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清代醫(yī)書《醫(yī)宗金鑒》,這個方子用了很多散氣的藥,木香、紫蘇、檳榔、烏藥、桂枝、桔梗都是散氣的,把凝聚在一起的邪氣疏散開來。 防風,除了直接驅散身體內風邪的功用及流通身體臟腑真氣的作用外,還有從更高的角度來看。 怎么說呢?風藥,李東垣說:“風者,春也,木也,生發(fā)之氣也?!彼眠@股春生之氣來用風藥,意境高遠。 凡癌瘤腫塊者,許多都表現(xiàn)出一派秋冬肅殺之氣,所謂枯木逢春,可吐新芽,用風藥就是把身體那股生機給醒過來。如同春風又綠江南岸,又如同春陽融雪,把冰塊(腫塊)給吹化了。防風為風藥之潤劑,你看刮一場風,沒有帶些牛毛細雨來,那就是純粹的剛風,如果帶些牛毛細雨來,這就是柔軟的風。柔軟的風,連風帶雨,滋潤大地,可以蘇醒五臟六腑,制造一股生發(fā)之氣,就像春風又綠江南岸一樣。 氣有余便是火,古話講,人身啊,這些多余的氣火就容易產生包塊,你看很多人脖子上長包塊,比如甲狀腺結節(jié)、淋巴結核等。大部分脾氣急躁,容易生氣發(fā)火。 因為中醫(yī)講,怒則氣上,氣最容易堵在狹窄的脖子那里 。所以這里用了厚樸、枳殼來把氣降下來,防止它往上走。 把瘀堵通開后,虛象顯露了,而且散氣、降氣的藥用多了,驅邪的同時也會耗散人元氣,尤其是身體特別虛弱的人,這時就要以培補氣血,以資化源為主。 如果元氣不夠,就沒法把瘀血徹底排出。所以適當吃些補益的藥,讓它氣血足后,就能夠沖開郁結瘀血,氣為血之帥,氣行則血行。所以用了人參、黃芪來補充正氣;當歸、白芍補血;白芷,有植物麝香之稱,因為麝香貴重,真貨又比較少,常常會用白芷來替代;川芎補血行血,加強活血化瘀的作用。 最后用一點甘草來調和諸藥,還能顧護脾胃。 十六味流氣飲是破積聚包塊的一個方子,像各種結節(jié)、增生、囊腫、肌瘤等都可以用。 調理氣機也叫疏泄氣機,肝主疏泄,就是該出的讓它出,該進的讓它進,該上的上,該下的下,有點像交通警察的意思。 所謂流水不腐戶樞不蠹,人體的氣機也一樣,一定要流動起來,就像天空中的流云一樣,有自己的節(jié)奏。 功效:去結節(jié)、增生、肌瘤、囊腫 木香10克、桂枝10克、桔梗10克、白芷10克、檳榔10克、厚樸10克、烏藥10克、紫蘇10克、枳殼10克、防風10克、川芎10克、當歸10克、芍藥10克、黃芪20克、人參10克、甘草10克 水煎服 二方:【一張古方,可理氣散結,囊腫、肌瘤、結節(jié)等包塊皆可一試!】 十六味流氣飲 【出處】《玉機微義》卷十五。 【組成】當歸、白芍、人參、桔梗、川苓、枳殼、厚樸、白芷、蘇葉、防風、烏藥、檳榔各10、黃芷20、官桂、木通各4、甘草6(以上單位均為克)。 【主治】肝氣郁結,血液瘀滯,或風寒濕邪外侵,氣血不和,結成腫塊,皮色不變者;無名惡腫癰疽等證;奶巖;流注及一切恚怒氣結腫作痛,或漫腫木悶無頭;氣毒濕毒,流注遍身攻腫。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