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作者簡介 陳洞,字子明。生于1878年,病逝于1951年。河南省溫縣陳家溝人。自小隨父親復(fù)元(字旭初)、叔父貫元習(xí)練家傳炮捶,又從族叔陳鑫(字品三)讀書習(xí)文,可謂文武兼得。民國“十七年(即1928年)乃邀同志組織中州粹武會。”(見<李(霽青)序>)“民十九年(即1930年)滬上江君子誠聘子明至滬上行教?!保?/span>見<劉(丕顯)序>)曾陪同唐豪三下陳家溝考察采訪?!翱谷諔?zhàn)爭爆發(fā),公又經(jīng)人推薦到陜西西北師范學(xué)校(即今之陜西師范大學(xué))擔(dān)任武術(shù)教授,并擔(dān)任部隊武術(shù)教官,為抗日將士訓(xùn)練擒拿格斗、拼殺術(shù)?!保?/span>見<陳子明傳>)他演拳講究陰陽開合,剛?cè)嵯酀?jì),快慢相間,收蓄兼并,勁走螺旋。“這種太極拳有別于當(dāng)時流行的楊派、吳派、郝派、孫派各式太極拳。”(見<陳子明傳>)先后出版有《陳氏世傳太極拳術(shù)》《太極拳精義》《太極拳拳械》等著作。 二、《陳氏世傳太極拳術(shù)》簡介 1932年12月31日,《陳氏世傳太極拳術(shù)》由上海武術(shù)學(xué)會印刷發(fā)行。 該書封面照片 “著作者 溫縣陳子明”,“審定者 中央國術(shù)館 河南省國術(shù)館”,“校閱者 沁陽劉丕顯 定興朱國?!?。扉頁有張之江(西北軍著名將領(lǐng),曾代理國民軍總司令,時任中央國術(shù)館館長)題詞“太極正宗”。序言分別為張之江、曾虞民、黃元秀(辛亥革命元老)、李霽青、劉丕顯(梅花拳傳人)、朱國福(武術(shù)家)、岑德彰(上海圣約翰大學(xué)教授)、姜容樵以及著者《自序》,還有陳氏太極拳家列傳,其后便是正文內(nèi)容,后附唐豪文《太極拳源流考》。 三、《陳氏世傳太極拳術(shù)》評析 《陳氏世傳太極拳術(shù)》一書出版之前,未見以姓氏修飾“太極拳”者,該書當(dāng)屬首例。就著者本意而言,此處并非指太極拳的一個流派叫做“陳氏太極拳”。且看著者在《自序》中的解釋: “書名'陳氏’且標(biāo)'世傳’者,非欲自炫,亦猶程沖斗之<少林棍法禪宗>必明所自出,子明之得此,實食惠于先人而已。”“蓋示不忘先人之意?!保?/span>語出<例言>) 盡管陳子明沒有明確表達(dá)太極拳流派之意,但是《姜序》中依然將當(dāng)時流行的太極拳劃分成三派,即:河南陳派、郝為真郝派、楊祿禪楊派。而唐范生(名豪,字范生)在《太極拳源流考》一文中則將太極拳分為七派,即陳王廷所創(chuàng)“陳溝所稱老架”、陳王廷十四世孫陳有本所創(chuàng)“新架”、楊祿禪所創(chuàng)“楊派”、十五世孫陳清萍所創(chuàng)“趙堡派”、武禹襄所創(chuàng)“武派”、孫祿堂所創(chuàng)“孫派”以及“宋書銘一派太極”。姜、唐,也包括陳子明劃分流派的方式正確與否姑且不論,他們無疑開啟了對當(dāng)時傳承的太極拳進(jìn)行流派劃分的先例。 該書拳理部分集中于三節(jié)“太極拳要義”,這些論述多源自于陳品三,正如《太極拳要義一》中所寫: “吾師陳品三先生……著<太極拳圖畫講義>四卷,洋洋十余萬言,立論精詳,世罕其儔?!裣壬畷髀渌觯匆婅餍袉柺?,余取舊篋所藏載諸拙著,以彰先生立言之一斑,并使后學(xué)者有所遵循焉?!?/span> 此處需要研究者重點關(guān)注的是,文中所述的拳理拳法與楊祿禪、武禹襄傳系等太極拳大不相同。雖然陳溝拳也講究“開合”、“虛實”、“運(yùn)化”、“剛?cè)帷钡?,可陳氏賦予其新的內(nèi)涵,比如“此藝全是以心運(yùn)手,以手領(lǐng)肘,以肘領(lǐng)肩,以肩領(lǐng)身?!薄皠傊性⑷幔薄翱炻嚅g”。講究“纏絲勁”,“太極拳,纏法也。進(jìn)纏、退纏、左纏、右纏、上纏、下纏、里纏、外纏、大纏、小纏、順纏、逆纏”等等,這些理法在此前的太極拳著述中不見記載。 《十三勢術(shù)名及其演練法》一節(jié),首先在練法上有別于此前的所有太極拳師傳派系,下附該書中的插圖,供讀者品鑒。 其次在拳勢名稱上陳子明也頗費(fèi)了一番心機(jī),所謂“太極拳式名”既有楊派太極拳的特點,又兼容了陳家溝拳術(shù)的某些式名,別具一格。