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蒲公英 字數(shù):2434字,閱讀時間:約6分鐘 最近,由李少紅執(zhí)導的歷史大劇《大宋宮詞》正在熱播,北宋太后劉娥繼《清平樂》后又被搬上了銀幕。這位平民太后在宋真宗在世時,就經(jīng)常代替體弱多病的丈夫決斷國事,不過那時她還在幕后,直到乾興元年(公元1022年)3月宋真宗病逝,13歲的宋仁宗繼位,北宋才正式進入劉太后的“垂簾聽政”時期。歷史上對劉娥執(zhí)政這段時期的評價普遍比較高,據(jù)《宋史》記載:“太后臨朝十余年,天下晏然?!焙笫栏欠Q贊其“有呂武之才,無呂武之惡”。我們都知道,漢朝的呂后和唐朝的武則天都是歷史上著名的女性政治家,她們才能出眾但手腕狠毒,而北宋的劉娥卻能兼具兩人的優(yōu)點于一身。那么問題來了,劉娥為何會得到如此高的評價?今天我們就來簡單介紹一下劉娥“垂簾”時期的政績。 宋真宗在位晚期,由于其身體欠佳,常將政事交于皇后劉娥處理,為此宋真宗曾遭群臣公議,但他仍然堅持這么做。宋真宗臨崩前,考慮到皇太子尚幼,他還特意留下遺詔“尊皇后為皇太后,軍國大事權取皇太后處置”。由此可知,劉娥能夠受到宋真宗的如此寵信,絕非是已過花樣的容貌,而是她的聰慧和政治才干。在后宮,劉娥竭力籠絡皇上身邊的人,使其成為政治同盟和心腹,比如說護視宋仁宗的楊淑妃、乳母林氏等;在外廷,她審時度勢,培植效忠于自己的政治集團——主要通過利用朝臣不同政治集團之間的矛盾,不斷調(diào)整內(nèi)閣機構,逐個鏟除不利于她掌政的朝臣。 天圣七年(公元1029年),當她意識到自己的權力受到王曾等朝臣制約時,又借故將宰相王曾、樞密使曹利用等人先后貶出京城,然后提拔呂夷簡為宰相,張耆為樞密使,從而鞏固了自己的決策地位。政治方面,劉娥先后六次下詔,懲戒貪官污吏。另外,她還命宰執(zhí)調(diào)整職官機構,設計置司、廢禮儀院,以此節(jié)省開支;置諫院,以便掌握下情,正因為并非一概拒聽逆耳之言,所以一時間政通人和。經(jīng)濟方面,劉娥重視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興修水利,整治黃河水患,減免賦稅,減輕農(nóng)民負擔;為鼓勵墾田,頒布詔令允許部分地區(qū)佃農(nóng)自由遷徙,農(nóng)民對地主的人身依附關系更加松散;改革茶、鹽的官榷制度,實現(xiàn)茶、鹽暫時局部的通商;大膽創(chuàng)新,在川峽地區(qū)發(fā)行世界上流通最早的紙幣———交子。 選任官員方面,劉娥對學校、科舉制度進行部分更張:為促進學校教育發(fā)展,置學田,建立州學,編撰書籍,廣泛選拔人才,恢復制科(朝廷臨時設置的考試,目的在于選拔各種特殊人才)。一代名臣富弼,就是在這一時期登科并走上政治舞臺的。外交方面,劉娥仍然奉行宋真宗時期對遼的和平政策。盡管如此,當遼圣宗聽聞宋真宗去世,第一感覺便是震驚和突然,對于這位昔日對手的離世,他擔心宋朝背棄盟約,特別是那些不滿澶淵之盟,不愿意給契丹歲幣的大臣,如曹利用、王曾等,所以還特意商討如何處理此事。其實遼圣宗的擔心也不是沒有道理,因為在澶淵之盟之前,遼宋雙方實力可謂勢均力敵,所以隨時都會再起戰(zhàn)事。正在擔憂之時,遼圣宗受到宋使報哀,便立刻轉(zhuǎn)憂為喜,并當即決定讓其妻傳書給劉太后。當遼國的吊慰使到達開封,了解到劉太后希望平息戰(zhàn)端,保護百姓,惠及子孫,繼續(xù)保持和平的愿望后,遼圣宗非常高興。