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9-19 13:13:00) (原文)書契之興, 始自頡皇; 寫彼鳥跡, 以定文章。愛暨末葉、典籍彌繁;時之多僻,政之多權(quán)。官事荒蕪,勒其墨翰;惟多佐隸,舊字是刪。草書之法,蓋又簡略;應時諭指,用于卒迫。兼功并用,愛日省力;純儉之變, 豈必古式。觀其法象,俯仰有儀;方不中矩,圓不中規(guī)。抑左揚右,望之若欹。獸跛鳥躊,志在飛移;狡兔暴駭,將奔未馳?;蛑┲朦c蝻,狀似連珠;絕而不離。畜怒怫郁,放逸生奇?;蛄桢溷防?,若居高臨危,旁點邪附,似螳螂而抱枝。絕筆收勢,馀蜒糾結(jié);若山蜂施毒,看隙緣巇;騰蛇赴穴,頭沒尾垂。是故遠而望之,漼焉若注岸奔涯;就而察之,一畫不可移。幾微要妙,臨時從宜。略舉大較,仿佛若斯。 ()中的字打不出來,表示兩字合為一字。(黑知)(黑主)(黑南):均指草書下點筆勢。 崔璦(公元78—143年),字子玉,涿郡安平(今河北深縣)人。父崔駰,博學有偉才。瑗銳意好學,明天官歷學、京房《易傳》。年十八游京師,與馬融、張衡相友善。仕途曾屢遭挫折,年四十始為郡吏。漢安帝初年,官至濟北相。他是漢代名書法家,尤善草書,師法杜度,時稱“崔杜”。后來張芝取法崔、杜,其書大進,成為漢代草書之集大成者,被譽為“草圣”。對于崔瑗的草書,后世評價很高?!安菔ァ睆堉プ栽啤吧媳却薅挪蛔恪薄H龂鴷r魏人韋誕稱其“書體甚濃,結(jié)字工巧”,即書體非常濃密,結(jié)字精致美妙。南朝梁袁昂《古今書評》云:“崔子玉書如危峰阻日,孤松一枝,有絕望之意?!币庵^其書勢如“危峰阻日,弧松一枝”之奇險也。他寫有一篇《草書勢》可說是他作書實踐的經(jīng)驗總結(jié)。 這是流傳至今的我國歷史上最早的一篇書**文,而且是論草書的。書法是一種線條藝術(shù),草書于此尤具代表性。因此,這篇文章也就彌足珍貴。文章在講了書法的起源之后,重點講了草書的產(chǎn)生,指出由于“官事荒蕪”, 出現(xiàn)了比大小篆簡略的“隸書”;而“草書之法,蓋又簡略,應時諭指,用于卒迫,兼功并用,愛日省力”。這就說明,草書是由于政事繁忙,為適應書寫簡易快速的需要而產(chǎn)生的。這是符合實際的。任何一種藝術(shù),起初都是為了實用,后來才出于審美的需要,逐漸使之完善成熟。漢代草書在實用中提高技藝,成為一種獨具特色的書法藝術(shù),終于得到了社會的承認。 崔瑗《草書勢》的重要意義,還在于它記錄了他對草書藝術(shù)的審美感受,把草書作為供人欣賞的美的藝術(shù)。文中提出一個重要美學命題:“觀其法象”。法象,本指人的合乎禮儀規(guī)范的儀表舉止,借用到草書直觀上,則指其合乎法度而又獨具特色的藝術(shù)形象。因此,“觀其法象”,就是觀賞草書的藝術(shù)形象。而且文中具體生動地描繪了這一點。一則說,“抑左揚右,望之若欹”,意在講草書結(jié)體不同于篆隸的對稱平穩(wěn)。一則說,“獸跛鳥躊,志在飛移;狡兔暴駭,將奔未馳”,強調(diào)草書的動態(tài)美。書法本是空間藝術(shù),是靜止的,這里的鳥獸想要“飛移”;狡兔突然受驚將要“奔馳”,給人強烈的時間藝術(shù)的動態(tài)感。一則又說,“或蜘蛛點蝻,狀似連珠,絕而不離”,指出草書的下點,如“燕”、“然”下面四點,筆勢也有它自身的特色。一則還說,“若山蜂施毒,看隙緣巇;騰蛇赴穴,頭沒尾垂”,點出草書筆畫的曲折、回旋、流暢。這些都是草書的特殊處。它較之漢代的正書篆、隸來,線條更流暢,更自由,更具活力,更富意態(tài)。那筆勢“畜怒怫郁”,縱放出來,就會產(chǎn)生出奇異的情景。然則崔瑗在肯定了草書的這些特征之后,又指出草書的自由不是隨意的。文中一方面寫到“方不中矩, 圓不中規(guī)”,指出草書打破了篆隸要求對稱平穩(wěn)的限制;另一方面又寫到“就而察之,一畫不可移”,表明草書是有自己的法度的,有著“一畫不可移”的規(guī)則和規(guī)律性。這種對自由與規(guī)律、合目的性與合規(guī)律性的高度統(tǒng)一的要求,是我國先秦美學就具有了的一條重要原則。崔瑗對草書藝術(shù)的審美感受,再次體現(xiàn)了這一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