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健身當口號喊的人很多,但真能堅持的卻沒幾個,目測身邊人,十之八九是那沒堅持下來的,平均一下,差不多每個人都有張沒咋用過的健身卡。 那怎么能做個持續(xù)健身的人呢?通常做法是強調(diào)自控、自律、養(yǎng)成習慣等等,但經(jīng)歷過的人都知道,這些方法其實收效甚微。那么我們不妨換一個角度,看看那些能夠堅持健身的人是怎么做的,這樣或許會比一味的強調(diào)自律更有幫助。 第一點,固定的健身時間?!队】敌睦韺W期刊》發(fā)表過一項調(diào)查結(jié)果,那些常年堅持健身鍛煉的人,絕大多數(shù)都有固定的鍛煉時。研究者強調(diào)說:“當事情變得可預測的時候,你不需要考慮就可以靠慣性去做了”。 第二點,提示暗號。就是在日常里設置一些能提醒自己運動的暗示。比如把跑鞋或運動耳機放在顯眼的地方,隨時可以看到,也就等于在反復強調(diào)健身這件事了。 第三點,相對靈活的態(tài)度。健身時能保持足夠的強度和時長當然最好,但如果對這些的追求過于僵化,反而不利于保持健身的習慣。比如只有半小時的時間,一想到換衣服、做熱身,加上去健身房路上的時間,也真練不了啥了,于是放棄。但如果靈活點,馬上換上跑鞋圍著樓慢跑半小時,其實也是不錯的方案。簡單說就是,少練也比不練強,而且這樣更容易養(yǎng)成習慣。 第四點,拓寬對運動的定義。不是只有跑馬拉松和去健身房才算鍛煉,平時少開車,多步行、多騎騎共享單車,上樓不坐電梯走樓梯,這些都是鍛煉。養(yǎng)成這種思維,會更容易保持運動的熱情。 第五點,那些能夠堅持健身的人,大都是為了樂趣健身,而不是為了減肥,甚至不是為了健康,運動本身就是目的,這才是堅持運動的最大動力。芝加哥大學做過一個實驗,他們在本校健身房招募了一批志愿者,并把他們分成兩組,一組可以自選喜歡的運動項目,另一組被安排做更有利于健康的項目。結(jié)果,前一組的完成率比后一組高了近一倍。 以上這些,其實也就是行為設計理論強調(diào)的主要內(nèi)容,比如誘導、習慣養(yǎng)成、信號、暗示、靈活度、碎片化等等,理解了這些,對我們的幫助可不僅僅是運動健身,而是生活的方方面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