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就連普通、平凡的青草,都被詩人賦予有趣的靈魂,一身詩意傳千古,從《詩經(jīng)》吟誦到唐詩、宋詞,清香四溢,韻味深長。話不多說,我們來一起領(lǐng)悟詩風(fēng)詞韻的美感吧。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謂伊人,在水之湄。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涘。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 綠草青青,白霧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 如此清幽、雅致的意境來自于《詩經(jīng)》。花開太美,花落太傷感。只有綠意盈盈的小草,四時風(fēng)光迥異,各有特色,總能給人慰藉。 春天,小草最先睜開惺忪的睡眼,歡快地與大地偎依在一起。當(dāng)花草樹木還在夢中時,一場雨過后,一陣風(fēng)起,地面便鋪上了一層新綠。小草活潑地鉆出地面,用清新的綠色裝點著春天,給大地帶來生機(jī)。 春天是鵝黃新綠、生機(jī)勃勃,夏天是滿目蒼翠、清涼無比。秋天滿目蕭條,衰草寒煙,水邊黃色的蘆葦,田野金色的小草,在藍(lán)天的映襯下自有一種蒼涼之美,引人遐思。冬天,霜雪落在枯草上,反而成為另外一種美,宛如仙境瓊花,純潔無瑕。 詩人在蒹葭這首詩里,展開想象的翅膀,芳草青青、水面遼闊,在水的另一方,是詩人意念中的佳人、朋友、理想或者某一種追求。這么近,又那么遠(yuǎn),這種可望不可即的境界讓千萬人沉醉,引起共鳴。 全詩層層遞進(jìn),詩人先是提出詢問,佳人在何方?在河水另一邊。于是詩人順著水流找,卻發(fā)現(xiàn)佳人在水中央。逆著水流找,道路崎嶇、艱難險阻,佳人仿佛又在河灘駐足。 蒹葭詩詞不止是我們眼中的一首愛情詩,詩中的水與伊人,都是一種象征。水是人生途中可能遇到的各種困難,伊人是我們在不同人生階段的各種追求。自古以來,人們?yōu)榱藟粝耄蒌闹?,溯游從之?div data-imgsrc='//i1.go2yd.com/image.php?url=0U0lakKAIA' data-index='2'> 這是《詩經(jīng)》中的一首鄭風(fēng),語言明快,清新自然。我們仿佛看到,春天到了,蔓延生長的野草連成一片,望不到邊際。清晨的露珠在小草的葉子上閃爍著晶瑩的光芒,有一位佳人款款而來,與我偶然相遇。 詩人用適我愿兮,與子偕臧,含蓄地說出心里的想法。比起封建時代被壓抑的情感,婚姻成為政治需要、家族聯(lián)姻的工具,先秦的婚戀價值觀更值得現(xiàn)代人學(xué)習(xí)。 沒有利益的糾葛,沒有金錢的牽絆,先秦時代的年輕人,眼睛單純得像露珠、純潔如冰雪。 寫景、寫人自然流暢,毫無雕琢之感,抒情親切,語言唯美,宛如山間流淌的清泉,沁人心脾。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蔓草、佳人、抒情,自然融合,渾然天成。宋代詩人蘇軾稱這首詩為詩中之畫,名不虛傳。 萋萋多少江南恨,翻憶翠羅裙。冷落閑門,凄迷古道,煙雨正愁人。 春風(fēng)吹綠了小草,春天的藍(lán)天上白云朵朵,顯得草地更加青翠可人。這一片芳草茵茵的場景,是不是才剛在我的夢中出現(xiàn)?