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念奴嬌·赤壁懷古》,是蘇軾最好的一首詞。不過最近幾年,我發(fā)現(xiàn)網(wǎng)友們好像更喜歡蘇軾的另一首名作——《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 早前播《鬼吹燈之怒晴湘西》這部劇的時候,片尾曲就是潘粵明演唱的《定風波》。本來是一首講述中年人心境的宋詞,結(jié)果頗受年輕網(wǎng)友們的喜歡。 最近熱播大劇《覺醒年代》,劇中角色也唱了這首《定風波》。曲調(diào)且不說,但是架不住這詞好啊,因此同樣廣受中青年觀眾好評。 為什么現(xiàn)在的年輕人,也會喜歡這樣一首專屬中老年人的宋詞呢?猜想可能是因為,現(xiàn)代人壓力太大,導致青年們過早地厭倦了生活中的風風雨雨,心境開始歸于寧靜淡泊。 《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北宋·蘇軾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厥紫騺硎捝?,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白話翻譯:莫去聽那細雨悉悉唰唰,滴打葉片的聲音,不妨吟唱著詩歌,緩慢地前行。手握青竹杖,足蹬黃草鞋,比別人騎馬還要來得輕快,有什么可怕的呢? 即使就這樣,披著蓑衣在風雨中度過一生,也要處之泰然。一陣春風吹散了我的酒意,酒醒后才感覺到略微有些寒冷。 雨停了,前方的道路上,自有青山與斜陽相迎。回首再看從前,那些風雨蕭瑟的來時路,不如歸去!從此以后,沒有了風雨,也就不再期盼晴天。 蘇軾在寫這首詞的時候,已經(jīng)被貶到黃州三年了。當時他出門去郊游,突然遇到下雨,身邊沒有雨具,然后他看到同行的人們,個個都被淋得狼狽不堪。 下雨了,大家肯定都會開始小跑步,找地方避雨。只有他一個人喝了點小酒,帶著醉意在雨中散步。一邊散步,他還一邊唱著詩詞說:這么一點點風雨,有啥好怕的? 于是,風雨和著酒意,勾勒出了蘇軾的心事。然后他就把自己心里面的想法,全都借著眼前的情景給吐出來了。 那細雨唰唰地打到樹葉子上的聲音,假如是躺在家中床上的人聽來,是很舒服的。不過對于行人來說,確實有點煩人。于是蘇軾勸大家“莫聽”,聽不見,自然就不煩了。 他穿著一雙破草鞋,拄著一根青竹杖在雨中泥濘坑洼的道路上行走,本來肯定是不如騎馬舒服,但是他非要反過來說。 這是因為,騎馬在這里象征著當官。現(xiàn)在他被貶官了,自然覺得“無事一身輕”。“誰怕?”二字寫得特別顯個性,頗有一些光腳板不怕穿鞋的味道。 接下來,一陣春風把他的酒給吹醒了。他才感覺到面上有點寒意。此時雨過天晴,遠處是青山帶斜陽的美景。象征著人生在晦暗的時候出現(xiàn)了光明。 這仿佛是在說,當你面對人生的逆境時,只要不慌不忙泰然處之,將一切交給時間,自然會盼到雨過天晴。 然而,當你“回首相向蕭瑟處”,想一想,從前你在生活中遭遇的那些狂風暴雨,等待天晴的日子是多么難熬啊。 因此不如學那陶淵明,歸隱田園。從此少了多少復雜的紛爭,沒有了那些風雨,更不必去期盼著天晴。 作為蘇軾的四川老鄉(xiāng),每一次讀到他的詞,讀到類似《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這種曠達的詞句,都要會心一笑。 頓時就覺得這個人其實挺懶的,因為他很怕麻煩。怕麻煩,想過簡單、悠閑的生活,這就是一個典型的四川人的性格。 “烏臺詩案”中,蘇軾雖然被關(guān)了三個月,但是皇帝一直想保他。他在心里說:皇帝那么欣賞我,我只要熬過一段時間,最終會迎來雨過天晴。 但是他轉(zhuǎn)念又一想,我為什么要去苦熬呢?是黃州的方竹筍不好吃了,還是長江里的鮮魚不夠吃呢?只要我勤懇地開荒種地,就能開心地過活了。 閑著無事,自家釀酒自家飲,喝多了就到田里拔自家種的芥菜來解酒,比當神仙還快活。我歸隱田園,做一個自由自在的人不好嗎?從此以后再也不去管那些風雨,過著簡單的生活。 有人說,蘇軾中年以后的詞風中體現(xiàn)出的曠達的人生態(tài)度,就是因為“烏臺詩案”的打擊造成的。他的思想因此發(fā)生了變化,所以詩詞風格也跟著改變了。 事實上,蘇軾這種樂天知命的性格,以及中年人的心態(tài),在他青年時代有了苗頭。早在蘇軾二十四歲,剛剛要出仕當官的時候,他給弟弟子由寫了一首《和子由黽池懷舊》。 詩中說:“人生到處知何似,恰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爾留趾早,鴻飛那復計東西。”可見他在青年時代,就早已經(jīng)產(chǎn)生了人生如寄的想法。仿佛將很多事都看淡了。 有人說,這是因為他小的時候,在四川接觸過一些道士,可能受過道家思想的影響,他從小就是一個“老氣橫秋”的人。被貶到黃州以后,蘇軾一開始住在和尚廟里不敢見人。 他總覺得很羞愧,因為他名氣很大,就很怕別人認出他來,然后來關(guān)心他當時的處境。結(jié)果發(fā)現(xiàn)當?shù)厝怂坪醪⒉惶⒁馑?,所以就時常跑到街上,去跟陌生人聊天。 他是一個很幽默的人,經(jīng)常拉著當?shù)厝私o他講鬼故事。有的時候玩得過頭了,這些人還會推搡他。他也不生氣,反而覺得好開心。 在朝堂上看了太多勾心斗角,蘇軾明更喜歡民間平凡的生活,在他的潛意識里面,就一直只想當個閑人。只要有一碗飯吃,有一口酒喝,開開心心自由自在就好了。 蘇軾其實是一個有大智慧的人,他少年時代以前就讀過很多的書,把人生的結(jié)局看得十分通透,所以就不想在生命的過程中自找麻煩。 我在少年時代很喜歡讀李白的《將近酒》,至今仍然喜歡那一句“天生我材必有用”,喜歡一切可以給我“打雞血”的詩詞與散文。 不過,每當遭遇挫折與打擊時,我就會讀蘇軾的這一首《定風波》來安慰自己。勸自己看淡一切,過著“也無風雨也無晴”的田園生活。這等于是把它當成了挫折過后的“療傷圣藥”。 不過等到心情好了,我又開始讀《將近酒》,繼續(xù)去“奮斗”。就這樣,一日又一日,一年又一年地往復著。盡管在別人看起來有點“人格分裂”,我自己卻很開心。 |
|
來自: 杉鄉(xiāng)文書閣 > 《詩詞歌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