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玄武門之變,不僅改變了大唐的命運,更是改變了中國后世1400多年的命運。 當年李世民憑借手下的文臣武將悍然發(fā)動玄武門之變,成功登上皇位,跟隨他發(fā)動政變的如長孫無忌、房玄齡、杜如晦、尉遲敬德等人都上了凌煙閣。反而是作為失敗一方的李建成集團,我們熟悉的文臣武將卻屈指可數(shù)。其實作為太子,當時李建成手下也有很多猛人,其勢力不弱于秦王集團。 玄武門 當時李建成手下的厲害人物,文臣有魏征、王珪、裴矩、唐臨、徐師謨、李綱、鄭善果;武將有馮立、薛萬徹、謝叔方、羅藝、李瑗、韋挺,隨著玄武門之變的爆發(fā),這些人的命運也發(fā)生了變化。 魏征魏征,在中國歷史上的名氣還挺大的。與李世民之間的君臣關系被傳為佳話。魏征早年間參加了瓦崗起義,跟隨李密但是不受李密的重用。武德元年(618年),歸降唐朝被授予太子冼馬,輔佐太子李建成。 李建成對魏征的禮遇甚厚,李建成雖然是太子,但是后來他的功勞逐漸被李世民超越,所以魏征建議太子去請戰(zhàn)立功,李建成聽從了魏征的建議,擒殺了劉黑闥,平定山東。 魏征影視形象 玄武門之變后,李世民聽說魏征經常向李建成勸諫把自己安排到別的地方去,李世民便問魏征:““你為什么要離間我們兄弟?”魏征回答說:“太子要是按照我說的去做,就沒有今日之禍了?!崩钍烂褚娢赫髡f話直爽,沒有絲毫隱瞞,于是赦免魏征,并用他為詹事主簿。 李世民繼位后,魏征先后任諫議大夫、檢校尚書左丞、侍中、左光祿大夫、太子太師等職,賜爵鄭國公。他的犯言直諫也被傳為一段佳話。 貞觀十七年,魏征病死,李世民為他廢朝五天,當年命閻立本畫二十四功臣像置入凌煙閣,魏征位列第四。不久受侯君集謀反案的牽連,魏征墓被推翻。 王珪王珪,早在隋朝時便已經入朝為官,受叔父王頍牽連,逃遁到終南山。唐朝建立后,王珪歷任世子府咨議參軍、太子中舍人、太子中允,成為李建成的心腹。王珪當時號稱東宮第一謀士,多次為李建成出謀劃策,使李建成的勢力一步步壯大。 武德七年(624年),楊文干兵變,李建成與秦王李世民的矛盾加劇。唐高祖認為:王珪未能勸導太子,致使其兄弟失和,將他流放巂州。 王珪影視形象 李世民繼位后,王珪與魏征一起被召回朝廷,出任諫議大夫,后來接替高士廉擔任侍中一職,成為唐初四大名相之一。貞觀十三年(639年),王珪病逝唐太宗素服舉哀,并命李泰率百官送葬,追贈他為吏部尚書,賜謚號為懿。 裴矩裴矩出生于河東裴氏,早在隋朝時裴矩就開始參與朝政。。武德四年(621年),歸降唐高祖,歷任殿中侍御史、太子左庶子、太子詹事、檢校侍中,冊封安邑縣公,是個能謀國家大事,能治天下,安定危局的大人物。 玄武門之變后,太子余黨退守東宮想要和李世民決戰(zhàn),李世民命裴矩前往勸諭,東宮兵馬紛紛逃散。 李世民繼位后,任命裴矩為民部尚書,貞觀元年(627年),裴矩病逝,時年80歲。追贈絳州刺史,謚號為敬。 裴矩 唐臨唐臨生于長安,年少之時就有美名,少時結交了李建成,后來跟隨李建成東征,積極出謀劃策,授東宮典書坊,遷太子右衛(wèi)率府鎧曹參軍。唐臨是東宮年青一代中的翹楚,極富韜略,能出謀劃策,也能為政一方。 玄武門之變后被外放為萬泉縣丞,貞觀年間,得到魏征舉薦,擔任殿中侍御史。奉命出使嶺南道,處理案件,累遷黃門侍郎。 唐高宗顯慶四年(659年),卒于潮州刺史任上,時年六十歲。 徐師謨徐師謨,隋朝時就已經入朝做官了。武德三年,徐師謨歸順唐朝,被授儀同三司、酆都監(jiān),遷太子舍人,輔佐太子李建成。武德七年,楊文干事件發(fā)生后,規(guī)勸李建成控制京師長安,但是沒有被李建成采納。 玄武門之變后,得到李世民的寬恕和重用,唐太宗即位后,出任晉州和梁州司馬。貞觀十年,去世,時年七十二,葬于兗州任城縣。 李綱李綱的一生頗為傳奇,他一生輔佐了三位太子,可是三位太子都沒能成功登上皇位。 