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古墓的隨葬品按質(zhì)地可區(qū)分為金屬、陶、木、石、瓷、琉璃器等等。東周時期,興起了一種稱作“明器”的東西,當時也稱“冥器”或“盟器”(俗稱“鬼器”),即專門為隨葬而制作的器物?!抖Y記,檀弓》曰:“其曰明器,神明之也;涂車芻靈,自古有之,明器之道也?!笨梢娒髌鞯某霈F(xiàn)還可以追溯得更早一點,大約在新石器時代。今天農(nóng)村實行土葬的地方,用紙扎的人、馬、汽車、飛機之屬,是明器演變的最后形態(tài)??傊某霈F(xiàn),無疑對隨葬品的制作注入了新鮮血液,使得隨葬品的隊伍更加壯大、繁盛,涉及到了現(xiàn)實生活中的每一個角落。 隨葬品能夠最直接地反映時代文化的特征。 新石器時代隨葬品有哪些?主要隨葬品是陶器,另外還有石器、骨器、蚌器等等。彩繪陶器是該時期的典型代表物。比如半坡墓葬的彩繪陶紋,可分成幾何線條和寫生圖畫兩類。這些圖案以規(guī)整、相同的單元畫交互使用,變化繁復。寫生的紋飾,以人面魚紋的彩陶藝術(shù)成就最高,在世界上也享有很高的聲譽。所以,這些惹人喜愛的彩陶也是文物走私犯的一個重要目標,甘肅、青海境內(nèi)流失到國外的彩陶,已說明了此問題。 商周時期隨葬品有哪些?商周時期的主要隨葬品是青銅器,特別是有銘文的青銅器,不僅價值連城,也是研究三代歷史的重要資料。比如司母戌大方鼎、利簋、史墻盤、毛公鼎、盂鼎、虢季子白盤、鄂君啟節(jié)、中山王陵兆域圖銅版等等,都是聞名世界的寶物,其藝術(shù)價值和史學價值都在文化界引起過轟動。該時期還有舉世聞名的甲骨文,其重要性等同于青銅器銘文,不過墓葬中所見甚少。 需要指出的是,東周時期有許多隨葬品種類從該時期興起,從側(cè)面反映出了歷史的發(fā)展和更替。比如鐵器和貨幣的廣泛使用,漆器和絲織品的濫觴、帛書、帛畫的興起,都是具有開創(chuàng)性的歷史文物。話又說回來,由于青銅器在該時期的顯赫特征,一直是盜墓者的一個很重要的目標。1923年山西渾源縣的春秋末期墓被盜,1928年洛陽金村的戰(zhàn)國墓被盜,1933年安徽壽縣朱家集李家孤堆楚王墓被盜,就是因為墓內(nèi)青銅寶器的吸引力所致。劫后剩余的羌鐘(金村出土)、肯簋(壽縣出土)都是全國特級文物。 秦漢時代隨葬品有哪些?秦漢時代是中國的大一統(tǒng)時期,青銅器制作在該時期衰退,但陶塑藝術(shù)歷經(jīng)幾千年的坎坷發(fā)展到了巔峰。譽滿全球的秦兵馬俑,作為始皇陵陪葬品的一部分,如今已成為世界著名的游覽勝地。漢代陶俑也不甘示弱,從咸陽楊家灣漢墓騎兵俑陣的出土,到1990年漢景帝陽陵發(fā)現(xiàn)的大批男性“裸體俑”,消息傳來,使全國的考古工作者及文物愛好者歡欣鼓舞。陜西長安,秦漢的古都,任何時候都會有奇跡發(fā)生。 當然,除了這些栩栩如生的陶塑形象外,漢墓中出土的鎏金銅馬、馬踏飛鳥、銘文透光鏡、淺浮雕的軟釉陶壺等都是不可多得的珍品。河北滿城中山王劉勝墓出土的“金縷玉衣”,又堪稱精美絕倫的葬服。河南、山東、江蘇、陜西、四川等地漢墓中發(fā)現(xiàn)的畫像石、畫像磚,不愧是生活和藝術(shù)的凝結(jié),宛如一幅幅長篇的畫冊,展示出漢代先民的生活和思想活動。 隋唐時代隨葬品有哪些?隋唐時代,陶塑藝術(shù)又攀登上了一個新的高峰,大多數(shù)古墓中都隨葬有陶俑,包括人俑、動物俑、武士俑、鎮(zhèn)墓獸俑、十二時俑等等。引入注目的是色彩絢麗的三彩俑,黃、褐、綠、白等彩交相映輝,煞是喜人!稍大的唐墓中,一般都書有石刻墓志,從志文中,不但可以欣賞到書法藝術(shù)的神韻,還有助于對歷史文物作出論證及考釋。被盜的隋唐墓中,別的器物多被洗劫一空,唯有這墓志保存較好,可能和它沉重難以搬運有關(guān)。這也算是不幸中的萬幸。 這一時期的墓中,隨葬品的一大特點,是多發(fā)現(xiàn)金銀器,主要是金釵、銀盒等裝飾品,這種現(xiàn)象說明唐代生活中,一般人擁有黃金銀飾是很普遍的,死后因不再傳人,就隨身而葬。這個現(xiàn)象被盜墓者發(fā)現(xiàn)后,厄難馬上降臨到唐墓諸多墳頭,成為唐墓十有九空的一個主要原因。 宋元明清時期隨葬品有哪些?宋元明清時期,承古代陶塑之東風,陶俑也時有發(fā)現(xiàn),其藝術(shù)特點多和社會生活密切相關(guān)。特別是遼代貴族墓中的隨葬品,除了金銀器、陶瓷器及鐵器等各種生活用具外,以大量的馬具、盔甲、各種武器以及金屬面具和銅絲手足套等物為特點,很富有民族色彩。