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人需要的是什么?(僧伽隴道) 什么是人?情識。情識即眾生亦。所以《大乘起信論》云:所謂法者,唯眾生心。是心生一切世出世間相。從這不難清楚,任何所謂的法,皆是因緣法,應不同眾生心,演繹不同說教,故名因緣說教。是故法無定法亦。譬如:你貪婪不覺,則有對治你的貪婪之法。當你不貪婪時,對治你的貪婪之法實際上是不生的。從這更容易清楚,其實貪婪的心本來不生,對治貪婪的法本來不滅。為什么不滅呢?因為一切因緣法畢竟不可得,不滅的是本性恒明,不生的是本體寂滅。所以,一切性所現,唯現不可見。這是什么意思呢?意思是說我佛真心本來遍滿,無形無相,故名所現。因其所現實不可見,故名唯現不可見。這就好比看見波浪,此見不可以波浪現,也不可以以眼見。是故眼不自見眼,是心妄見亦。如果你的眼睛自己能夠看見自己的眼睛,除非有因緣借助相方才實現。但是即使拿一面鏡子看你的眼睛,也不可見。為什么呢?因為鏡子內境本來虛幻,所見能見通為虛妄。所以,你何苦自造妄覺,頑固求取一切所謂的見性開悟見佛成佛呢?你累不累?愚不愚?迷不迷?因此,若有求心了不可得,以心待悟,更是了不可得,何況成仙成佛更是愚中之愚。當然了,這里的成佛指的是有佛可成,而真實的成佛,是畢竟離相,心性一如故! 明白了以上闡述,作為一個修行人需要什么呢?既然是修行人,當然指的是正入佛陀根本教義、正修佛陀根本禪定、正覺佛陀圓真體智、正行佛陀本來大慈,正住佛陀畢竟智輪。這樣的修行人需要的是什么?顯而易見。如果你認為這樣的修行人其實不需要什么,義指因地離相,畢竟無住的話,我不想說什么太多的言語。我只問你一句:你證得的嗎?你真實體驗到的嗎?你如實禪定過的嗎?假如你覺得很慚愧,那么請不要空談妄說。假如你一意孤行,頑固認可自己的觀點,那么你盡管去吹就是了。經云:如人說食,終不得飽。只要你自己別騙自己就行。說句大實話:一旦進入修行,誰也騙不了誰。如果你修行了,還在騙自己的話,恐怕你的修行是很可憐和悲慘的哦。 燈為什么會亮?你總不能回答說因為有電或有油或因緣合和吧?這樣的回答未免太牽強化和幼稚話了,不符合心法的需要。燈為什么會亮?因為心亮。這樣的回答是可取的,但不圓真。燈為什么會亮?答:亮了么?這樣的回答比較圓真,但不畢竟。燈為什么會亮?答:不知道。這樣的回答是畢竟的,但不是決定性故。燈為什么會亮?答:見。這樣的回答是決定性故,但不是畢竟無漏。燈為什么會亮?答:關掉。這樣的回答才算畢竟無漏。為什么呢?讀者自己琢磨去吧。 修行人需要什么?大體有十二種需要: 1、需要因地發(fā)心徹明根本; 2、需要通達教義圓真無疑; 3、需要悲行大智平等無??; 4、需要正修禪定通透心業(yè); 5、需要定智恒明無所掛礙; 6、需要圓行三界通證無礙; 7、需要念力十足定智無漏; 8、需要覺力恒明遍滿法界; 9、需要善知眾業(yè)達圓滿說; 10、需要圓入九識徹轉情識; 11、需要咒輪牽引直達陀羅法界; 12、需要通證57識作阿達耶羅體; 修行人需要的應該就是這些玩意,而不是僅僅需要從根本徹底出離生死苦受。這樣的修行人才可以為如來家業(yè)做荷擔如來。請問,你有這些需要嗎?難道你的需要僅僅與世俗人在表象上有所不同嗎?譬如:世俗人需要財、色、名、利、食、睡、住、玩,壽。假如你作為一個修行人,你需要的又是什么呢?如果你需要如同世俗人一樣的玩意,我奉勸你趁早做個世俗人,免得造業(yè)更大,當墮阿鼻地獄。為什么?豬鼻子上插大蔥,裝象。然而,如今所謂的佛教大師、密宗上師、精神領袖,佛教泰斗,哪個不是豬鼻子上插大蔥,裝作一幅道貌岸然模樣的和尚、僧人、上師、活佛,大寶法王,其背后醞釀的玩意與世俗人的需要又有什么區(qū)別呢! 如果某些人覺得鼎然的話有些偏激和武斷,請您告訴我,如今哪個所謂的佛教大師是符合佛陀如實教義的正修行人?請牽出一只讓大家看看。只要你能牽一只,鼎然當場給予你完整的揭露。當然了,我說的是所謂的佛教大師、密宗上師、精神領袖,佛教泰斗,要在這些行列中去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