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知道,宋代官員最主要、最核心的三種官職,是“階官(級別)”(具體為“本官/寄祿官”)、“職務(wù)”(具體為“差遣+職事官”),以及“職名(貼職)”。 其中“職名”的具體種類相對較少,倘使有認(rèn)真閱讀過我以前寫的《宋代職官制度基礎(chǔ)知識(三):職名》 一文,應(yīng)該就能夠大致分辨了。而“階官(級別)”與“職務(wù)”,則需要多說幾句。 階官(級別)——本官/寄祿官宋代官員的階官(級別),本來使用的是“本官”這一套官職體系。然而由于該套官職體系存在著不少問題,因此自北宋神宗朝元豐改制開始,“本官”這一套官職便逐漸為新的一套官職“寄祿官”所取代。 這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最初以“寄祿官”取代“本官”的,只有一部分文臣,即文臣里的“京官”和“(升)朝官”群體。之后,寄祿官分別在北宋哲宗朝、徽宗朝,南宋高宗朝、孝宗朝,經(jīng)過了不斷的增減、完善,最終建立了完整的體系,徹底取代了原先的本官體系,直至宋朝滅亡。 由于寄祿官借用了不少元豐改制前的“散官”【1】官名,如“開府儀同三司”“特進”,以及各種“大夫”、各種“郎”等等,比較容易識別,因此我就不再贅述了。請有興趣的讀者朋友,認(rèn)真看一下《宋代職官制度基礎(chǔ)知識(一):級別》 等文。 【注1:關(guān)于宋代的“散官”,則可參見《宋代職官制度基礎(chǔ)知識(五):文·武散官(文·武散階)》 一文?!?/p> 而北宋元豐改制前的“本官”,就需要結(jié)合“差遣”“職事官”來說一說了……請往下看。 職務(wù)——差遣+職事官一、差遣: “差遣”作為宋代官員職務(wù)的主要組成部分,多是以“動賓結(jié)構(gòu)”存在的。 比如地方行政區(qū)劃中“府”的長官的具體差遣,為“知(判)某某府軍府事”,即動詞“知”或“判”+名詞“某某府軍府事”?!?】 【注2:這與明、清之時的官職名,看似類似,實則不同。例如明、清時濟南府的長官為“濟南府知府”;而宋代則為“知(判)濟南府軍府事”,簡稱為“知(判)濟南府”?!?/p> 又如元豐改制前主管低級武官(即“三班使臣”)人事的“三班院”,其長官的具體差遣為“勾當(dāng)三班院公事”,即動詞“勾當(dāng)”+名詞“三班院公事”。 于是,我們看到“知”“判”“監(jiān)”“發(fā)遣”“管勾”“勾當(dāng)”“主管”“干辦”“提舉”“提點”“簽署”“簽書”“檢正”等等動詞,加上一個表明具體官司事務(wù)的名詞時,就可以基本判斷這是一個差遣了。 此外的一些差遣,則需要具體事例具體分析。 比如常見的各種“使”。 “差遣”在唐代又稱“使職”,正是由于其在唐代多由各種各樣的“使”(如“節(jié)度使”“監(jiān)軍使”“鹽鐵轉(zhuǎn)運使”等等)所構(gòu)成??傻搅怂未@些各種各樣的“使”卻發(fā)生了分流——有的依舊作為“差遣”存在,如“轉(zhuǎn)運使”“安撫使”之類;有的則變成了官員“本官/寄祿官”中的一部分,如“節(jié)度使”“宮苑副使”之類【3】。 【注3:有關(guān)“唐-宋,部分使職的階官化”,我寫過一個較為詳細(xì)的例子“團練使”??蓞⒁?a data-content='mp' target='_blank'>《唐代的團練使》 《五代、宋初的團練使》 《宋代階官化的團練使》 三文。】 二、職事官: “職事官”,即是像初唐時的“三省六部”那樣相對整齊的官職體系。其與“差遣”同為宋代官員具體職務(wù)的組成部分,但“職事官”本身有相應(yīng)的品級,“差遣”則沒有。 對于“職事官”的分辯要稍微困難一些,這是由于多了一個時間因素。 引自龔延明《宋代官制辭典》(中華書局,1997年) 一方面,需以神宗朝的元豐改制為界——元豐改制前,職事官雖然同樣存在,但數(shù)量相當(dāng)少;元豐改制后,職事官則大量出現(xiàn)。 另一方面,又需以“寄祿官”取代“本官”的漸進過程為界——如六部的“尚書、侍郎”,在北宋神宗元豐三年(1080年)九月前,為文臣的高階本官;之后,則為有具體職權(quán)范圍的職事官。 一些需要注意的情況
【注4:具體可參見《“完全的階官”與“官職合一的階官”——北宋前·中期的兩種情況》 一文?!?/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