明代發(fā)現(xiàn)的一些密封措施好的墓里出土的衣冠、服飾、書籍、字畫等都保存良好,是研究當時社會生活很重要的材料。 那么隨葬品的種類有哪些呢?陶器,生活中最基本的器具。從新石器時代開始隨葬,一直延續(xù)到今天許多實行土葬的農(nóng)村。最早的隨葬陶器,大多是實用器。明器出現(xiàn)后,原來的實用性消失,僅存其形式來表達實用的含義。按照種類和用途,陶器可分成許多種,從生活用具到玩樂器具樣樣俱全。在陶器的大軍中,有一種被稱作“俑”的東西,確切地說,它的雛形是人的模制品,或稱作“模型明器”。從最早的新石器時代的“泥塑女神”的崇拜,越過商周終于在秦帝國時期,異軍突起。秦俑的出現(xiàn),一方面是古代壓迫的象征,另一方面也是人殉制度滅亡的前奏曲。這種歷史、科學、藝術(shù)三位一體的杰作,在歷史的長河中,上至皇室,下至平民,都對它非常青睞。其含義和內(nèi)容在發(fā)展中亦愈演愈烈,延用至神仙俑、佛像等。 在陶器的海洋中,還寄附著一種珍貴的東西,叫做瓷器,商周之時或更早一點的時候叫“原始青瓷”。東漢墓中青瓷的出土,以它的釉色、光亮度和不吸水的優(yōu)點證明了瓷器在此時正式形成。有人說它的前身和西漢時期的“軟釉陶”制作有密切關(guān)系。軟釉陶,指的是在陶器外表多飾含氧化鉛成分釉的器物,因為它的燒成溫度低,僅800度(瓷釉在1200度以上),故稱軟釉陶。西漢墓中多發(fā)現(xiàn)這種陶器,出土時釉色光亮喜人,有的翠綠欲滴,有的燦黃如金,有的紫紅如凝血,再加上周身淺浮雕的動物、山巒、人物狩獵及升仙圖案,不啻于一件珍貴的“瓷器”。可惜的是古代和近代的盜墓者,多認為它沒有什么價值,“氣憤之余”,常將它摔碎砸爛。所以,今天發(fā)掘的大多數(shù)漢墓中出土的釉陶,殘碎者很多,使人感到惋惜和憎恨。 瓷器一經(jīng)出現(xiàn),便深受人們的喜愛,成為日常生活及墓葬隨品中離不開的東西,自魏晉到明清,墓中隨葬瓷器的風俗長盛不衰。它的發(fā)展也極其迅速。隋唐之時,瓷器“南青北白”的局面已經(jīng)形成。宋元之時,定窯、耀州窯、鈞窯、磁州窯、景德鎮(zhèn)窯、龍泉窯、建窯、吉州窯、德化窯等生產(chǎn)的瓷器都很著名。釉色青、白、藍、黑、紅均有,生產(chǎn)出的白釉黑花瓷,影青釉瓷、釉里紅瓷、豬油白瓷、象牙白瓷,在當時都是貴重物品。明代時,不但銅紅釉瓷器水平高,斗彩瓷器也很著稱。清代釉色品種更多,有的釉上面上藍彩、黑彩、釉下五彩、金彩、粉彩、琺瑯彩及各種單色釉,都具有很高的藝術(shù)水平。 總之,瓷器是隨葬品中一枝經(jīng)久怒放的奇葩,不但具有很高的文物價值,而且以它的藝術(shù)價值永享褒譽溢美之詞。因此,它也是文物走私和盜墓者極欲據(jù)有的目標之一。 銅器,古代生活中用途廣泛的器具。商周之時還形成青銅“禮樂制度”。鼎、簋、壺等的組合,不但對研究當時社會的等級制度有直觀作用,在物質(zhì)文化史的研究中也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自宋代開始,銅器研究成為一種學問,包括在“金石學”內(nèi),但基本上是圖錄和銘文的集錦。從銅器發(fā)展上看,商代中期才有了復雜的青銅容器和兵器,并裝飾了精細的花紋和銘文,商代晚期花紋更加繁多、銘文加長。春秋中期以后的錯金銀,鎏金、鑲金、針刻等工藝,尤使銅器熠熠生輝,具有很高的藝術(shù)價值。戰(zhàn)國以后銅鏡和帶鉤等日用銅器的普遍增多,其它禮器衰退。漢代以后,銅器在隨葬品中的地位被其它器物所取代。 除上述的以外隨葬品還有鐵、石、琉璃器等。鐵器因古墓出土時多已生銹,不為盜墓人青睞。石器是人類最初的生產(chǎn)工具,其價值較之瓷器、銅器,在盜墓人的眼里也是不屑一顧的——他們?nèi)绾味眠@古老、拙樸的石制品正是我們祖先賴于生存的動力和源泉。玻璃器大約在東周時期才出現(xiàn),系越王勾踐劍柄上的鑲嵌之屬,漢代以后增多,有耳鐺、帶鉤、耳環(huán)、盤等。隋唐之時更多,不但有我國制造的,也有從伊朗進口的,種類增加了瓶、笄、小佛像等,很是精致。北宋以后,墓中出土玻璃較少,寺院塔基中倒常見到。清代還建立了玻璃廠,生產(chǎn)的纏絲玻璃、套色雕刻玻璃及鼻煙壺都是世界玻璃藝術(shù)的珍品。 此外,精致華美的金銀器、玉器也是古墓重要隨葬品之一,更是盜墓者的重點獵物。但它主要集中于帝王皇族的墓中,平民百姓極少隨葬。 |
|
來自: 人之意 > 《原創(chuàng)歷史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