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華傳統(tǒng)文化重要因子,“生肖”的概念,國人大多耳熟能詳。所謂“生肖”,又稱“屬相”“十二辰”“十二屬”“十二屬神”等,是以十二種動物與十二地支相配而構(gòu)成的紀(jì)年方法,亦可專指此十二種動物。其一直大行于民間,深深扎根于大眾之中,富有廣泛的影響力和旺盛的生命力。 十二生肖的最早記載,見于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jīng)》。《詩經(jīng)·小雅·吉日》曰:“吉日庚午,既差我馬?!庇忠娪凇抖Y記·月令·季冬》:“出土牛,以送寒氣。”東漢趙曄《吳越春秋》中亦有“吳在辰,其位龍”的記述。目前學(xué)界普遍認(rèn)為,東漢時期王充所著《論衡》是最早完整記載十二生肖的文獻?!墩摵狻の飫萜吩疲骸耙?,木也,其禽,虎也。戌,土也,其禽,犬也。……午,馬也。子,鼠也。酉,雞也。卯,兔也?!?,豕也。未,羊也。丑,牛也?!?,蛇也。申,猴也。”篇中記述了十一種生肖,《論衡·言毒篇》補《物勢篇》之闕如,載“辰為龍,巳為蛇,辰、巳之位在東南”,至此十二生肖已齊備,且十二地支與十二生肖的搭配順序沿用至今??梢?,十二生肖的歷史當(dāng)不少于兩千年。 而正史中有關(guān)十二生肖使用的記載,最早見于南北朝?!侗笔贰び钗淖o傳》中摘錄有宇文護之母寫給兒子的書信一封,內(nèi)有“昔在武川鎮(zhèn)生汝兄弟,大者屬鼠,次者屬兔,汝身屬蛇”之句。年代與之大致相同的南朝陳國名士沈炯有《十二屬詩》傳世。詩曰:“鼠跡生塵案,牛羊暮下來?;[坐空谷,兔月向窗開。龍隰遠青翠,蛇柳近徘徊。馬蘭方遠摘,羊負(fù)始春栽。猴栗羞芳果,雞跖引清杯。狗其懷物外,豬蠡窅悠哉。”將十二屬相置于句首,別具匠心,流傳甚廣。由此可知,當(dāng)時民間已普遍使用十二生肖,用以標(biāo)記國人生年。 十二生肖究竟起源于何時,因何形成并廣布流傳?目前學(xué)界暫無定論,眾說紛紜。圖騰文化說是其中比較令人信服的說法。早在原始時代,滿目洪荒,文明初啟。面對悠悠萬物復(fù)雜的玄機,我們的祖先蒙昧而困惑。他們掙扎于大自然的肆虐和野獸的侵襲等種種威脅之中,對身邊一切強大之物心存畏懼,在驚恐、忐忑之余,一直在尋求獲取身外之力的方法,幻想有神奇而強大的力量從天而降。生肖即起源于原始社會的自然崇拜。人們將與其生產(chǎn)和生活息息相關(guān)的動物以及心存畏懼的動物作為本族的圖騰來崇拜或祭祀,以換取保佑與幫助。后人將這些動物圖騰與美好理想相結(jié)合,即創(chuàng)造出了富有神秘浪漫色彩的生肖概念。 另一方面,我國歷法以干支紀(jì)年,是生肖之依托。根據(jù)古老的陰陽八卦理論,天為陽,地為陰,天乾而地坤。天有十位,謂之“天干”,又稱十母,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與之對應(yīng)者,地有十二位,謂之“地支”,又稱十二子,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古人將十二地支與十二種動物一一搭配,即形成了生肖紀(jì)年法。 十二種動物與十二地支,是生肖紀(jì)年方式的兩大要素,二者齊備聯(lián)合,十二生肖—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龍、巳蛇、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戌狗、亥豬,便應(yīng)運而生。 作為生肖的十二種動物,是如何被選擇出來的?排列順序又是怎樣形成并固定的?綜觀十二生肖,“六畜”皆在,即牛、馬、羊、雞、犬、豕。