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常言道,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 “錯換人生”的話題,一直吸引著我們的目光。所有的人,都在等待真相浮出水面。 郭威和姚策,錯換了人生28年,當初他們都在河南大學附屬淮河醫(yī)院出生。想要從醫(yī)院里找到錯換的蛛絲馬跡,或者想從當事人嘴里得到真實的話,都有難處。畢竟,時隔多年,人的記憶會淡化,一些文字也有可能弄丟。 錯換人生?還是偷換人生?我們拭目以待,也希望這件事能夠盡快定論,讓杜新枝和許敏兩個家庭,盡快得到安寧,也讓姚策在天之靈,能夠放心。更讓郭威,能夠真正和親生父母在一起。 事實上,關注這件事的人,更希望郭威能夠和許敏能夠長期團聚,畢竟,他們才是一家人。 今年五一假期,郭威和妻子田靜,帶著兒女還有幾個親戚,從河南趕到九江,和許媽姚爸會和。 我總是相信,是一家人,總是會在一起,這是斷不了的“骨肉之情”。 02 認祖歸宗,這是最深的溫情。 五一期間,郭威和家人一起到許媽家,因為客人太多,許媽家有些“容不下”了,從田靜的社交平臺上,可以看到,家人在“打地鋪”,將就著住下來了。 有人說,“打地鋪”很寒酸。其實,寒酸也是溫暖的,畢竟家里人多了,歡聲笑語也多了。 趁著假期,一行人到處走一走,逛一逛,是一次旅行,也是一次家庭聚會。 事實上,在清明節(jié)的時候,郭威就回到九江,和家人一起祭祖。 選擇在清明節(jié)回到九江,這是很有意義的。在我們的傳統(tǒng)思維里,祖先在的地方,就是“根”。不管走多遠,漂泊多少年,當你回到家鄉(xiāng)的時候,還是要去祖墳上去看看。 有些人,在外一輩子,但總是要“落葉歸根”的。這過程,就少不了“祭祖”。 因此,郭威回鄉(xiāng)祭祖,代表著他早已認同了自己的“真實身份”,也開啟了一家人越走越近的旅程。 再往前追溯幾個月,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姚策在病痛交加的時候,還是想方設法去了河南“認親”。 不管錯換人生的事件中,有多少的懸疑,但是選擇和親生父母相認,肯定沒有錯,這是人之常情。 姚策在回鄉(xiāng)的時候,鄉(xiāng)親們拉起橫幅歡迎他。杜新枝也很開心。 俗話說:“手心手背都是肉。” 作為父母,怎么能夠不心疼自己的孩子呢?哪怕是平日里待人冷漠的父母,在兒女面前,也會體現(xiàn)出溫柔的一面。 姚策住院的時候,杜新枝也去醫(yī)院看了兒子姚策。 杜新枝說了這樣一句話:“自己身體不好,女兒身體也不好,如果再讓自己丈夫郭希寬去割肝,以后誰來照顧他們?家里一個好身體的人都沒有了。” 雖然,杜新枝的話,有些刻薄,但也符合她的家庭情況。 許敏對姚策的付出,也是令人感動的,始終不離不棄,希望能夠挽救姚策的生命。 此一時,彼一時,當初到底發(fā)生了什么,一時半會說不清,但是濃濃的親情,我們是看到了。 03 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 人最怕什么? 或許就是,相聚之后的離別。 如果你長期在外漂泊,你一定會有這樣的感受:每一次離開家,父母都會送你到村口。當你開車走遠了,父母仍舊不舍得轉身,看著遠去的塵土,默默流淚。 在相聚之前,父母準備了很多好吃的,把兒女當成了貴客對待。 我想,在郭威回到許敏家的時候。許敏是很期待的,也準備了很多東西。 更害怕的是,郭威離開家的時候,能不能再回來?郭威到底要在河南待一輩子,還是回到九江定居? 還有,許媽和姚爸年紀大了,能不能得到兒子郭威的照顧?這樣的問題,應該在他們的心中,想了無數(shù)遍吧。 另一方面,許敏對姚策的感情,也飽含著“母子深情”。
含辛茹苦把姚策拉扯大,很不容易??墒牵F(xiàn)在卻面臨著“房子”等財產的糾紛。為了姚策能夠過好日子,許敏的付出,是一場空,還是多少會有一些回報?暫時說不清。 我也真心祝愿,許敏能夠和郭威一直生活在一起,走親戚式的交流,雖然證明了母子的感情存在,但是長久來說,不算太理想。 04 父母和兒女的感情,“打斷骨頭連著筋”。 在戰(zhàn)國時期,戰(zhàn)亂不斷,百姓居無定所,也是常事。 有一次,在逃難的人群里,一個背著孩子的父親,顯得特別突出:他為了跑得更快,居然把身上的玉璧丟掉了,但是始終沒有丟下孩子。 旁邊的人不解:“你把玉璧丟掉?這可是價值連城的啊?你為什么不丟掉孩子?” 這位父親說:“孩子是我的骨肉,我怎么能夠扔掉呢?” 世上最深的感情,不就是“骨肉相連”?把兒女扔掉,就好比扔掉了自己的手指一樣,有“十指連心”的痛苦。 正因為如此,我們都應該相信,不管郭威能不能到九江定居,他也會和父母長期聯(lián)系。只是,郭威對杜新枝的感情,也難以處理好。畢竟這是養(yǎng)父母的恩情,誰能說丟就丟呢? 每個人都有犯錯的時候,只要悔改了,錯誤可以既往不咎;只要后來變好了,錯誤也會變得美麗。“錯換人生”的恩怨,還沒有真正畫上句號,但是其中的溫情,令人感懷。 是一家人,總要進一家門,即便沒有時間陪伴,也有無盡的掛念。 作者:布衣粗食。 文中配圖來源于網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