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參,性微寒,味苦,定性為陽明經(jīng)藥物。 1.古文論述 《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味苦、微寒。主心腹邪氣,腸鳴幽幽如走水,寒熱積聚,破癥除瘕,止煩滿,益氣。 《名醫(yī)別錄》:無毒,主養(yǎng)血,去心腹痼疾、結(jié)氣,腰脊強(qiáng),腳痹,除風(fēng)邪留熱,久服利人。 《雷公炮制藥性解》:養(yǎng)神定志,消癰散腫,排膿止痛,生肌長肉。 《本草備要》:破宿血,生新血,安生胎,墮死胎,調(diào)經(jīng)脈,除煩熱。 《本草從新》:一味丹參散,功同四物湯,為女科要藥。 《日華子本草》:通利關(guān)脈,療惡瘡疥癬,癭贅腫毒。 2.古方運用 (1)丹參丸 :丹參(凈,酒浸1宿,日曬干)四兩,大川芎一兩半,川歸身(凈,酒浸)二兩,天臺烏藥一兩,香附(童便浸,炒七次,只用凈末一兩)三兩。上六味,研末,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酒送下。 (《赤水玄珠》卷二十) (2)丹參散︰治婦人經(jīng)脈不調(diào),或前或后,或多或少,產(chǎn)前胎不安,產(chǎn)后惡血不下,兼治冷熱落胎下血。丹參十二兩,酒五升,煮取三升,溫服一升,一日三服。亦可水煮。(《千金方》) 注解:丹參歷代都是治療婦科疾病的關(guān)鍵性藥物。 (3)丹參飲:丹參一兩(30g),檀香、砂仁各一錢半(4.5g),主治血瘀氣滯,心胃諸痛。(《時方歌括》) 注解:此為丹參治療胸痛的黃金搭配。 (4)丹參摩膏:用丹參、雷丸各半兩,與豬油二兩,同煎幾次,去渣,取汁收存。用時,摩汁在兒身,治療小兒驚風(fēng)發(fā)熱。(《本草綱目》) 注解:非常好的外用洗劑,有開發(fā)價值。 (5)熱油火灼,除痛生肌。丹參八兩,剉,以水微調(diào),取羊脂二斤,煎三上三下, 以涂瘡上。(《肘后方》) (6)丹參酒:丹參、艾葉、地榆、忍冬、地黃,各五斤。上藥挫細(xì),用水漬三宿,倒出滓,煮汁,黍米一斛,炊飯釀酒,酒熱酢之。初次服四合,以后逐漸增加。治崩中去血及產(chǎn)后余疾。(《千金要方》) (7)丹參酒:丹參五斤,清酒五斗。上凈洗,曬去水氣,寸切,以絹袋盛,納于酒中,浸三日。量力飲之。通九竅,補五臟,令人不病。主治風(fēng)軟腳弱。(《圣惠》卷九十五) (8)丹參酒:丹參一兩半,鬼箭羽一兩半,秦艽(去苗土)一兩,知母(冬月不用)一兩,豬苓(去黑皮)三分,白術(shù)一兩半,海藻(洗去咸,炙)三分,赤茯苓(去黑皮)一兩,桂枝(去粗皮)三分,獨活(去蘆頭)三分。酒九升,浸五日,急需者,置熱灰上一日便可就。散除風(fēng)濕,利小水。主治久患大腹病,其狀四肢細(xì),腹大,有小勞苦,則足脛腫滿,食則氣急,此病服下利藥極不瘥。每服一盞,飲酒少者,隨意減之,一日三次。(《圣濟(jì)總錄》卷七十九) (9)丹參膏:丹參半斤,川芎、當(dāng)歸各三兩,蜀椒五合(有熱者以大麻仁五合代)。上四味,咀,以清酒溲濕,停一宿以成,煎豬膏四升,微火煎,膏色赤如血,膏成,新布絞去滓,每日取如棗許,納酒中服之,不可逆服。至臨月乃可服,舊用常驗。養(yǎng)胎臨月服,令滑而易產(chǎn)方。(《千金要方》) (10)丹參膏:丹參、赤芍藥、白芷各等分。上細(xì),以酒淹三宿,入豬脂半斤,微煎令白芷黃色,濾去渣,入黃蠟一兩。每用少許,時時涂之。主治乳腫、乳癰毒氣作赤熱,漸成攻刺疼痛,治乳核結(jié)硬不消散。通順經(jīng)絡(luò),宣導(dǎo)壅滯。(《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11)丹參膏:丹參、防風(fēng)、白芷、細(xì)辛、芎?