現(xiàn)將陳家溝《頭套錘拳架》式名附錄于下,供讀者參考、比對: “懶插(或擦)衣 金剛大搗碓 單鞭 一收 金剛大搗碓 斜上一步 六封四閉 邪行腰步 摟膝 十字單鞭 一收 前堂 邪行拗步 摟膝 十字單鞭 一收 又前堂 邪步 摟膝 十字單鞭 一收 前跳一步 金剛大搗碓 伏虎 護(hù)心錘 轉(zhuǎn)臉 肘底看拳倒卷紅 六封四閉 邪行拗步 摟膝閃同碑 單鞭 云手 高探馬 左右插腳 中單鞭回頭瞪一根 跳一步 點一錘 轉(zhuǎn)臉二起插腳 上一步 門莊回頭左踢一腳 空后蹬根左右拍膝 袖里一點紅 回頭豹虎推山 拖身錘 抽身后跳一步 雙跌腳 玉女?dāng)€梭 閃同碑 單鞭 云手 高探馬 十字腳 指襠捶 單捶攔打 右里七星 回頭看花 小擒拿 單鞭 左外七星 白鵝掠翅 雙手?jǐn)[腳 當(dāng)頭炮 終” 《陳氏世傳太極拳術(shù)》是第一本反映陳家溝拳術(shù)風(fēng)貌的著作,雖然編著者為“陳子明”,實際上多為“陳品三”對陳家祖?zhèn)骷妓嚨氖状慰偨Y(jié)。書中否定了張三豐創(chuàng)太極拳說,認(rèn)為太極拳由陳家溝陳氏先祖陳王廷所創(chuàng)。其中,唐豪是這一說法的最早探索者和助推者,在該書《太極拳源流考》一文中他極力鼓吹此說。其立論依據(jù)大致有三: 自陳王廷始,陳家溝陳姓家族有拳術(shù)世代相傳。此其一;在陳氏家譜上諸多人士標(biāo)有“拳師”、“拳手”等名號。此其二;有一首長短句流傳,其中有一句寫陳王廷“悶來時造拳,忙來時耕田?!贝似淙?。 基于以上三點,唐豪便斷定陳王廷在悶得寂寥時“造”(本意為到;往某地去,引為拜訪之意。假借為作,即制造、制作)出了太極拳。筆者認(rèn)為:如果將太極拳交給一位半人半仙、邋邋遢遢的張三豐失于荒唐的話,那么唐豪把陳王廷塑造成太極拳創(chuàng)始人就顯得草率而簡單。 陳子明所介紹的陳家“太極拳”藝?yán)砭毞ǖ母鳟愋?,在?dāng)時武林就已經(jīng)人所共睹、人所共知,書中諸篇序言即可為證?!稄埿颉穼懙溃骸按蠛右员庇仁⒎Q楊氏,而不知楊氏之拳實淵源于中州溫縣陳氏,特變換其姿勢耳?!薄秳⑿颉穭t這樣記述道:“知時行之太極拳已失陳溝面目?!薄吨煨颉返目谖怯兴煌?,“今春遇陳君于滬,見其太極拳術(shù)有異于時尚,詢其出處,方知陳溝世傳?!薄督颉穼懙酶泳唧w,“見陳君教人之法亦分四段步驟、四層功夫,與形意拳四層道理中之練谷化精、練精化氣、練氣化神、練神還虛,則又相吻合?!保?span style="font-size: 14px;">志英按:既然與'形意拳’吻合,為何不稱其為形意拳,而叫做'太極拳’呢?)等等這些,均從不同視角道出“陳溝拳”明顯有別于楊祿禪、武禹襄所傳太極拳。當(dāng)然,楊祿禪所傳之拳和陳溝拳術(shù)有淵源,這是不可否認(rèn)的事實。但是楊家所傳已與前學(xué)發(fā)上了質(zhì)的變化,這同樣無可置疑。問題的癥結(jié)恰恰就在于此,兩種練法、理法不同的拳術(shù)為什么都能叫做“太極拳”呢?這一點是筆者百思不得其解之處,誠望高明之士垂教。 1944年4月1日,陳子明著《太極拳精義》一書由西北文化出版社印刷發(fā)行。 該書不再使用“陳氏”、“世傳”字眼,直接寫為“太極拳精義”,令人玩味。書中內(nèi)容與前著相比無多大新意,可為《陳氏世傳太極拳術(shù)》的“精簡版”或“濃縮版”,亦或稱為“改編版”。書中介紹的拳勢、練法、要義、源流等同于前著,只是在內(nèi)容上做出刪減或調(diào)整。比如書中不再使用他人序言,只保留《自序》。刪去眾多前輩的傳記,僅存《陳王廷傳》。同時,還隱去了其師——陳品三的名諱。也不再使用唐豪《太極拳源流考》一文,直接斷定“陳王廷傳出太極拳”,而且陳氏所傳太極拳不止一套,而是“七套:第一套叫做拳勢總歌,其余六套叫做頭套、二套、三套、四套、五套及紅炮捶?!保?/span>見<太極拳的源流和派別>)這些舉措無形中起到了提高著者知名度或者地位的作用。 《陳氏世傳太極拳術(shù)》中的《黃序》曾預(yù)言:陳子明的書“他日紙貴洛陽定可預(yù)卜?!笨上?,這一美好的愿望始終未能實現(xiàn),搶購、不斷翻印此書的事情并沒有發(fā)生。因為該書再版時已經(jīng)是七十六年之后的2008年,連同《太極拳精義》一書才由山西科學(xué)技術(shù)出版社第二次刊印發(fā)行。讀者如果有興趣,可在網(wǎng)上輕松購得陳子明這兩本書合二為一的“再版本”。 3、陳微明《太極拳術(shù)》評析|新銳太極史論5、吳圖南《科學(xué)化的國術(shù)太極拳》評析|新銳太極史論 6、馬永勝《新太極拳》評析兼論《新太極劍》|新銳太極史論7、姚馥春、姜容樵合編《太極拳講義》評析|新銳太極史論8、楊澄甫《太極拳使用法》評析兼論《太極拳體用全書》|新銳太極史論9、一本托名于楊澄甫的《太極拳要義》|新銳太極史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