野花調(diào)皮地從草叢里探出頭,遠(yuǎn)處與河水相連,遠(yuǎn)望一片蔥綠。詩人在這里引用了《詩經(jīng)》里的意境,佳人被流水阻隔,就連如畫的風(fēng)景都只是詩人的一個夢境。 萋萋多少江南恨,寫出了詩人的郁悶。南宋詩人處在當(dāng)時的社會環(huán)境中,只能借詩詞抒發(fā)內(nèi)心的不平。朝廷無所作為,收復(fù)中原的愿望遙不可及,茍且偷生的想法遍及文武百官、朝野百姓。詩人一介書生又能怎樣? 詞的下片,詩人借萋萋芳草、冷落閑門、凄迷古道,形容內(nèi)心愁緒。江南的春天,芳草萋萋,遠(yuǎn)去的佳人早沒了蹤跡,眼前一片翠綠,恰似佳人身上的翠羅裙。這里擬人手法的采用,形象而生動。煙雨迷蒙,庭院冷冷清清,遠(yuǎn)處的古道,迷失在雨中,看不清道路。此情此景,詩人怎能不觸景生情? 詩人都是多情善感的,正因如此,才能敏銳地捕捉到生活中的每個場景,才能記錄下內(nèi)心的微妙情感,看清社會的復(fù)雜,認(rèn)識到人生的無奈。 萋萋的芳草,遮蓋了伊人的足跡,給人留下了多少相思別離之恨,使人追憶起像綠草地一樣的翠羅裙。冷落的庭院,凄迷的古道,都籠罩在茫茫煙雨之中,這景象勾起了人滿懷的愁緒。 這首詞,融合了很多詩詞風(fēng)格,借用了白居易詩中的意境,遠(yuǎn)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卻看不出半點突兀,真切自然,有自己的特色。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fēng)吹又生。遠(yuǎn)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賦得古原草送別》,為歷代詩人引用、借鑒,足見白居易此詩立意之深遠(yuǎn),內(nèi)涵之深刻。少年白居易,意氣風(fēng)發(fā),他采用對比的手法,賦予小草堅韌不拔的性格。一歲一枯榮,寫出小草生命力之頑強(qiáng)。野火燒不盡,春風(fēng)能吹又生,則寫出小草的堅韌。 把離別的惆悵、傷感寫得如此唯美、含蓄而富有詩意,正是白居易的特色。萋萋滿別情,恰如國畫的留白,猶如古琴的余音,給人無限想象的空間,欲猶未盡、余音裊裊,更為動人。 白居易寫詩,語言精練、通俗易懂卻又不落窠臼、別出心裁,他筆下的青草,意境幽遠(yuǎn),千百年來無人能超越。 蘇幕遮·草露堤平,煙墅杳。亂碧萋萋,雨后江天曉。獨有庾郎年最少。窣地春袍,嫩色宜相照。接長亭,迷遠(yuǎn)道??霸雇鯇O,不記歸期早。落盡梨花春又了。滿地殘陽,翠色和煙老。 詩人在上片引用庾郎的典故。庾郎本名庾信,是南朝梁代有名的才子,他和白居易一樣,少年成名,“年十五,侍梁東宮講讀”。春天,江堤上綠草青青,清晨的露珠還在葉子上滾動,遠(yuǎn)遠(yuǎn)看見幾處村野人家,若隱若現(xiàn)。春雨過后,江水的水面上漲,被春雨滋潤的青草更加茂密,青翠欲滴。少年才子庾郎,春風(fēng)得意,身穿青色朝服,衣服華貴而莊重的顏色與嫩綠的草色相得益彰。 詞的下片詩人借思春寫自己的思緒,想要歸隱的心情。路邊的長亭,被連綿青草連成一片,遠(yuǎn)方的道路看起來煙霧迷離,辨不清方向,從詩中可以看出青草色深,生機(jī)勃勃。堪怨王孫,不記歸期早,用擬人的手法,小草哪里會埋怨王孫貴族只顧貪玩,忘了歸期呢?分明是作者自己內(nèi)心的想法。 唐代詩人李賀曾寫雜曲歌辭,詩中寫到,東方風(fēng)來滿眼春,花城柳暗愁幾人。又寫,曲水飄香去不歸,梨花落盡成秋苑。