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宗,天竺菩提達摩傳入中土。據(jù)《續(xù)高僧傳》載,達摩為南天竺之婆羅門種,乃香至王季子。當年釋迦牟尼世尊在靈山法會上拈花示眾,不發(fā)一言,唯有摩訶迦葉破顏微笑,世尊當眾宣布:“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總持任持,凡夫成佛,第一義諦,今方付囑摩訶迦葉。”后來,禪宗遂把摩訶迦葉尊為西土第一代祖師。此后,摩訶迦葉把正眼法藏傳給阿難,再后輾轉遞傳,菩提達摩遇二十七祖般若多羅嗣法,是為二十八祖,改多羅曰達摩。 南朝梁普通元年(520),達摩泛海至廣東省廣州弘法。梁武帝蕭衍慕其名,迎請至建業(yè)(今江蘇南京)。帝問達摩:“朕繼位以來,造寺寫經(jīng),有何功德?”達摩曰:“凈智妙圓,體自空寂,如是功德不可以世求。”帝復曰:“如何是圣諦第一義?”達摩曰:“廓然無圣。”帝再曰:“對朕者誰?”達摩曰:“不識。”帝不悟,達摩即渡江去北魏,時魏孝明帝正光元年(520)十月十九日,遂息影在嵩陽少室山五乳峰石洞里,終日壁觀,號壁觀婆羅門。孝明帝聞之,三召不起,一心“二入四行”之法?!岸搿本褪抢砣牒托腥?;理入是教理,行入是實踐?!抖U源諸詮集都序》(唐釋宗密著)有曰:“達摩以壁觀教人安心,云外止諸緣,內(nèi)心無喘,心如墻壁,可以入道,豈不正是坐禪之法?”“四行”為報行、隨緣行、無所求行、稱法行。四行需求按照理入所說,在日常生活中,做個遠離一切愛憎情欲的苦行僧。達摩在梁大通二年(528)圓寂。葬于熊耳山,梁武帝制碑贊其功德。唐代謚號“圓覺大師”。 達摩在少室山石洞壁觀九年多之后,有個叫神光的僧人肅立在洞口,欲參拜達摩。達摩壁觀不起,勿予理睬。神光不離,“請道甚摯”。至雪夜,操利刃斷其左臂,“達摩感而許之”,改其名慧可,付法授衣缽。付法偈曰:“吾本來茲土,傳法救迷情。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strong>又曰:“此有《楞伽經(jīng)》四卷,為如來極談法要,今并付汝?!被劭伤毂蛔馂槎U宗二祖。 ◎ 民國畫家黃語皋《慧可求法圖》 慧可(487—593)俗姓姬,虎牢(今河南滎陽)人。幼慧,博覽群書,兼通老莊和易學?;劭闪⒀啾酆螅S達摩學法六年,得“忘言忘念”之旨,開悟偈有:“本迷達摩是瓦礫,豁然自覺是真珠。無明智慧等無異,當知萬法即皆如?!?/span> 機緣又熟,慧可把衣缽傳給僧璨,僧璨是為三祖?!蹲嫣眉?南唐靜、筠二禪師編)有載: 有一居士,不說年幾,有十四,及至禮師,不稱姓名,云:“弟子自患風疾,請和尚為弟子懺悔。”師云:“汝將罪來,為汝懺悔?!本邮吭唬骸耙捵锊豢梢??!睅熢疲骸拔医駷槿陸曰诰?,汝今依佛法僧寶?!本邮繂枺骸暗姾蜕?,則知是僧。未審世間何者是佛?云何為法?”師云:“是心是佛,是心是法,法佛無二,汝知之乎?”居士曰:“今日始知,罪性不在內(nèi)外中間,如其心然,法佛無二也。”師知是法器,而與剃發(fā),云:“汝是僧寶,宜名僧璨?!?/span> 三祖僧璨修行至信心不二,不二信心的境界,從“至道無難,唯嫌揀擇”至“言語道斷,非去來今”而止。據(jù)修持心得,撰寫著名的《信心銘》傳世。 僧璨有次升座弘法,法會里有個14歲的小沙彌,名叫道信,起身禮拜僧璨:“如何是佛心?”師云:“汝今是什么心?”道信曰:”我今無心。”師云:“汝既無心,佛豈有心耶?”又問:“唯愿和尚教某甲解脫法門?!睅熢疲骸罢l人縛汝?”對曰:“無人縛?!睅熢疲骸凹礋o人縛汝,即是解脫,何須更求解脫?”道信言下大悟。僧璨知是慧根,傳付道信衣缽,是為禪宗四祖。 ◎ 民國畫家黃語皋《道信讀經(jīng)圖》 道信(580-651)俗姓司馬,河內(nèi)(今河南沁陽)人。幼出家,師事僧璨。接衣缽后在吉州(今江西吉安)傳法,后息影蘄州黃梅(今湖北黃梅西北)破頭山,旋改破頭山為雙峰山。最后把衣缽傳給了首席弟子弘忍。 道信臨坐化,垂誡弟子:“一切諸法,悉皆解脫,汝等各自護念,流化未來。”說完坐化而寂,唐代宗謚曰“大醫(yī)禪師”。著有《菩薩戒法》、《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門》等。 《祖堂集》第二卷有載: (道信)忽于黃梅路上見一小兒,年七歲,所出言異。師乃問子:“何姓?”子答曰:“姓非常姓。”師曰:“是何姓?”子答:“是佛性?!睅熢唬骸叭晡鹦找??”子答曰:“某性空故。”師謂左右:“此子非凡。吾滅度二十年中。大作佛事?!?/span> “子”者,即后來五祖弘忍也。