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一句話去讀一本書,推薦這本打開心門的書《次第花開》 次第花開 希阿榮博堪布 ![]() 去年在最熱的七月讀完這本書時,在書評頁我寫下來這樣一段話: 這本書讀得很慢,可以說是不慌不忙,有時心煩不讀,讀起來又讓人無限心安。學(xué)佛本來修心,希阿榮博堪布寫此書是掏心窩的真誠,所以放下戒備心,最大可能得接納說法,其實沒有一點點害處。相反有不可思議的殊勝體驗。讀《次第花開》是將心房之門一扇一扇推開的過程,當(dāng)你走出所有設(shè)防的心門之后,你看到了帶著晨露的澄凈草原… 這本書是七月里的一劑清涼散,喚醒了身體強(qiáng)大的感知能力。 首先是停下來思考生死這一避無可避的大事。直面這個問題時,任何人都不會自卑也不會自大。 面對親人意外去世時的悲傷,面對癌癥奪取友人生命時的痛苦,每次永別都讓人痛不欲生,悲傷逆流成河。 彼時我從山腳下三步一拜磕頭到廟里,拉著修行的高僧追問,在佛前長跪不起。 僧人反問我:你看哪家哪戶沒有人死過? 接受死亡,才從親人離世的悲痛中走出來。 但是死亡是每個人自己會經(jīng)歷的一個過程,而這一生沒有機(jī)會去演練,每每想到里這就很慌亂。 看過九十多歲的奶奶安詳?shù)淖咄曜詈蟮哪菐滋?,走得尊?yán)、從容,還有自己想要的儀式感。 奶奶讓孩子打來溫水自己洗澡,穿上干凈的衣服,整理自己很久前就準(zhǔn)備好的死后要穿戴的壽衣,還為每個兒孫準(zhǔn)備齊全了出殯時披麻戴孝的孝布麻繩,躺在自己熟悉的床上。走的時候是個天氣很好的日子,幾個兒子正在圍坐著吃午飯時,她在自己床上安靜離去。 甚至離開前幾天她還托夢給遠(yuǎn)在外地的我說她要準(zhǔn)備走了,夢中情形異常清晰,夢里還說唯一掛念妹妹還沒有生娃延續(xù)香火的事。 事后對此百思不解,這樣的感應(yīng)深為驚奇。這是我所看到走得最有尊嚴(yán)的親人。為死亡來臨做好了準(zhǔn)備。 死亡是自然現(xiàn)象,象奶奶一樣平平安安走過人生四季那是最好的。 接著作者解析修行過程,循序深入,次第升級的人生了悟境界。 四重境界: 把自己當(dāng)成別人-----【無我】 把別人當(dāng)成自己------【慈悲】 把別人當(dāng)成別人------【智慧】 把自己當(dāng)成自己------【圓滿】 這正是次第修行的四個階段。 書中為此用了大量的筆墨講這一塊,大多數(shù)人喜歡看,洗滌靈魂,開啟智慧,也是佛教最有魅力親和力的地方。 信仰不是一種學(xué)問,而是一種行為,它只有被實踐的時候才有意義。 第三部分作者就講述了實踐。好多人是從這里開始讀不下去的,或者覺得無法接受,或者覺得沒有意思。 生意人把禪修作為體驗修行的生意來經(jīng)營,很多人非常喜好這樣的方式。 藏傳佛教相對而言更嚴(yán)肅。光是對上師信奉至深這一條就讓很多人懷疑到抵觸,更不要說皈依。 希阿榮博堪布怎么看待這個事呢?
每個人讀這本書都會被某些句子觸動。 在此整理了《次第花開》這本書中對我有觸動的那些句子。 也許因為其中的某句話而愿意抽出您寶貴的時間去讀這本書,果然如此,相信我,那是值得的。 1 修行
這里提出了作者的觀念,修行成就很高的人能做到死生自如,自主決定何去何從,所以修行才是關(guān)鍵。 2 無我
這段話用讀藥方和抓藥治病的區(qū)別,淺顯的比方說明學(xué)問和實踐的差別。只是知道,不會解決生命這個課題。 修行的第一步是修煉無我。即把自己當(dāng)別人,不要把自我感覺放在第一位,也不要我執(zhí),貪心,嗔恨,癡念,如果把自己生起的煩惱作別人的煩惱一樣旁觀,客觀看待,就容易放下了。 這不是一步達(dá)成的境界,是時時勤拂試的一面鏡子,身在紅塵里,不使惹塵埃。出家修行首要度化自己,成就自己解脫。解脫不了自己,也不能給予別人真正適當(dāng)有益的幫助。 3菩提心
慈悲是第二境界,把別人當(dāng)自己。
痛別人所痛,為別人分憂解難。 修菩提心次第:從救度脫離輪回之苦的自己開始,依次是父母,親友,朋友,普通人(熟人,遇見的每一個人),冤家對頭,六道有情眾生。 有沒有能力到最高級別救度眾生,這是需要很大能力的,這個修行過程必然很多很多艱辛。 4 福報
這里說明了修行無我,慈悲,智慧 ,圓滿四種境界相輔相成,比喻點火同時煙自然生起。 有意思的是有人提過一個像哲學(xué)一樣的問題:先有火還是先有煙? 5 覺察
不迎不拒。第三境界修行智慧,保持清醒和覺察是開啟智慧的必要修行。 6 清醒
在我們這個炫耀攀緣、追求散亂的年代里,“靜默”、“洞察力”、“內(nèi)省”這樣的詞讓人感到陌生、毫無吸引力,而佛法一切修行的基礎(chǔ)恰是正念,即貼近自己的身、語、意,時刻保持清醒的覺察。 學(xué)佛的智慧即般若波羅蜜。 7 是非
非事實,我們總在希望印證自己的想法,找跟自己想法吻合的事件。 8 圓滿
修行第四境界,把自己當(dāng)自己,人生方得到圓滿。最優(yōu)雅的活法是更自己親密相處。體會跟自己親密相處的喜樂。 9 實踐
每逢節(jié)日,我們總會毫不吝嗇地送出很多祝福,但是作者認(rèn)為,不夠真誠。把祈愿落實到與人相處中,讓別人感受到我們的善意和付出,這才是最大的慈善。書中開始講到實踐中的很多細(xì)節(jié)問題。 10 悲心
眾生平等。 11 喜舍
經(jīng)常說隨喜功德,不僅是功德箱上寫的字,讓你往里面捐錢。喜舍心,和舍無量心,就像我們不求回報的歡迎所有人來參加宴會。福報殊勝。 12 放生 萬物有靈,萬物都有佛性。尊重每一個生命體,無論它是哪種存在。植物,動物,還是人。佛教強(qiáng)調(diào)這一觀念,因此上升到放生這樣一個莊重的儀式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