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步行去公園。剛上小學的兒子坐滑梯、蕩秋千,玩得不亦樂乎。
雖然臉上還戴著口罩,但從笑聲里我能聽出他內(nèi)心的喜悅。突然,兒子指著天空對我說:“爸爸,風箏?!苯又?,便大聲數(shù)起來:“蝴蝶、蜻蜓,還有大蜈蚣。”
我抬起頭,看著藍天上一只只風箏,色彩艷麗,栩栩如生,或凌云直上,或懸浮不動,不禁感慨萬千。
小時候,我也喜歡放風箏,就在這樣陽光融融、微風輕拂的日子。只是那個年代,市場上售賣的風箏大多是手藝人自己糊的,由于量少,價格自然不便宜。因而,不要說在農(nóng)村,就是城里也沒有多少人舍得買。但凡有人放風箏,孩子們就會不約而同跑出來,羨慕地看上很長時間。
遙想著高鼎筆下“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的情趣,一天,我鼓足勇氣走到父親面前:“爸爸,你能給我買個風箏嗎?我真的很想要?!?/span>
話說出去了,可我卻不敢催,因為我知道家里的經(jīng)濟情況。只是每天放學回家,我就會刻意在他面前晃來晃去,可父親始終一言不發(fā)。我想,這肯定是讓他為難了。
正當我準備放棄時,一天吃完飯,父親突然拿出了一個風箏,笑著對我說:“來,看看你的風箏。”
風箏是父親自己扎的。
他用砍柴刀把竹子劈開,又用菜刀慢慢地剔刮成篾條,做成風箏的骨架;家里沒有綿紙,他就用大字本的紙熬點麥面漿糊粘面;為了能讓風箏飛起來,他一次次地測試,反復調(diào)整斗線;為了讓風箏看起來更好看,他用墨水認真地在上面畫上了一只小兔子……
看著風箏從我手中飛了起來,父親笑了。他抬著頭,眼中充滿了希望,似乎我就是那只高高飛翔的風箏。而在我心中,那個風箏就像父親方方正正的臉,蘊含著沉甸甸的愛。
“爸爸,我想要放風箏?!闭驹谂赃叺膬鹤右娢以S久不說話,抱住了我的腿。
于是我給兒子買了一個。兒子興奮地拉著風箏便跑了起來,一邊跑,一邊笑。
視線里,風箏一點點升起來,越來越高,越來越高。
(已載4月26日《德州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