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京,古稱金陵、建康,舊稱石頭城,是中國“四大古都”之一,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素有“六朝古都”、“十朝都會”之稱。 南京歷史悠久,人文厚重,尤其是擁有豐富的旅游資源,風景名勝頗多。南京現(xiàn)有世界文化遺產(chǎn)1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9處。特別像中山陵、夫子廟、雨花臺等,是去南京旅游的首選之地。初二這天,近九點鐘,一切準備妥當,陽光和煦,春風拂面,兒子開車帶我們一道去南京,車內(nèi)悅耳動聽的音樂伴著我們一路前行,目標南京中山陵。 近了,車子一過“孝陵衛(wèi)”公路指示牌,一轉(zhuǎn)彎,就到了南京紫金山風景區(qū),這里位于南京玄武區(qū)東郊,也稱鐘山。盡管才是初二,游人還是很多,特別是車輛多,在半山腰處,園林管理人員揮著小旗子,將所有小車攔下,進入停車場,可兒子一路找下來,轉(zhuǎn)了十多分鐘,還是沒找到車位停。只得出門再開了一段路,終于在中山陵游客中心停車場,找到了一個車位停下來,牌子上顯示30元/小時。掃碼車位預約,再到每個游客的蘇康碼,景區(qū)門票預約繳費,這一系列活動,都要在手機上操作,這可能就是今年旅游的一大特色吧! 沿著中山陵景區(qū)步行道向主陵上行進,看到沿途路兩邊的櫥窗里嵌有各個景點的圖文并茂的介紹,路邊間雜有賣小吃的和賣雨花石的小玩具店。很自覺地上去的人走右邊道,下來的游人走左邊行,人流像潮水一樣形成上下兩條波紋。一會兒,穿棉衣的就要脫了,我慶幸將棉襖丟在車子里,不要拎在手上,可以輕裝前進。接近陵墓外有個入口,每個游客須掃“蘇康碼”進入,我說我用“安康碼”可行,答曰否。兒子掃了“蘇康碼”才帶領全家人進去了。首先映入眼簾的是被眾多雪松簇擁的孫中山先生手書的“博愛坊”,據(jù)說“博愛”二字是由當時的中國建筑設計師呂彥直鐫刻到牌坊上的,而且整個中山陵的設計施工建筑都是由呂師負責的,全陵工程總面積共有8萬余平方米。博愛牌坊高11米,寬17.3米,采用三間四柱沖天樣式。“博愛”二字既起到表彰孫中山先生的博愛精神,又體現(xiàn)了孫中山三民主義中民生的思想核心。要用博大的胸懷去關愛天下每一個人,所以把博愛坊放在整個建筑群的最前面。再沿墓道前行就是陵門了,依然是琉璃瓦配花崗巖的色調(diào),門額上是孫中山先生手書的也是他一生奉行的并為之奮斗的偉大理想:天下為公。穿過陵門,看見的是巨大的方形花崗石碑,刻著:“中國國民黨葬總理孫先生于此 中華民國十八年六月一日”的鎏金顏體大字。查資料知:這字是由當時國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長、國民黨內(nèi)四大書法家之一的譚延闿手書的。這塊墓碑高9米,重達幾十噸,是從福建征選來制成的。從博愛坊到祭堂是392級臺階,有同行的人說,這392是象征著當時的三億九千兩百萬中國人民。臺階頂端是祭堂,門楣上也是先生手書“天地正氣”直額。門額自右至左刻有“民族、民生、民權(quán)”,這是孫中山先生的民主政治綱領。登頂后,默默在孫中山先生的陵邊繞行一周,出來后坐在臺階上休息。孫子小聲問:為什么那墓頂是白色太陽旗?其實,那是國民黨的黨徽,國民黨原是孫中山先生一手創(chuàng)建的,也是他信仰的并為之奮斗一生的黨派。坐在陵頂臺階上,向下看去,真的是氣勢雄偉,一覽眾山小,整個南京城似乎都在陵腳下。孫先生他這是要看著他的同仁,是不是沿著他的“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路線前行吧! 來的路上,老婆就說她聽同事的說過,南京還有蔣介石的小老婆宋美玲的住處。于是,我們在下山路上就商討,接下來就去“美齡宮”。如果說之前都是興致勃勃,此時已銳氣漸減,兒子看這樣子,只得買了游覽車票,每人10元坐車去美齡宮。下車后,遠遠看見,美齡宮外路邊豎一碑牌,上寫: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原國民政府舊址 國民政府主席官邸舊址。原來這就是“美齡宮”??!進“美齡宮”要買門票了,兒子再次購票、掃碼進入瀏覽區(qū)。“美齡宮”從下到上,三層宮殿式的建筑,奇特的是整個房檐的琉璃瓦上雕刻有1000多只鳳凰??傇O計師是時任南京市工務局局長的趙志游。室內(nèi)裝飾,更是奢侈豪華,特別是藍底云雀瓊花圖案,獨一無二,乃是出自工筆畫家陳之佛之手。一樓主要是接待室,秘書辦公室,還有老式蒸汽鍋爐,廚房及炊具菜肴。二樓西邊是會客室、起居室,東邊原是蔣介石、宋美齡夫婦的臥室。