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是中國內(nèi)陸省份,位于黃河中游東岸,華北平原西面的黃土高原上。東以太行山為界,與河北為鄰;西、南隔黃河與陜西、河南相望;北以外長城為界與內(nèi)蒙古毗連。山西省地勢東北高西南低,地勢高低起伏異常顯著,河谷縱橫,地勢險要,古代有三十多個國家在山西建都,其中春秋時期有25個國家在山西建都,詳見前期文章 自大秦統(tǒng)一天下之后仍然有八個國家在山西建都,現(xiàn)在進行一一詳解。 項羽分封西魏:項羽亡秦后,在公元前206年分封十八諸侯。因項羽想擁有魏地,于是改封魏豹為西魏王,讓其遷到河東,都平陽,在今山西臨汾市西南。公元前204年,韓信攻破魏國,魏豹兵敗受俘,為漢將周苛所殺,西魏滅亡。 漢初韓國:公元前202年,劉邦和韓王信剖符為信,正式封他為韓王,封地在潁川。天下平定后,漢高祖劉邦認為韓王信的封地都是戰(zhàn)略要地,便將其封地遷移到太原以北的地區(qū),定都馬邑,在今山西朔州市。遷移封地之后不久,韓國都城馬邑被匈奴包圍,因韓信屢次向匈奴求和,朝廷懷疑其有異心,韓王信遂起兵反叛,投靠匈奴。 前趙:也稱漢趙,十六國之一,是西晉晚期由匈奴人建立的政權。公元304年,匈奴酋長劉淵起兵左國城建國漢,左國城在今呂梁離石區(qū)。公元308,劉淵正式稱帝。公元309年,劉淵遷都平陽,在今今臨汾堯都區(qū)。公元313年,劉淵之子劉聰奪取洛陽,俘殺晉懷帝,公元316年又滅掉位于長安的西晉殘余勢力,西晉滅亡,由此開始中國歷史上一百多年的五胡十六國割據(jù)一方的局面。 西燕:十六國時期慕容泓繼前燕亡國以后建立的政權,史家稱其為西燕,屬于慕容氏諸燕之一。西燕定都長子,在今山西長子縣。西燕在慕容永在位期間統(tǒng)治疆域最大,計有上黨、太原、武鄉(xiāng)、建興、西河、新興、平陽和河東共八郡。公元394年,西燕被后燕所滅,歷7主,共10年。 北魏:北魏是鮮卑族拓跋珪建立的政權,也是南北朝時期北朝第一個王朝。公元386年,拓跋珪趁前秦四分五裂之際在牛川自稱代王,重建代國,定都盛樂,在今內(nèi)蒙古呼和浩特市和林格爾縣。同年四月,改稱魏王。公元398年,拓跋珪正式定國號為魏,同年七月拓跋珪遷都平城,在今山西大同市。同年十二月二日,即皇帝位。公元439年,太武帝拓跋燾統(tǒng)一北方。公元493年孝文帝拓跋宏遷都洛陽。 隋末漢國;隋朝末年地方割據(jù)群雄之一。公元617年,面對隋末群雄競起的紛亂形勢中,劉武周率先起兵反對隋朝,依附突厥部落,受封為定楊可汗。同年劉武周自稱皇帝,改元天興,率軍南向以爭天下,占據(jù)存有充足食糧和庫絹的晉陽,攻陷河東大部地區(qū),威逼關中。鼎盛時期山西大部盡歸劉武周統(tǒng)轄,唐在黃河東岸只剩晉西南一隅之地,關中受到極大震動。公元620年,劉武周為秦王李世民所敗,棄城北逃突厥,為突厥所殺。 前晉;公元883年,沙陀首領李克用因平定黃巢之亂有功,被任為河東節(jié)度使,從此割據(jù)一方。公元891年,李克用被封為晉王,建立晉國,史稱前晉,是后唐的前身,都太原,國土長期大體位于今山西中北部、河北一帶。公元923年李存勖稱帝,國號唐,史稱后唐,同年12月滅后梁,遷都洛陽,基本實現(xiàn)了對中國北方的統(tǒng)一。 北漢;北漢是五代十國之一,也是十國中最后一個政權。公元951年,后漢滅亡,郭威稱帝建立后周。后漢高祖劉知遠的弟弟,太原尹劉崇也據(jù)河東十二州稱帝,仍用后漢的乾祐年號,史稱北漢。北漢是十國里唯一在北方的政權。北漢都城晉陽,在今山西太原,北漢疆域大致位于今天的山西省中部和北部。北漢依附于契丹族建立的遼朝。公元979年,宋太宗趙光義親征北漢,北漢皇帝劉繼元被迫出降,北漢滅亡。歷四帝,共28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