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讀者談到當自己了解了一定心理學知識之后,回想過去的經歷,突然發(fā)覺自己的母親很可能患有精神疾病。記得是在小學的時候,讀者的父親因為做長途貨運、經常不在家,也賺了些小錢。但自那之后,父母的爭吵便越來越頻繁,母親總是念叨“男人有了幾個臭錢就變壞了”。她變得非常敏感,一聽到父親的手機鈴聲響起就會生氣,因為她一直堅信父親在外面有了別的女人。如果父親回家晚了,她必定會逼迫父親說清楚自己一天的行程,甚至給提到的人打電話去挨個確認。除此之外,她還總是懷疑有人會陷害她,每天提心吊膽,會推測別人有什么壞主意,搞得周圍人都緊張兮兮;母親也會自己叮囑遠離一些人,她甚至會說“我”當時的朋友或是普通同學不懷好意。這些經歷讓筆者懷疑母親有精神疾病,但又不是特別肯定,那么,我們要怎么樣才能覺察這種精神狀況出問題的人呢?不妨先了解一下心理學上常說的神經癥和精神疾病的區(qū)別。神經質人格與神經癥或者精神疾病不同的人,這個概念并不屬于疾病的范疇,而只是一種人格特征。比如我們常見的大五人格量表,就認為可以通過內外向、神經質高低、宜人性等維度去判斷個體的人格特點。對于神經質高的人來說,它更容易產生情緒波動,對外界的信息更加敏感;而對于神經質低的個體來說,會比較傾向于一種情緒穩(wěn)定的狀態(tài)。因此,有的人會認為神經質這個人格特質是消極情緒的代名詞。也有很多研究發(fā)現(xiàn),高神經質的個體往往與一些疾病具有關聯(lián),比如說抑郁癥、焦慮癥、甚至精神分裂等。因為這類人更容易受到外界的影響,具有高度易感性。不過這也并不意味著具有高神經質的人會發(fā)展出某些疾病,因為即便是說到個體的基因、環(huán)境以及心理特質多方面的影響。神經癥神經癥(neurosis),是一組精神障礙的總稱,包括神經衰弱、強迫癥、焦慮癥、恐怖癥、軀體形式障礙等等。這個概念最早由精神分析學派的心理學家弗洛伊德提出,并且由霍妮等人得到發(fā)展。一般來說我們認為神經質是一種沒有器質性病變的心理疾病,患者往往會感受到痛苦,以及一些基本的社會功能失常。所以相對于精神疾病而言,神經癥更便于進行干預。神經癥的癥狀表現(xiàn)是復雜多樣的,比較典型的體驗就是患者時常會感到不能控制自己的一些心理活動,包括焦慮、持續(xù)的緊張心情、恐懼、纏人的煩惱、自認毫無意義的胡思亂想、強迫觀念等等。這與我們剛才的觀點所說,一般認為心理疾病是一種連續(xù)體,從易感的人格特質、到神經癥、再到精神疾病是一個越來越嚴重的過程。對于神經質的個體而言,患者一般可以適應社會,他們的言行也在社會的容許范圍之內,但卻也妨礙了他們一定的正常社會功能,所以患者需要得到治療。在弗洛伊德對于神經癥的常見治療中,會有催眠、釋夢等手段。精神疾病對于精神疾病,我們一般來說它會伴隨著器質性的病變。簡單的心理咨詢治療是難以滿足這類人群的需求,一般會配合藥物治療。例如精神分裂癥,其典型的癥狀表現(xiàn)有思維障礙、情感障礙等。最常出現(xiàn)的妄想有被害妄想、關系妄想、影響妄想、嫉妒妄想、夸大妄想、非血統(tǒng)妄想等。就像文章開頭讀者提到的,他的母親很可能有一些被害妄想,覺得周圍人會陷害自己。對于情感障礙而言,情感淡漠及情感反應不協(xié)調是精神分裂癥患者最常見的情感癥狀。并且,陽性癥狀的患者會表現(xiàn)得容易興奮、思維活躍,而陰性癥狀的患者則會表現(xiàn)出情感淡漠、反應遲鈍。不過要注意很重要的一點是,精神疾病的患者是沒有自知力的,也就是說患者不知道自己有病。所以在判斷的時候,需要謹慎,不能靠自己的主觀判斷,也不要隨便給別人扣帽子。如果想確認診斷,還是要去醫(yī)院尋求專業(yè)人士的幫助。參考資料:卡倫?霍妮. (2004). 我們那個時代的神經癥人格. 貴州人民出版社.劉青飛, & 袁勇貴. (2019). 神經質人格特征的研究現(xiàn)狀. 心理學通訊, 002(004), P.269-27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