隋文帝時擔任太子冼馬,規(guī)諫太子楊勇。唐朝建立后,出任禮部尚書兼太子詹事,負責教導太子李建成。曾多次進言,但都不被李建成接受,因而提請辭職,李淵不許,授他為太子少保。 貞觀四年(630年),再任太子李承乾的老師,備受李承乾崇重。貞觀五年(631年),李綱逝世,享年八十五歲。獲贈開府儀同三司,謚號為“貞”。 李綱 鄭善果鄭善果出身高貴,父親是北周名將,母親出自清河崔氏。性賢明,有節(jié)操,博涉書史,通曉治方,乃是一位賢臣。官至太子左庶子,為太子黨的核心人物之一,頗有文治之能。 馮立馮立,一身武藝,略識文字,是李建成的嫡系大將,深得李建成的器重,為東宮翊衛(wèi)車騎將軍。玄武門之變李建成被殺后,他身邊的人大多逃散,馮立感嘆說:“怎么能在太子活著時接受他的恩典,太子死后卻逃避他的災難呢!” 于是馮立帶兵進攻玄武門,苦戰(zhàn)多時,斬殺李世民手下將領敬君弘,李世民欣賞馮立的忠勇,沒有降罪于他。 貞觀初年,曾率軍大破突厥軍隊,后來出任廣州都督。,在職多年后,卒于任上。 馮立影視形象 薛萬徹薛萬徹,早年間隨羅藝征戰(zhàn)各地,后隨羅藝一同歸降唐朝,投入太子李建成帳下,頗受李建成的賞識。 玄武門之變后,聽到太子的死訊,薛萬徹領兵2000猛攻玄武門,守門兵拼死力守,薛萬徹見久攻不下,便想率軍攻打秦王府,差點斷了李世民的后路。后來率數(shù)十騎逃到終南山。 后來李世民多次派人安撫,薛萬徹這才出來謝罪。李世民對他既往不咎。貞觀朝,薛萬徹成為一代超級名將,在平突厥、薛延陀部、征高句麗時均立下大功。后因參與謀立荊王李元景為帝,被長孫無忌所殺。 薛萬徹影視形象 謝叔方早年間謝叔方便投入李元吉帳下,頗有戰(zhàn)功,官至屈咥直府左軍騎。玄武門之變時,謝叔方率領齊王李元吉的部下,聯(lián)合建成的部下消滅了秦王李世民部下的左屯營將軍敬君弘、呂世衡。 貞觀年間,先后出任左親衛(wèi)中郎將、西州、伊州刺史、銀青光祿大夫、洪廣二州都督。,唐高宗永徽三年去世,享年53歲。 羅藝羅藝,隋朝末年的幽州總管,武德三年,歸順大唐后,被李淵賜姓李,預屬宗室,冊封燕郡王。后來協(xié)助消滅了劉黑闥。 后來與太子李建成相識后,他被李建成拉攏,結為黨羽。李世民的親信曾至其營,羅藝無故毆打他們,因此他與李世民結下了梁子。唐太宗登基后,拜其為開府儀同三司, 位比三公。 貞觀元年,羅藝率軍反叛,進據(jù)豳州。兵敗后逃往甘肅烏氏縣,終為部下所殺,時年四十一歲。 羅藝影視形象 李瑗李瑗,李淵的堂侄,唐朝建立后,歷任刑部侍郎、信州總管、山南東道行臺右仆射,幽州都督,進封廬江郡王。 李瑗早年間與太子李建成交好,李建成在玄武門之變被殺后,李世民繼立為太子,朝廷下詔命李瑗入京朝見,李瑗驚恐不安,遂在王君廓的勸誘下反叛朝廷,王君廓而后率部下將李瑗生擒并勒死。李瑗死時年41歲。朝廷下詔絕其屬籍,將李瑗廢為庶人。 韋挺韋挺曾任職太子左衛(wèi)驃騎,是東宮心腹,有勇有謀,能文能武,能統(tǒng)軍,也擅長政務。但是因為參與楊文干私自募集武士進京入東宮事件,與杜淹、王珪于流放巂州,沒能在奪嫡關鍵時刻在京師助力李建成。 貞觀年間,遷御史大夫,備承顧問,參議政事,并助修《氏族志》。貞觀二十年(646年),韋挺去世,享年58歲。 小結: 縱觀李建成和李元吉帳下的這些文臣武將,這些人足以匹敵李世民帳下的那些人杰,或許是由于站錯隊的原因,大多數(shù)人都沒有像秦王府功臣集團那樣名垂青史、威重史冊,但是這并不代表,就當時而言,他們的能力弱于秦王府的功臣集團。 雖然這些人當時都屬于太子集團,但是在大局已定的情況下,李世民也沒有為難他們,并且讓他們繼續(xù)做官報效朝廷,因此他們當中的大部分人都在貞觀朝善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