梅堯臣借用此靈感,改動一處,更加靈動形象、扣人心弦。落盡梨花春又了,讀來讓人心生無限感慨。詞的最后,寫暮春的黃昏,滿地殘陽,原本翠綠的草色也變得黯淡起來,仿佛一下子蒼老了許多。 下片的老與上片的嫩色遙相呼應(yīng),生動地寫出作者的心情,明寫傷春,實則為自己苦惱。借景抒情,正是詞的寫作特色。我以前寫詩詞評論的時候,曾寫過,詩好比北方的建筑,大氣磅礴,詞好比江南的園林,婉約秀氣。詩貴精煉,詞貴情真。 當(dāng)年,南唐詩人江為曾寫殘句:竹影橫斜水清淺,桂香浮動月黃昏。詩中既有竹影,又有桂香,美則美矣,有些繁復(fù)。林逋改為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成為詠梅詩的絕品。兩者之間的差距,蓋因林逋抓住了寫詩的精髓,懂得詩魂所在。 晚風(fēng)吹,煙波渺。雨后初晴 ,古道拂春曉。 唯有時光從不老。 村外山前,草色含煙笑。 接河堤,連遠(yuǎn)道。行人匆忙, 猶記歸期早。 落盡黃花冬又到 。遠(yuǎn)處殘陽,暮色和云老。 詞的上片,寫故鄉(xiāng)的小河。春天的傍晚,晚風(fēng)習(xí)習(xí)、煙波浩渺。雨后初晴,古道迎來春曉,這里是想象中的一句,與下一句的唯有時光從不老呼應(yīng)。時空交錯,年年青草綠,從千年古道到鄉(xiāng)間小路。村外山前,草色含煙笑,是寫晨光、暮色中的青草茂盛。 詞的下片,寫故鄉(xiāng)的河堤,年年長滿青草。菊花落盡,冬天到了。人在冬日的夕陽、暮色里最容易感懷、思鄉(xiāng)。路上的行人即便知道歸期尚早,仍然匆忙,何況常年漂泊在外的游子呢?歸鄉(xiāng)心切的心情,又說與誰聽呢?又有誰能懂呢? 公元971年的秋天,李煜的弟弟李從善奉命去宋朝進(jìn)貢,被扣留在汴京。李煜多次上書請求放弟弟回歸,都未能被準(zhǔn)許。重情的李煜非常難過,寫下這首清平樂-別來春半。 別來春半,觸目柔腸斷。砌下落梅如雪亂,拂了一身還滿。雁來音信無憑,路遙歸夢難成。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yuǎn)還生。 自分別以來,春天已過半。觸景生情,眼前的美景只能讓人柔腸寸斷。宮前的臺階,落滿白梅花,雪白的花瓣如雪花紛紛揚(yáng)揚(yáng)飄落,落在人的身上,用手輕輕拂去,又落滿。 大雁未曾捎回任何消息,回家路漫漫,回家的愿望何時才能實現(xiàn)呢?詩人感嘆弟弟有家難回,內(nèi)心悲戚。詞的最后一句,意猶未盡,讀來讓人傷感,深深為李煜和他弟弟的遭遇難過。 離別以來,春天已經(jīng)過去一半,映入目中的景色掠起柔腸寸斷。臺階下飄落的白梅花猶如雪片紛飛,將它拂去不知不覺又灑滿一身。白梅花期晚,白梅花飄落的時候,春天也要過去了。 落梅、春草,詞中的景美,文字美,詩人的情更美,情真意切最為感人。李煜善于在詞中引用比喻,時空交錯的感覺讓人觸景生情。廣為人知的詩句,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詩人不言愁,天下人卻都知道詩人的愁。這正是李煜匠心獨運(yùn)之處,也是他的詩詞魅力所在。 別夢依依,多情只有春庭月,猶為離人照落花。 情知春歸無覓處,春風(fēng)何曾管落花?花落無相見。 相見又如何?尋常相見了,猶道不如初。不如別后各天涯。 梨花落盡春又了,誰憐幽草?接長亭、連遠(yuǎn)道,恰如離恨,更行更遠(yuǎn)還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