附子理中湯(證治準繩方):附子、白術、人參、炮姜、炙甘草 益元艾附湯(活人方):艾葉、附子、干姜、麥門冬、五味子、知母、黃連、人參、甘草、生姜、大棗、蔥白 白通人尿豬膽汁湯(傷寒論方):蔥白、干姜、附子、人尿、豬膽汁 黑錫丹(局方):硫磺、黑錫、胡蘆巴、破故紙、茴香、沉香、木香、肉桂、附子、川楝子、肉蔻 按:陽氣欲脫,取參附桂姜,挽回垂絕之陽。黑錫丹助陽去寒,真陽賴以維系,浮陽賴其鎮(zhèn)攝,必要時依之作救急之方。白通、益元,熱因寒用,為格陽戴陽之治。 斂陽救逆之方 桂枝龍骨牡蠣救逆方(金匱方):桂枝、芍藥、生姜、甘草、大棗、龍骨、牡蠣 生脈散(醫(yī)鑒方):人參、麥門冬、五味子 按:陽氣散越,生脈、龍牡,斂之潛之?;蚋窬苡谏险?,則佐桂以引火歸原,引陽入陰,使返藏窟宅。 咸寒救下之品 濂珠、龜版、元精石、玳瑁、牡蠣、石決明 按:病至陽傷及陰,此時但顧其陽,則陰亦將竭,但滋其陰,則浮陽不潛。咸寒之品,育陰而能潛陽,所以勝于甘寒也。 如胃氣不健者,龜版須酌用。若在救陰扶陽,兩不可缺之情況下,可合附桂同用,亦有殊效。 斂陰柔潤之方 酸棗仁湯(金匱方):酸棗仁、甘草、知母、白茯苓、川芎 復脈湯(傷寒論方):炙甘草、人參、生地、麥門冬、阿膠、麻仁、桂枝、生姜、大棗 按:陰液耗散,心肝失養(yǎng),心悸、煩熱、不寐,唯柔斂濡潤為宜。復脈湯尤寓強心作用,是陰陽兩顧之方。 血肉補元之品 人乳、鴿湯、豬腎、紫河車、坎炁、鹿茸 按:此類藥物,溫養(yǎng)元氣,柔潤適宜,豬腎湯、鴿湯、人乳,益胃悅脾,尤為營養(yǎng)佳品。 和胃化痰之方 橘皮竹茹湯(金匱方):橘皮、竹茹、大棗、生姜、甘草、人參 溫膽湯(千金方):枳實、竹茹、半夏、陳皮、白茯苓、甘草 按:橘皮竹茹湯,寓清潤養(yǎng)胃之品,于化痰去濁之中,降逆而能扶胃,噫呃可以選用。溫膽湯泄降痰熱。皆為治程中輔用之方。 建中醒胃之方 黃芪建中湯(金匱方):黃芪、桂枝、甘草、大棗、芍藥、生姜、飴糖 參苓白術散(局方):人參、白茯苓、白術、扁豆、陳皮、山藥、甘草、蓮子、砂仁、薏仁、桔梗 四君子湯(局方):人參、白術、白茯苓、甘草 百合雞子黃湯(金匱方):百合、雞子黃 按:凡病有胃則生,故在病程治療中,須處處照顧胃氣。但病中用補,及病后調理,須看是否助邪。唯和中悅中,最為輕靈和平。凡用參則吉林、臺須、北沙參為穩(wěn)。百合補虛清熱,雞子黃安和五臟,病后衰弱,服用最佳。 仲景傷寒論少陰篇,論少陰病病機,從陰則化寒,從陽則化熱,少陰病邪從虛寒而化,自是正局,溫經扶陽,治亦正法。 其從陽化熱之證,一鼓而能陽氣沖復,寒邪悉從熱化,則從陰出陽,由虛轉實,于病最順。獨夾陰一證不然。 內經以腎為水臟,水中有火,為人身真陽,陰陽交紐,藏蓄不露,立生生化育之本。 夾陰證因于精氣受傷,少陰根氣先虧,一旦感寒,寒即伏于虛處而不散,即使化熱外發(fā),其病機亦淹滯不易出達,每有已化熱者,勢已呈燔灼之炎;而未化熱者,仍冰伏于下焦。下焦寒則水中之火,不能藏納,孤陽浮越,與邪熱為伍,蒸騰于上。 此時中上二焦,一派熱證形象,最易惑人。 醫(yī)者若以救焚清熱為事,治用寒涼泄化,則腎中真火亦衰,未化之寒,愈形冰伏,水中之火,愈難藏納。此種陰盛格陽,下寒上熱局面,當思在上之熱,因夾龍雷之火而愈熾;在下之寒,又因真陽不歸窟宅而愈寒。陰陽水火交濟之道反常,非一般熱病之病理機轉可比。 古人謂其火非溫不納,浮陽非潛不降,故必主辛溫以引火歸原,引火即所以溫下散寒,且以解在上之炎蒸。更取成寒以潛納浮陽,潛陽即所以清熱救陰,且以攝在下之真陽。 蓋挽其為害于上者,而使之有益于下;火歸水中,則水不寒矣。此即陰陽互根之理。 此病最可畏者,陽熱熾張,消耗腎陰,則腎家陽虛在前,陰耗于后,原先之水寒陽越,竟成水涸陽飛局面。此時如欲引火歸原,無異抱薪救火,圖治之法,最難處理。 勉擬大劑咸降以救下,佐以人參以救液,亦只顧到救陰一面,聊濟焚如之急耳。 故醫(yī)者于此證,首先要具有膽大心細,任勞任怨之熱腸,眼明手快,掌握時機,切不可失之太晚。尤須運用四診八綱,識得此中真假,匠心獨運,活潑巧思,庶能應付此錯綜復雜之局面也。 筆者淺陋,讀書無多,臨證更少,管窺之見,如有錯誤,尚祈同道指正。 注:具體治療與用藥請遵醫(yī)囑!本文選摘自《朱莘農醫(yī)案》,陳正平、龔偉、花海兵著,第二軍醫(yī)大學出版社出版,2010.4。本公眾號僅用之進行學術交流,若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