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八粥 臘八粥在古時是用紅小豆、糯米煮成,后來材料逐漸增多。所用材料各有不同,多用糯米、紅豆、棗子、栗子、花生、白果、蓮子、百合等煮成甜粥。也有加入桂圓、龍眼肉、蜜餞等同煮的。當然,中國地大物博,雖然同吃臘八粥,各地臘八粥的食材也有差別。天津煮臘八粥,有時還要加蓮子、百合、珍珠米、薏仁米、大麥仁、粘秫米、粘黃米、蕓豆、綠豆、桂圓肉、龍眼肉、白果、紅棗及糖水桂花等,色、香、味俱佳。近年還有加入黑米的。這種臘八粥可供食療,有健脾、開胃、補氣、安神、清心、養(yǎng)血等功效。山西的臘八粥,別稱八寶粥,以小米為主,附加以豇豆、小豆、綠豆、小棗,還有粘黃米、大米、江米等煮之。晉東南地區(qū),臘月初五即用小豆、紅豆、豇豆、紅薯、花生、江米、柿餅,合水煮粥,又叫甜飯。在甘肅臘八粥煮得很講究,用大米、豆、紅棗、白果、蓮子、葡萄干、杏干、瓜干、核桃仁、青紅絲、白糖、肉丁等煮成。寧夏一般用扁豆、黃豆、紅豆、蠶豆、黑豆、大米、土豆煮粥,再加上用麥面或蕎麥面切成菱形柳葉片的“麥穗子”,或者是做成小圓蛋的“雀兒頭”,出鍋之前再入蔥花油。江蘇地區(qū)吃臘八粥分甜咸兩種,煮法一樣。只是咸粥是加青菜和油。蘇州人煮臘八粥要放入茨菇、荸薺、胡桃仁、松子仁、芡實、紅棗、栗子、木耳、青菜、金針菇等。浙江煮臘八粥一般都用胡桃仁、松子仁、芡實、蓮子、紅棗、桂圓肉、荔枝肉等,香甜味美,食之祈求長命百歲。 臘八蒜 除北京外,華北大部分地區(qū)還有在這天泡制臘八蒜的習俗。臘八蒜的蒜字,和“算”字同音,在舊時各家商號要在這天算賬,把這一年的收支算出來,可以看出盈虧,“臘八算”就是這么回事。臘八這天要債的債主子,會帶著臘八蒜去拜訪欠他錢的人家,告訴對方準備還錢。北京城有句民諺:“臘八粥、臘八蒜,放賬的送信兒,欠債的還錢。”后來有欠人家錢的,用蒜代替“算”字,以示忌諱,回避這個算賬的“算”字,其實欠人家的,終究是要還的。臘八蒜通常是指用醋腌制的蒜,成品顏色翠綠,口味偏酸、微辣。因多在臘月初八進行腌制,故稱“臘八蒜”。它的其實材料非常簡單,就是醋和大蒜瓣兒。做法也是極其簡單,將剝了皮的蒜瓣兒放到一個可以密封的罐子、瓶子之類的容器里面,然后倒入醋、封上口,放到一個冷的地方。慢慢地,泡在醋中的蒜就會變綠,最后會變得通體碧綠的,如同翡翠碧玉。按照老講究兒,臘八蒜應該是臘八這天泡上,到了破五的時候,配上各色的餃子食用。 臘八豆 在湖湘地區(qū),人們在臘八節(jié)會制作另一個傳統(tǒng)美食,其因為口感酸辣爽口氣味鮮香撲鼻被人所熟記,這就是臘八豆。臘八豆的歷史已有百年之久,在湖南,人們通常會在臘八之前,立冬之后開始制作各家的臘八豆,當時的人會將大豆蒸熟后用密閉的容器進行保存,然后輔以大蒜小米椒等調(diào)味食品增加風味,臘八豆在容器內(nèi)受到有益微生物的影響,會開始逐漸發(fā)酵成熟,開壇后即可食用。腌制成熟后的臘八豆既可以單獨食用,也可以輔佐用于做菜。腌制好的臘八豆,每次餐前取適量放于米飯上,用筷子稍加攪拌,臘八豆便會和米飯混合產(chǎn)生奇妙的反應,黃色的黃豆,覆以紅色的辣汁,均勻地與乳白的米飯纏綿,看上去十分可口,食用時,軟綿的米飯入口時因為稍帶硬度的黃豆而顯得層次分明,花椒干辣椒處理后的臘八豆汁水讓口感更顯得爽口清新,十分下飯,往往一兩勺臘八豆就可以咽下一大碗米飯,酣暢淋漓。 臘八豆腐 臘八豆腐是安徽省的民間傳統(tǒng)小吃之一,也是臘八節(jié)的食俗。臘月初八,這些地方的不少人家都曬豆腐,民間將這種曬制的豆腐,便稱作“臘八豆腐”。