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羲同志是易學的開山祖師,他留給后輩的就是他的先天八卦圖。 經過漫長的歷史,一輩又一輩的聰明人的不斷努力,夏、商、周三代,各自發(fā)展出了自己的易學,分別稱為“連山”、“歸藏”和“周易”。不過,只有“周易”尚存于世,余兩者皆漫漫不可考。 “(大卜)掌三易之法:一曰連山,二曰歸藏,三曰周易。其經卦皆八,其別皆六十有四。” ——《周禮·春官宗伯·大卜》 這里的“其經卦皆八”,就是指八卦;而“其別皆六十有四”,是指八經卦兩兩相重,形成六十四別卦。至此,易學的卦象體現才算完備。 夏代并無文物典籍傳世,它的歷史只存在于傳說之中。商代則有甲骨留存,使后人可以通過斷骨殘甲感知它的存在。 甲骨文的發(fā)現過程,頗有意思,也和中醫(yī)有著莫大的關系。 清末以前,歷代學者都沒有注意到甲骨文的存在。也就是說,清末以前,商和夏一樣,也只是存在于傳說之中。到了清朝光緒年間,有一個叫王懿榮的金石學家,這哥們還是當時國子監(jiān)祭酒(相當于于現在的清華北大校長)。有一次,他生病了。在翻撿從中藥鋪抓回的中藥時,他發(fā)現一味叫龍骨的中藥,上面居然刻著象字一樣的圖案。這引起了他極大的興趣(不愧是研究金石書法的),深厚的金石功底讓他很快了解這些龍骨是龜甲和獸骨,上面的符號是用刀刻的文字,裂紋是高溫灼燒所致。王懿榮確認,這些是祖先創(chuàng)造的古老文字。從此,殷墟甲骨文才為世人所知。王懿榮也被稱為“甲骨文之父”。 龍骨,一般是指遠古哺乳動物的骨骼化石。中醫(yī)認為可以入藥,有治療咳逆、瀉痢、便血的作用。只不過由于化石比較稀少,這味藥材也比較名貴。清末的時候,在河南安陽的小屯村,人們挖出了大量的龜甲和獸骨。村民便當作藥材賣給了藥商。就這樣,在王懿榮發(fā)現甲骨文之前,許許多多的商代史料被磨成粉,當做中藥吃進肚里,這就是所謂的“人吞商史”。 商代甲骨文兼有象形、會意、形聲、假借、指事等多種造字方法,已經是成熟的文字。到目前為止,一共發(fā)現有將近五千字,被學者認出的已有1072字。有人說,誰要再多認出一個,就可以直接去做考古學博士了。當然這是因為好認的都被認出來了,剩下的基本是一些晦澀難懂的地名、人名之類的。 甲骨文發(fā)現地——河南安陽小屯村 甲骨,是商朝占卜時用的龜甲和獸骨 ?,F在挖出來的基本都是龜甲跟黃牛的胛骨。商朝崇尚占卜兇吉,天氣、戰(zhàn)況、疾病都占卜一下,將占卜之事和結果刻在甲骨上,卜辭就是甲骨文。 堆積著大量甲骨的窖穴 占卜有固定的程序,貞人向神傾訴欲占卜事項,然后燒灼甲骨,取得“兆”。如果商王參加了這次占卜,就由商王根據“兆”和貞人的判斷,得出最終結論;如果商王沒有參加這次占卜,就由貞人的判斷為最終意見,并由貞人將結果報告給商王。 最后,是將卜辭刻在甲骨上,稱為刻辭。一條完整的甲骨卜辭應該包括四部分:一、序辭,交待占卜日期和人物;二、命辭,記錄所卜問的具體事情;三、占辭,記錄視兆的人判斷吉兇的話;四、驗辭,應驗的話。其實占卜并不是一次,有的時候要占卜多次,根據記載,最多的一次占卜了22次。 那時,人類生產力低下,對大自然是又愛又怕,因此人們很迷信占卜。聰明的統(tǒng)治者利用了這一點,利用占卜,加強神學觀念,王位也就坐得穩(wěn)穩(wěn)的了。 論占卜的重要性,可以舉個例子,武王伐紂后,列舉了紂王的幾條罪證。有一條就是,“昏棄厥肆祀弗答”,這句話是說紂王不再祭祀了。的確,商朝有200位貞人,武丁那時候有30多人,到了紂王就只有幾人。是不是紂王輕視了占卜,然后就沒有然后了呢? 不過,隨著商朝滅亡,“失國霾卜”,商人的占卜和甲骨文遂不為世人所知了。(未完待續(xù)) 夕陽下的殷墟,無言地訴說著不被人知的歷史 |
|
來自: 野狐中醫(yī) > 《醫(yī)易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