弘忍從小便甚具靈性,“姓”、“性”諧音,扣這個字眼,小弘忍顯示了非凡的機智和佛緣,既得游戲三昧,亦在游戲中明示禪的靈慧之光。 弘忍承衣缽后仍居雙峰山,并在東山寺聚徒講禪,門弟子達700多人,人稱“東山法門”。 ◎ 民國畫家黃語皋《弘忍付法圖》 果然“此子非凡”,在弘忍之前,禪宗傳法,注重四卷《楞伽經(jīng)》,自弘忍始,改用一卷《金剛經(jīng)》,“東山法門”力踐之行,主張“蕭然靜坐,以心傳心!達者印可,更無別法”,且有心得集成《最上乘法》著作。 忍弘門下,出了二位深具慧根之徒,曰上座神秀和得法慧能,正是因為神秀和慧能,中國禪宗才有了南北之分,亦即“北漸南頓”。 神秀(606-706)俗姓李,汴州尉氏(今河南尉氏)人。少習儒,飽覽經(jīng)史。20歲祝發(fā)洛陽,50歲登黃梅雙峰山禮弘忍為師,先是干了六年打柴汲水雜活。弘忍觀察他勤敏靈慧,認為“東山之法,盡在秀矣”,遂讓他擔任上座和教授等職,成了雙峰山一人之下、眾人之上的得道高僧,亦即自然的未來接法承衣之人。 慧能(638-713)又作惠能,俗姓盧。原籍范陽(郡治今北京城西南),出生南海新興(今屬廣東省)。幼失怙,及長,賣柴養(yǎng)母度日。后賣柴到集市,聽客店有人誦《金剛經(jīng)》“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而開悟,便問誦經(jīng)人是經(jīng)從何而來?答曰:“從蘄州黃梅弘忍禪師那里得來?!被勰芩煊谐黾尹S梅的念頭。 唐高宗咸亨初年(670),他把母親安頓停當,只身北上。當行至韶州曹溪,有個名叫無盡藏的尼師執(zhí)《涅槃經(jīng)》向他問字,慧能本不識字,答道:“諸佛妙理,非關文字。”無盡藏聞言大驚,消息不脛而走,慧能受到了當?shù)胤鸾探绲摹盁o上禮敬”,便被請去寶林寺居住。未久,又到樂昌西石窟隨智選禪師游,智遠師勸他“何不徑去蘄州黃梅”? 咸亨三年,年已30多出頭的慧能,跋山涉水,終于登上黃梅雙峰山見到了弘忍,見面遂有“佛性南北”的著名公案傳世。《六組壇經(jīng)》有載: 弘忍和尚問惠能曰:“汝何方人? 來此山禮拜吾,汝今吾邊復求何物?”惠能答曰:“弟子是嶺南人,新州百姓。今故遠來禮拜和尚,不求余物,唯求作佛。”大師遂責惠能曰:“汝是嶺南人,又是獦獠,若為堪作佛?”惠能答曰:“人即有南北,佛性即無南北;獦獠身與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別?” 弘忍看慧能機鋒凌厲,知是悟道承法之人,但覺其“勢單力薄”,遂暗中保護,安排他在碓米房里劈柴舂米,暫時不讓他顯山露水。 不久弘忍年事已高,欲付法選接班人,讓弟子呈偈,看得道如何。上座神秀經(jīng)過反復思考,在半夜三更,秉燭題東壁呈偈: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 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 弘忍看到此偈,知是未悟心法,但為了“拋磚引玉”,亦讓眾弟子奉誦。這時慧能在碓米房已經(jīng)勞動了八個月,聽到僧人都在誦神秀此偈,便曰此偈還沒見性,便改作一偈倩人題在西壁: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弘忍看到此偈,當眾涂掉,云是未見性,但至半夜三更把慧能喚來堂里,秘密把衣缽傳給慧能,并囑咐慧能:“汝為六代祖,衣缽為信稟,代代相傳;法以心傳心,當今自悟。”隨即把慧能送到九江驛,囑咐隱跡南下,暫且“勿弘此法”,以避禍全身。 慧能別五祖即南下至廣東,以普通百姓隱跡四會、懷集一帶。因仍有神秀手下的人追尋慧能爭奪衣缽,所以慧能有時避難獵人隊伍之中,且因時對獵人說法。獵人常令守網(wǎng),每見生命,盡皆放之。每至飯時,以菜寄煮肉鍋?;騿枺瑒t對曰:“但吃肉邊菜。”自此,禪門有“但吃肉邊菜”的公案流布。 凡經(jīng)一十五載,慧能至廣州法性寺,鬧出“風動幡動”的著名公案,《祖堂集》第二卷曰: 印宗是講經(jīng)僧也。有一日正經(jīng)講, 風雨猛動。見其幡動,法師問眾:“風動也,幡動也?”一個云:“風動。”一個云:“幡動?!备髯韵酄帲椭v主證明。講主斷不得,卻請行者斷。行者云:“不是風動,不是幡動?!敝v主云:“是什摩物動?”行者云:“仁者自心動?!?/span> 此“風、幡”之爭,印證了一個禪理: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 2021年3月28日寫于空廠晴窗 2021年4月26日修改于開善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