不僅對遼國皇帝,對遼國的大臣,劉太后也注意“收買”。比如說在宋遼澶淵之盟中起到關鍵作用的王繼忠,此人作為宋將投降遼國,卻在遼國深受重用,不僅被賜姓耶律,還被封為吳王。由降臣升至高位,王繼忠自然也不會忘記“祖國”,劉太后適時地安撫王繼忠這位澶淵之盟的牽線人,就是希望借此說明自己向往和平的決心,也順便對遼朝其他高官進行了收買。如此這般,都可以說明宋遼的外交優(yōu)勢完全掌握在了劉太后的手中。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宋遼兩國互派使節(jié)的過程中,大部分時間涉及女掌權者時,都是宋朝派使節(jié)而遼朝不派使臣,只有劉太后地位特殊,遼朝出于重視不得不派使者,這就反映出通常情況下,一般都是遼朝占有外交優(yōu)勢,而此時則恰恰相反,說明北宋占有外交優(yōu)勢,所以戰(zhàn)與和的主動權也掌握在劉太后手中。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雙方多派出一次使臣,朝貢(雙方一起進貢)貿(mào)易其實就增加一次,所以在劉太后時期,雙方的朝貢貿(mào)易毫無疑問地達到了北宋歷史上的最高峰,這對兩國的外交關系加深也是有好處的。當然,劉娥叱咤北宋政壇十幾載,也有較強的權力欲望,特別是她垂簾聽政時自恃威望甚高,曾連連向祖宗舊制和皇權發(fā)起挑戰(zhàn),但最終均以失敗而告終,這也促使她認識到自己權力的有限性——只是代夫或子暫時行使權力而已。為何皇帝能擁有一切權力而她不能呢?因為士大夫階層的勸諫公議體制對她權力有一定的限制作用。宋朝有一套約束后妃的規(guī)制,比如說制定了嚴密的親屬回避制度來限制宗室、外戚的進用,同時也制定了嚴格的宮門之禁,來斷絕后妃與外界的聯(lián)系,防止了后黨集團的形成和對皇權的危害。 武則天因為稱帝,為自己留下了無數(shù)的罵名,她的女兒太平公主和兒媳韋后等人試圖重演女人稱帝的歷史,結果都招來了殺身之禍。對于這些前車之鑒,劉皇后既然“曉書史”,且又“性警悟”,自然會借歷史的鏡子來考慮自己的后路。有一次,司使程琳獻媚地向劉太后呈上《武后臨朝圖》,其意不言而喻,然而劉太后擲其書于地曰:“吾不作此負祖宗事?!眲⑹夏軓木S護趙氏皇權出發(fā),維護其自身利益,意識到只有趙氏安全,自己才可能安全。雖然劉太后有權力欲,最終仍以維護正統(tǒng)為根基,在執(zhí)政期間未釀成后妃之禍,且為其后參政的后妃作了較好示范,更為北宋王朝接下來的“仁宗盛治”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雖然宋代統(tǒng)治者不斷強化綱常禮教來求得王朝的長治久安,但是由于受唐代無綱紀的慣性和商品經(jīng)濟的發(fā)展,宋代的封建禮教在社會上影響不深,婦女仍享有一定的社會地位、財產(chǎn)繼承權和有限的婚姻自由權。“夫婦齊體”的倡導,“預家政”的現(xiàn)象存在,為劉氏“預國政”贏得了社會的認可。總的來說,在中國歷史上,掌權的女人中最有名的肯定不是劉太后,所以她也沒有太多的史料留于后世。而要想去遙想千百年前這位身處于權謀風云中女子的心思,就更是難上加難,好在電視劇的熱播帶動了對她的研究,也帶動了對北宋歷史的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