與一般豆腐不同的是,這種豆離的制作方法是先用上等小黃豆做成豆腐,并切成圓形咸方形的塊狀,然后抹上鹽水,在上部中間挖一小洞,放入適量食鹽,在冬日溫和的太陽下慢慢曬干,使鹽分逐漸被吸入,水分也漸蒸發(fā),慢慢地就成了臘八豆腐。臘八豆腐不是常見的水豆腐那樣雪白,也不像一般的豆腐干那樣顏色偏深,成品的臘八豆腐色澤黃澗如玉,入口松軟,味咸帶甜,可謂鮮香兼?zhèn)?。這種“臘八豆腐”還有一個特點,那就是保質(zhì)期比一般的豆腐要長上不少。臘八豆腐平時用草繩懸掛在通風處瓊著,吃時摘取,一般可以放三個月不變質(zhì)、變味。它既可以單獨吃,也可與肉類同炒、同燉。即便是澆上麻油,排上蔥姜蒜等作料,配成冷盤,也能成為酒宴佳肴。有雅興的人還愛把臘八豆腐雕刻成動物、花卉,澆上麻油,做成下酒小菜,色香味俱佳。 臘八豆腐的發(fā)明是因為明清時期徽商常年在外,為了吃上家鄉(xiāng)味,所以每年的臘月,各家都燒制“臘八豆腐”,帶出作為菜肴。 臘八面 陜西的臘八面是在臘八粥的基礎上發(fā)展而來的,過去在陜西大荔和臨潼、鳳翔一帶,臘八這天人們會煮面敬神。先是用小米和黃豆煮粥下面條,而后用八種蔬菜和肉爁成臊子和煮好的面條燴在一起?,F(xiàn)如今,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陜西人的臘八面也演變得更為美味和講究。要想吃到味美地道的臘八面,關鍵在于烹制“臘八菜”。陜西人愛把做臘八面時使用的臊子稱作“臘八菜”,就是先將胡蘿卜、白蘿卜、雞蛋餅以及爽脆的嫩白菜幫切成又薄又勻的菱形或長方形等,當然手巧的還會將其切成周邊帶花的各種圖形,然后與肉丁、菠菜、黃瓜、西紅柿、蔥絲、蒜苗、豆腐、粉條、花椒、小茴香等數(shù)十種食材烹調(diào)燴在一起,待到味醇色佳俱備后,一鍋臘八菜就算做好了。第二步便是動手做手搟面,首先要將面團和勻并軟硬適中,搟面皮時用力要均勻,講求先松后緊、先慢后快,之后將面皮切成菱形小片,下到鍋里文火溫煮,待熟后,再將之前做好的臘八菜倒進鍋里,稍稍加溫,一鍋香氣四溢的臘八面就算是做好了。臘八面不僅做法講究,吃法也相當講究。第一碗要先獻給灶王爺,寓意民以食為天;第二碗敬財神爺,寓意祈福賜財;第三碗要上供給列祖列宗,寓意求得保佑子孫、家業(yè)興旺。然后再將這三碗所獻的臘八面回到鍋里,寓意有福同享,這時候才長幼有序地盛上一碗臘八面,圍坐在飯桌旁,期待著春節(jié)的到來。當然,吃臘八面的時候還要往碗里滴上幾滴紅艷艷的油潑辣子,不僅可以增加食欲,也因“辣”與“臘”同音,寓意整個臘月時節(jié)都是紅紅火火、順順利利的。菜鮮肉香的臘八菜、筋道爽口的手搟面、濃郁味美的湯汁和泛著點點油光的油潑辣子,頓時香氣四溢,讓人垂涎三尺。 臘八冰 在青海,臘八節(jié)時有獻冰、吃冰的習俗。臘八前一天,人們一般用鋼盆舀水結(jié)冰,等到臘八節(jié)就脫盆冰并把冰敲成碎塊。俗語中有“來年成不成,先看臘八冰”的說法。臘八這一天清晨,人們還要到河邊、泉邊去砸冰,將之背回家,謂之“臘八冰”。誰起得早,第一個打上冰,誰就更有好運氣。同時,這一天要用“臘八冰”、碗豆與青稞合磨成的面散攪團。 臘八飯 在青海地區(qū),臘八節(jié)流行吃臘八飯,也就是麥仁飯,在臘月初七晚上,人們會將新碾的麥仁,與牛羊肉同煮,加上青鹽、姜皮、花椒、草果、苗香等佐料,經(jīng)一夜文火煮熬就做好了,經(jīng)一夜熬制的麥仁極其醇香可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