這棟樓實質(zhì)上當年就是蔣介石的官邸、寓所。那時宋美齡經(jīng)常在這里做禮拜,與蔣在這里下榻休息,所以稱之為“美齡宮”而沿用至今。三樓在修繕,轉(zhuǎn)了一圈從外圍下樓梯,最后沿著路邊全是梧桐樹的美齡大道下來,坐在大道邊沿吃了自帶的面包及零食,休息一會也補充下體力,再轉(zhuǎn)出口門。聽說這美齡宮的整體建筑設計理念就是一串鑲有寶石掛墜的珍珠項鏈。高空俯視,這兩邊通往美齡宮主樓、長滿法梧的環(huán)形路像是項鏈,大門口連接處深綠色的琉璃瓦就是項鏈的寶石掛墜。“美齡宮”是個絕佳之地,視野開闊,左可以看到明孝陵,右可看到中山陵。是蔣介石當年為宋美齡打造的最驚艷的生日禮物,是美國駐華大使司徒雷登眼中的“遠東第一別墅”! 繼續(xù)向西北行,經(jīng)梅花山,到明孝陵去。此時知道什么叫人山人海,絡繹不絕。其實梅花山處在明孝陵旅游區(qū)內(nèi),它位于中山陵西南,明孝陵正南,是去明孝陵的必經(jīng)之地。南京梅花山素有“天下第一梅山”之譽,總面積1500余畝,近400個品種4萬余株梅樹,散落在梅花山上,煞是迷人。為展示南京美麗的自然風光和悠久的人文歷史,南京市政府自1996年開始,每年都要在此舉辦一屆“南京國際梅花節(jié)”,高潮時節(jié)每天的游客達十萬以上。梅花山原是三國東吳大帝孫權(quán)的墓地。現(xiàn)在的梅花山孫陵崗葬有孫權(quán)和他的夫人步氏及后妻潘夫人,其太子孫登也葬在孫陵附近。據(jù)說后來的明太祖朱元璋修明孝陵地宮時,說孫權(quán)是一位好漢,正好為明孝陵守門,所以孫陵得以幸存下來,沒有被遷往他處?,F(xiàn)在的孫陵邊上建有孫權(quán)故事園,該園建于1994年,內(nèi)有孫權(quán)雕像浮雕及碑廊。其實,梅花山上以前還有大漢奸汪精衛(wèi)的墓葬,但在1946年被國民政府炸毀了,原墓址上建起了一座廊亭,廊亭橫額上有孫科手書的“放鶴”二字。即如今的“觀梅軒”,既為梅花山增添一景,又可供游人登高眺望,休憩賞梅。后來,在1993年,海峽兩岸協(xié)調(diào)會會長張平沼還發(fā)起捐建現(xiàn)在的位于山頂北側(cè)的“博愛閣”。我們沿著梅花山南側(cè)的三象路前行,看到一對對石獸,孫子好奇地去一對石駱駝的頸下蹭個照。這石獸依次是石獅、石獬豸、石麒麟、石馬、石駱駝、石象6種12對。 明孝陵是明太祖朱元璋與皇后馬氏的合葬墓,因馬皇后謚號“孝慈高皇后”故名“孝陵”。明孝陵將人文與自然和諧統(tǒng)一,達到天人合一的完美高度,歷時25年,建成于1405年,有“明清皇家第一陵”的美譽!明孝陵不但在1961年3月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而且在2003年7月,連同“明功臣墓”一并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chǎn)”!明孝陵自下馬坊到寶城,縱深有2.62公里,歷經(jīng)六百多年的風風雨雨,但寶城依然保留著原來的恢弘的氣勢;神道碑、石刻,都還是明代遺存。中間路段上還有個“治隆唐宋”碑,是清康熙皇帝1699年三下江南謁陵時的御題。方城和明樓是孝陵寶頂前的最后一座巨大建筑,方城正中有一拱門,中通圓拱形隧道,由54級臺階而上,就是用13層條石砌成的寶頂南墻。兩側(cè)有步行道登上明樓。但通往后山的明太祖墓地寶頂被鐵門及鐵柵欄封起來了,不得上去。再往上,就是明樓,東西長39.45米,南北寬18.47米的明樓,正南面開3個拱門,其余三面各開1個拱門,每扇門上面有9行門釘,以示九五之尊。登上明樓,向南就是孝陵的全景,視野開闊,蔚為壯觀。當夕陽西下,百鳥歸巢,我們也踏上回程的路,再次走過已歷600多年滄桑的石板路上,浮想聯(lián)翩,心潮澎湃。這里的每一尊石像,每一幅碑刻,構(gòu)思精奇,巧奪天工,都凝聚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結(jié)晶!在我們回程時,還有一排一排的人正向上行。這時感覺腳走得是有點吃力了,兒媳看她的行走步數(shù)是18000多步,再次坐游覽車回到早上來的停車場。南京中山陵之旅,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飽覽美景,還有對歷史人物一個更深了解,對南京的人文景觀的一次近距離接觸!在本公眾號發(fā)布的作品,同時會在騰訊內(nèi)容開放平臺【企鵝號】、【360圖書館】等主流平臺網(wǎng)頁版同步刊出。敬請作者前往關注并收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