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唯晨 相信不少人的答案會是被對方理解,有面子又有里子,講話時完全放松,根本不用擔心自己會不會出丑,因為你明知道即便不小心出了紕漏對方也會給予溫暖的理解和包容。小時候總會信心滿滿地認定有理走遍天下,長大后才在社會的毒打中漸漸明白,通常情況下生活并不講道理。講理說白了就是要求對方遵守規(guī)則,然而當人與人之間所處的層次和高度相差巨大之時,規(guī)則就會成為擺設。一個人最愚蠢的行為就是同認知不同之人講道理,做人想要做得好,就不要太愛講道理。 李嘉誠先生曾說:“世界上最浪費時間的事,就是給年輕人講經驗,你講一萬句不如他們自己摔一跤。眼淚會教你做人,后悔會幫你成長,疼痛才是最好的老師,人生該走的彎路,其實一米都不能少?!?/section>每個人都有自己對社會獨特的認知,講道理固然重要,然而更重要的是理解道理。同一件事情在不同人的眼中會呈現(xiàn)完全不同的模樣,原因很簡單,那便是每個人所站的角度不同,對事情的理解和認知也不相同,所以他們所得出的結論更不會相同。做人,最大的忌諱就是不停地同別人講道理,許多事情只需要說一遍即可,反復強調反而會造成反面效果。要知道,人都有逆反心理,每個人都有屬于自己的道理。 在生活中,我們常常會聽到這么一個詞,叫合情合理。情通常是指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常情,而理則是指人與人之間的行為準則。常情是感性,準則為理性,正因為此,想要做到既合情又合理就顯得十分不易。《道德經》有云:“道可道,非常道?!备嬖V我們凡是能用語言表達的道理都不是永恒的道理,也就是說很多道理,只要明確地表達出來就難免會存在漏洞。太多時候講理不如講情,凡事合情才算合理,這是許多人在內心深處所遵循的真理。人越年輕越喜歡與人爭辯,隨著生活閱歷的增長,厲害的人逐漸沉默寡言,并非他們對這個社會無話可說,而是先學會了尊重才學會沉默。 在《論語》的每句道理背后都藏著大大小小的故事,其中就有這么一則意義深刻,說有一天子貢在門前掃地,正掃著的時候進來一個訪客。對方看了子貢一眼便開口請教:“老師兒,你說一年有幾個季節(jié)?”子貢一聽這么幼稚的問題也能問得出口,這不是鬧呢,眼都沒抬便答道:“春夏秋冬,一年有四季?!?/section>訪客冷冷一笑:“錯了,一年只有三季?!甭爩Ψ竭@么說,子貢氣得丟掉手中的掃帚便同他爭辯起來。孔子聽到門口有爭辯聲便趕了出來,等子貢說清楚事情的來龍去脈后,他淡淡地對自己徒弟說:“他沒錯,一年確實只有三季?!?/section>
等對方滿意地走后,子貢不解地問道:“春夏秋冬明明四季,老師您為何說只有三季呢?”孔子意味深長地答道:“那人就是個蚱蜢,生于春季,亡在秋季,此生大約都沒機會經歷冬季,你跟這么個人爭辯,無論如何都解釋不清,不如就隨他去吧?!?/section>網上曾流行過這么一句話:“不與小人爭高下,不同傻瓜論長短。”說的就是“不講道理”的道理,我們所生活的社會是多元社會,什么思想的人都有,認知和觀點無法統(tǒng)一就是人生常態(tài)。關于真相,并沒有太多人會在乎,大家都只相信自己的感受,雖然耳聽不一定為真,眼見不一定為實,眾人依舊難免陷入自己淺薄的認知。 沒有人不愛聽故事,甚至可以說這個社會就是由大大小小的故事所組成。在人際交往中,講道理遠不如講故事。如果你仔細觀察就會發(fā)現(xiàn),講故事總比講道理更有用,感情牌只要打得好,準能贏。智者之所以被稱之為智者并非因為他們懂的道理有多少,而是他們能夠用別人愿意接受的方式讓對方信任并聽從自己的道理。用故事影響別人,總能輕而易舉地將冰冷的現(xiàn)實變得浪漫且溫暖,其實社會并沒有所謂的真相,有的只是一個個故事,故事的表達亦沒有絕對的真假,只有眾人愿不愿意相信。老子認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世間之物萬變不離其宗,愚者只知皮毛才熱衷于講大道理,智者卻能深層剖析,用最輕松簡單的故事說透其中的道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