其余六種中的鼠、虎、兔、蛇、猴亦屬與人類關(guān)系密切的動物。唯有龍乃傳說中的神虎、鼠、兔、蛇、猴獸,雖不見于塵世,然無所不能,為萬民所景仰膜拜。其實,參照圖騰文化說來解釋生肖文化,即可體悟出十二生肖的選擇與古人選擇圖騰的思路正相吻合,甚至說是古代圖騰崇拜之遺存亦無不可。 關(guān)于十二生肖的排列,有根據(jù)動物每日活動時間而確定之說。我國至遲自漢代始,即采用十二地支記錄一日十二時辰,每個時辰相當(dāng)于當(dāng)今的兩小時。夜晚十一時至凌晨一時為子時,鼠類最為活躍;凌晨一時至三時為丑時,牛反芻正酣;三時至五時為寅時,猛虎正四處游蕩覓食;五時至七時為卯時,朝陽還未升起,月亮尚在天邊,玉兔正忙著搗藥;上午七時至九時為辰時,正是神龍騰霧播雨之時;九時至十一時為巳時,蛇開始活躍;上午十一時至下午一時為午時,陽氣正盛,為天馬行空之際;下午一時至三時為未時,羊正在食草;下午三時至五時為申時,猴輩最為活躍;下午五時至七時為酉時,夜幕降臨,雞開始?xì)w巢;晚上七時至九時為戌時,犬開始守夜;晚上九時至十一時為亥時,豬正在鼾睡。關(guān)于十二生肖排列之順序,還有多種傳說,然或為民間尋樂解悶之談資,或為百姓貶惡揚善之寓言,充滿文學(xué)色彩,且流傳的過程同時也是再創(chuàng)作的過程,因而確立于何時斷難考證。但可以認(rèn)定,生肖座次之排定,絕非一朝一夕之功,亦非一代人所能完成,是集體智慧之結(jié)晶。它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先人的睿智哲思,對后世的社會生活產(chǎn)生了重大影響。同時,可顯現(xiàn)出干支計時方法之遺痕,以及不同個體在不同時段感受與運程有異的古老思維方式與理念。 生肖一詞,內(nèi)含二義:一是生,即生于某年;二是肖,即肖于某物。綜而論之,即確信出生在某一屬相之年的人,在性格、氣質(zhì)、能力、運程及長處、短板等方面,與所屬動物相同或相近。因生于何時,乃前世修來,自身不能預(yù)知且不可更改,所以生肖帶有強烈的宿命論色彩,表現(xiàn)出圖騰文化的深刻印記,可視作歷史慣性的延伸,并可從中體味古人心目中生命運程的神秘。 在西方文化體系中,亦有源遠流長的生肖文化,即所謂“黃道十二宮”,國人稱之為“洋生肖”。其中以人和動物占絕大多數(shù),非動物者僅有兩種,配之以一年中的十二個時段,并非與各個月份完全對應(yīng)。西方人也同樣認(rèn)為,不同時段出生之人,在性格、運程及長處、短板等方面,也會存在差異。其產(chǎn)生背景及文化淵源,與中華十二生肖大體相近,其內(nèi)涵及理念亦不乏相似之處,并可與“土生肖”相互參照,對應(yīng)互補。 中華先人一直堅信,生肖不僅影響一個人的性格,且可決定其一生運勢,跳出宿命論之窠臼,往往是心理暗示在起作用。而從文化學(xué)角度言之,生肖既是中華先人“天人合一”思想的具體體現(xiàn),又折射出“終生平等”“六世輪回”等佛教理念的清晰痕跡。它已融進血液,浸入骨髓,世代相傳。 如今,生肖的概念與影響早已遠遠跨出國界,被朝鮮、韓國、越南、日本等“中華文化圈”國家的民眾所熟知,且根據(jù)本國文化傳統(tǒng)而作適當(dāng)調(diào)整,并予以廣泛應(yīng)用。近年來,隨著我國對外開放步伐的加快,“生肖”“十二屬”“屬相”等概念,經(jīng)由華人華僑傳播,擴散至世界各國各地的勢頭更猛,已成為全人類的共同文化財富,這是中華先民對世界文化的一大貢獻。因此,了解生肖,趣談生肖,運用不同領(lǐng)域的知識,從不同角度對其歷史、源流、內(nèi)涵、功用進行解讀、闡釋,無疑具有珍貴的文化價值與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