、黃芩、芍藥、甘草(炙)、黃芪、牛膝、槐子、獨活、當(dāng)歸、生肉。主發(fā)背發(fā)乳,口己合,皮上急痛,踠折。(方出《鬼遺方》卷五,名見《外臺》卷二十四) (12)丹參膏:丹參八分,白蘞四分,獨活四分,連翹四分,白及四分,升麻六分,蒴藋六分,防己五分,玄參五分,杏仁(去皮尖)五分。上切細(xì),以生地黃汁淹漬1宿,以煉成豬膏四升,微火煎五上五下,藥成,絞去滓。主治惡肉、結(jié)核、瘰疬,脈腫、氣痛。(《外臺》卷二十三引《延年秘錄》) (13)丹參湯:丹參三兩,苦參(銼)五兩,蛇床子二兩,白礬(細(xì)研)二兩。上藥除白礬外,為散。以水三斗,煎取二斗,濾去滓,入白礬攪令勻,乘熱于避風(fēng)處洗浴,以水冷為度,拭干,以藜蘆末粉之,相次用之。主治風(fēng)癬瘙癢,以愈為度。(《圣惠》卷六十五) 注解:上述兩條均為丹參治療皮膚病的方證。 (14)丹參丸:丹參、杜仲、牛膝、續(xù)斷各三兩,桂心、干姜各二兩。上六味,研末,蜜為丸,如梧桐子大。酒服20丸,日再夜一。主腰痛并冷痹。(《備急千金要方》卷十九) (15)丹參杜仲酒:杜仲30g,丹參30g,川芎20g,江米酒750ml。 將上述藥材一同搗碎細(xì),裝入紗布袋內(nèi),放入干凈的器皿中,倒入酒浸泡,密封。三五日后開啟,去掉藥袋,過濾裝瓶備用。不限時,將酒溫?zé)犭S量服用??裳a腎益肝,活血通絡(luò)。主治肝腎虛,精血不足,腰腿酸痛,久痛絡(luò)脈痹阻。(《普濟(jì)方》) 注解:上兩條為丹參治療腰痛的證明。 (16)丹參湯:丹參三兩,茯苓三兩,桔梗二兩,生姜四兩,細(xì)辛二兩,厚樸(炙)二兩,食茱萸二兩。上切。以水八升,煮取二升五合,去滓,分溫三服,每服如人行七八里。主治腸鳴,發(fā)則覺作聲,不欲飲食。忌生菜、豬肉、酢物。(《外臺》卷七引《延年秘錄》) (17)丹參牛膝煮散:丹參、牛膝、桑白皮、杏仁、升麻、茯苓、豬苓各四兩,犀角、黃芩、橘皮、防己、白前、澤瀉、桂心、秦艽各三兩,生姜、李根白皮各二兩,大麻仁一升。上十八味搗粗篩,以水一升半,納散方寸匕,煮取七合輕絹濾去滓,頓服,日再。夏月熱不得服丸散,此煮散頃年常用,大驗。治腳痹弱,氣滿身微腫方。(《備急千金要方》) 注解:丹參活血利水,適用于血水互結(jié)的水腫,即“血不利則為水”。 (18)活絡(luò)效靈丹:當(dāng)歸五錢,丹參五錢,生明乳香五錢,生明沒藥五錢。上藥四味作湯服,若為散,一劑分作四次服,溫酒送下??苫钛铕?,通絡(luò)止痛,治氣血瘀滯,心腹疼痛,腿臂疼痛,跌打瘀腫,內(nèi)外瘡瘍,以及癥瘕積聚等?,F(xiàn)用于冠心病、心絞痛、宮外孕、腦血栓形成、坐骨神經(jīng)痛等屬氣血瘀滯,經(jīng)絡(luò)受阻者。(《醫(yī)學(xué)衷中參西錄》) (19)清營湯:玄參、丹參、生地黃、麥冬、黃連、竹葉、連翹、金銀花、犀角。暑溫逼近心包,舌赤煩渴,不寐譫語。(《時病論歌括新編》) 注解:清營涼血消斑。 (20)丹參散:丹參二兩,桑皮二兩,甘菊花一兩,莽草一兩。上為粗末。每服三匙,水三碗,煎二碗,避風(fēng)浴。主治小兒天火丹發(fā)遍身,赤如絳,痛癢甚。(《幼幼新書》卷三十五引張渙方) 注解:非常好的洗方。 (21)杜仲酒:杜仲250克,丹參250克,芎?150克。上三味藥,切,以酒6升漬五宿,隨性少少飲之。補腎壯腰,活血化瘀,主突然腰痛。(《外臺秘要》卷十七引《經(jīng)心錄》) (22)滅瘢方:丹參、羊脂,上二味,和煎敷之,赤水瘢神妙。又方以蜜涂之佳。(《千金翼方》) 3.現(xiàn)代運用 (1)藥對配伍 丹參配檀香,治療胸痹;丹參配杜仲、川芎,治療腰痛;丹參配牡丹皮,涼血活血消斑;丹參配澤蘭,活血利水,治療婦科疾?。坏⑴淇鄥?、蛇床子,治療皮膚病。 (2)名家驗方 張錫純消乳湯:知母24g,連翹12g,金銀花9g,穿山甲(炒,搗)6g,瓜蔞(切絲)15g,丹參12g,生明乳香12g,生明沒藥12g。