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國和魏國這幾年真是折騰,公元228年,諸葛亮兩次率兵北伐,公元229年,諸葛亮再次率兵北伐,公元230年,魏國的曹真等三路大軍攻打漢中??蛇@還不算完,因為對于諸葛亮來說,攻打魏國已經(jīng)是一種信仰似的存在了。 公元231年的二月,諸葛亮發(fā)動了對魏國的第四次北伐,這一次蜀軍走的還是祁山,祁山這會正在魏國的手中,諸葛亮大軍一到,就包圍了駐守在此處的賈嗣、魏平所部。 這里有幾個事情交代一下,我們看《三國演義》的時候,里面講的是諸葛亮六出祁山,我也是從小深受這個故事的影響。在寫這段歷史的時候,發(fā)現(xiàn)諸葛亮好幾次走的都不是祁山,我甚至對史料產(chǎn)生了懷疑,現(xiàn)在可以正式的講一下,按照《三國志》記載,諸葛亮并沒有六出祁山,在他第四次北伐的時候,才二出祁山。 還有一個就是,諸葛亮第二次和第三次北伐魏國,之所以沒有取得大的收獲,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糧草供應不上。蜀國大軍長途跋涉的來遠征,那一路是以山路為主,甚至很多地方是需要用棧道的(棧道這種東西,一般是指修在懸崖峭壁上的路,甚至還需要額外輔助材料才能修的起來,比如木材等等)。這種條件下,行軍本來就很不容易了,運輸糧草就難了。在這一次北伐的時候,諸葛亮采用了一種叫做木牛的東西來運輸物資好糧草,木牛具體是什么東西,這個史料記載的也不多,咱們常規(guī)樸素的這么想,它應該是一種半機械化的運輸工具,可以起到安全、快捷和負重大的作用了。 聽到諸葛亮又來了,魏明帝是一皺眉啊,真是煩人,可又沒有辦法,只好派兵去援救祁山。本來啊,在西面負責對付蜀國的,一直都是曹真將軍,可此時的曹真身體已經(jīng)不行了,臥病在床(幾個月以后,曹真病逝,他的兒子曹爽繼承了他的爵位)。魏明帝只好改用司馬懿為西路軍統(tǒng)帥,讓他帶兵駐守在長安,來防御蜀軍,同司馬懿一起前往的,是魏國的名將張郃。 到了西線戰(zhàn)區(qū)以后,司馬懿決定,留下部將費曜和戴陵,讓他們統(tǒng)領四千人守住根據(jù)地,自己親自率領主力部隊趕赴祁山,解救被諸葛亮圍困的賈嗣、魏平部隊。對于司馬懿的這個決定,張郃提出了不同的意見,他覺得這樣有點冒險,畢竟對手是諸葛亮嘛,他建議司馬懿分兩支部隊,分別駐扎在雍地和郿地,為整個西路軍鎮(zhèn)守大后方,不過司馬懿沒有接受他的意見,親自帶軍出發(fā)了。 接下去的這一段歷史,就有意思了,因為根據(jù)不同的史書說法,結(jié)果是完全不同的。 按照《晉書》的記載,司馬懿帶領著輕騎兵日夜兼程,在漢陽與諸葛亮相遇了,諸葛亮大軍退到了祁山,在鹵城屯兵,然后以南北兩側(cè)的山為屏障,又建筑城墻。司馬懿既然來了,當然不會慣著諸葛亮了,他下令發(fā)動進攻,結(jié)果城池被攻破,蜀軍慘敗,被抓的,被殺的,一共有上萬人之多。 可按照《資治通鑒》的記載,卻又是另外一番景象,諸葛亮派將軍魏延、高翔和吳班去對抗司馬懿,結(jié)果司馬懿不是對手,被蜀軍一頓毒打,漢軍斬殺了許多魏軍,還收獲了很多軍用物資,司馬懿看實在打不過,只好后撤到大本營。 要是再按照《三國志》的記載,它根本就沒講這段故事,好像這件事完全沒有發(fā)生一樣。 《晉書》是記載司馬懿子孫做皇帝時期的史書,《資治通鑒》是司馬光帶著人從歷代史書中歸納整理出來的,它的這段內(nèi)容,應該是出自一本叫做《漢晉春秋》的書。史書如此打架,那么對于這段歷史的真像,可能就不太容易還原了。 好了,讓我們先從上述的這三種可能性中走出來,因為后面的故事,是比較單一可靠的了。不管前面發(fā)生了什么,總之,雙方并沒有真正的分出勝負,直到那一年的六月份。 問題還是出在了糧食上。諸葛亮雖然給蜀軍配備上了木牛這樣的高科技,可木牛單單靠自己還是沒法完成生產(chǎn)運輸一條龍服務的,當時負責給蜀軍運輸糧草的總督辦官是李嚴,李嚴這個名字,在我們前面講述中曾經(jīng)出現(xiàn)過,劉備在白帝城托孤的時候,召見了兩位大臣,一位是諸葛亮,另一位就是李嚴。 李嚴這次也是運氣不好,當時正是夏秋交接的時候,老天不作美,陰雨連綿下個不停,這讓糧草的征收和供給都出現(xiàn)了問題,李嚴一看,這糧草供應不上,萬一因為這個耽誤了事情,自己罪過可就大了,他就想了一個妙招,派人去給諸葛亮傳話,說朝廷的意思,讓諸葛亮撤軍。 《秦漢三國五百年》第一部,從秦始皇一統(tǒng)天下到漢武帝登基! 《秦漢三國五百年》第三部,從霍光到王莽,兩代權(quán)臣下的西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