水煎服。結(jié)乳腫疼,或乳癰新起者,并治一切紅腫瘡瘍。 朱進(jìn)忠經(jīng)驗方:丹參銀翹飲,即四物湯加金銀花、連翹、丹參,治療血熱血瘀性皮膚病。 孫建華用活絡(luò)效靈丹和四妙勇安湯,治療血栓閉塞性脈管炎,重用丹參50~100g。 4.藥材質(zhì)量 丹參以身干,條粗壯,色紅,無蘆頭,無根須雜質(zhì)者為佳。 丹參在新中國成立前以四川中江產(chǎn)者質(zhì)量最優(yōu),均選擇大中條,兩端切齊,條長均在15~20cm,箱裝多供出口。當(dāng)今的栽培丹參大小條均有,并帶蘆頭和須根,混裝出售。 丹參的鑒別方法,首先可以通過植物學(xué)的特性來鑒別,即通過看丹參的根部,較好的丹參的根呈圓柱形,為磚紅色,且有多數(shù)的縱溝,容易被折斷,而且丹參的味道比較苦澀,以干條粗壯,顏色紫紅為最佳。其次,我們有水試鑒別法,即將丹參浸泡在水中,如果浸泡后水的顏色沒有發(fā)生變化,則為正品,另外藥材可能會出現(xiàn)膨脹的情況,藥材的顏色可能會變淺,劣質(zhì)丹參泡水后,水會呈現(xiàn)紅色,藥材會變?yōu)榈t色。 還有一個鑒別丹參的小妙招,就是看丹參的斷面,如果斷面呈現(xiàn)出放射狀紋理,就是正品。劣質(zhì)丹參通常品質(zhì)較柔軟,沒有放射狀的紋理。溫馨提示,在食用丹參的時候千萬不要與酸性食物同時食用,另外,丹參不可與羊肝、蔥、牛奶、藜蘆同時食用。因為丹參中的酮基氧、羥基氧易與羊肝中的鐵鎂離子發(fā)生反應(yīng),使藥效降低。 4.臨證要點 用量:常規(guī)劑量10~30g,大劑量50~100g。 禁忌:月經(jīng)過多,出血,血小板減少者忌用。 7.臨床驗案 【案一】腰痛(鄧文斌《補遺經(jīng)方方證探微》) 涂某,女,50歲,2019年1月15日初診。 患者于1周前,彎腰撿東西立起來時感到腰痛,休息幾天后無緩解,前來治療。 刻診:中等個子,面白而胖,怕冷,不發(fā)熱,出汗多,腰部刺痛,舌體胖大,有齒痕,舌質(zhì)白,苔白滑,脈弦滑有力。 辨證診斷:太陰水飲證。 處方:桂枝湯合腎著湯合杜仲酒(酒改成湯劑)。 炙甘草15g,干姜20g,炒白術(shù)40g,茯苓30g,桂枝30g,炒白芍30g,狗脊30g,杜仲30g,丹參20g,澤瀉30g,牛膝30g,川芎20g。3劑。所有藥物浸泡1小時,大火煮開后小火煎50分鐘,分3次服用。 1月19日二診:腰痛完全消失,繼續(xù)治療多汗的老毛病,面白胖,出汗多,疲倦,舌質(zhì)白,舌苔白,脈沉滑。診為太陽太陰水飲氣虛證,治療以防己黃芪湯合防己茯苓湯加龍骨、牡蠣。 防己15g,黃芪60g,炒白術(shù)30g,炙甘草10g,茯苓50g,桂枝15g,龍骨40g,牡蠣40g,浮小麥60g。6劑。 三診、四診繼續(xù)服用二診處方,患者癥狀緩解后自行停藥。 精微點評:本案雖然沒有腰沉重、腰冷,但是還是用了腎著湯,這是根據(jù)患者癥狀,辨證為太陰寒濕水飲證,腎著湯就是治療太陰寒濕水飲聚集于腰部引起的腰痛,所以選用腎著湯(腎著散)。此外患者是因為彎腰下去突然起來引起的腰痛,一般會治以活血化瘀法,用大量的活血化瘀行氣的藥物,我在四診中并沒有發(fā)現(xiàn)典型的瘀血表現(xiàn),所以選用《外臺秘要》引《心經(jīng)錄》的治療腰痛的專方杜仲酒:療卒腰痛。杜仲半斤,丹參半斤,川芎五兩。上三味,切,以酒一斗,漬五宿,隨性少少飲之。首次運用沒有想到會有如此好的效果。 《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載杜仲:主腰脊痛,補中益精氣,堅筋骨,強(qiáng)志,除陰下癢濕,小便余瀝。 選自《廣義經(jīng)方群賢仁智錄》 |
|
來自: Dwb醫(yī)者仁心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