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44年,或許是歷史上很平凡的一年,這一年在中國詩歌史上可以算是十分重要的一年。因為當(dāng)人們提及這一年的時候,往往會聯(lián)系到詩歌史上雙峰并峙的李白和杜甫相遇的這件事情上來。 李白畫像 這一年李白離開長安,他一路向東,先到達(dá)洛陽,然后沿河而下抵達(dá)汴州。正是在此次旅行中,43歲的李白遇到了32歲的杜甫,其實(shí),此次與李白相遇的還有一人,他就是高適。 此時的李白已經(jīng)名滿天下,杜甫風(fēng)華正茂,但也為作詩而殫精竭慮,李白的豪放灑脫的性格和聲名遠(yuǎn)播的詩名,讓這兩人仰慕不已。他們視李白為心中偶像,兩位一路跟隨李白,尋仙問道,對于這一段優(yōu)哉游哉的相逢和山水之樂,李白曾寫詩:“人生達(dá)命豈暇愁,且飲美酒登高樓?!?/p> 這次問道之旅一直到深秋時節(jié)才因為李白南下而告一段落,問道雖然沒有達(dá)成所愿,但杜甫不失風(fēng)趣地以詩記載了這件事:“秋來相顧尚飄蓬,未就丹砂愧葛洪。” 正所謂“三人行,必有我?guī)煛?,在行旅途中,來自不同地域,有著不同閱歷、不同經(jīng)歷的三人各自講述著自己的見聞趣事、對事物的認(rèn)知看法,他們交流探討,切磋技藝。他們?nèi)藦脑娫~歌賦聊到人生哲學(xué)到國家大事無所不聊。他們攜手同游,從登高望遠(yuǎn),縱情吟唱,度過了一段難忘的時光,三人也結(jié)下了深厚的友情。 珍視友情,重相聚是我們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李白杜甫、高適也不例外,因為此次出游未能進(jìn)行,所以他們相約來年再度相聚,攜手同游。這一次因為高適臨時有事而未能赴約,而杜甫很早就期待這一天的到來了,他們兩人去了很多地方,最后還拜訪了一位隱居的道士范十。 杜甫在詩歌《與李十二白同尋范十隱居》中就記載了這件事。但詩中的“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這兩句比他們尋訪道士的事跡更有名。 杜甫畫像 這次相聚讓兩人的友情更加深厚。雖然此后杜甫奔赴長安,開始了在求取功名的道路上踽踽獨(dú)行,李白雖然在游賞名山大川上步履不停。 但這并不影響兩人的友情, 他們詩書相寄,問候故友,李白說:“思君若汶水,浩蕩寄南征?!倍鸥t回信“寂寞書齋里,終朝獨(dú)爾思。何時一樽酒,重與細(xì)論文。” 當(dāng)李白聽說李白被流放夜郎,他寫《天末懷李白》中用“涼風(fēng)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鴻雁幾時到,江湖秋水多”,來表達(dá)對故友的擔(dān)憂與牽掛。聽說李白在流放途中生病了,遠(yuǎn)在北方的杜甫做夢都夢到了故友的身影,他一連寫下了兩首感夢之作。 杜甫因為許久未收到李白的回信,他擔(dān)憂故友,因而在《不見》詩中,用悲惋的口吻寫道:“不見李生久,佯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殺,吾意獨(dú)憐才。” 李白寄給杜甫的詩還有《魯郡東石門送杜二甫》和《沙丘城下寄杜甫》二首,其中都表達(dá)了對杜甫的思念之情。 不管身在何處,時空的距離并沒有阻遏他們的友情。相反,因為形格勢禁、因為時空阻隔,他們對彼此的思念反倒更加濃烈。 一首首飽含著牽掛、問候的詩歌就像維系友情的絲帶一樣,飄過千山萬水,跨越山川河流,溫暖了彼此的心田。杜甫和李白詩歌相贈,他們的友誼也成為詩歌史上的一段美談。 杜甫對李白的贈詩,既包含著對李白詩歌特色的評價,又表露了對李白的深切思念。杜甫在詩中多次提及李白在詩歌方面的才能,他十分贊賞李白的詩,這種贊美之情是自然而然的,也是真摯情感的流露。 杜甫畫像 在《春日憶李白》這首詩中,詩人對李白詩歌的評價和對李白的情感表現(xiàn)得尤為明顯,原詩如下:
杜甫同李白的友誼,首先是從詩歌上結(jié)成的。這首懷念李白的五律,是杜甫在長安時所作。這是一首五言律詩,盛贊李白詩歌的卓然不群與無與倫比,表達(dá)了詩人期待與李白再次相逢,舉杯暢飲,闊論詩歌的情懷。 全詩的首聯(lián)、頷聯(lián)、頸聯(lián)都在極力稱贊李白詩歌出類拔萃,而對李白的思慕之情集中體現(xiàn)在尾聯(lián)。 首聯(lián)“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大意是說:李白的詩作無人能及,他的詩思瀟灑飄逸,豪放不拘,詩風(fēng)超群,不同凡俗。 杜甫在首句稱贊李白的詩冠絕當(dāng)代,詩人以氣貫長虹的語氣表明對李白詩歌的肯定,第二句又是對第一句說明,詩人的意思是是說他之所以無人能及,在于他思想情趣的卓爾不群,因而李白寫出的詩超凡脫俗,出類拔萃,無人可比。洋溢著熱情的語言中是詩人對李白詩歌溢于言表的贊美與謳歌。 頷聯(lián)“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軍”,大意是說:李白的詩作清新之處超過庾信,俊秀飄逸之處超過鮑照。此處杜甫提到了詩歌史上兩位大名鼎鼎的詩人,一個是庾信,一個是鮑照。 庾信,字子山,小字蘭成。南北朝時期文學(xué)家。其家“七世舉秀才”、“五代有文集”,父親庾肩吾為南梁中書令,以文才聞名。庾信“幼而俊邁,聰敏絕倫”,自幼隨父出入于蕭綱的宮廷。 后來庾信又與徐陵一起任蕭綱的東宮學(xué)士,成為“宮體詩”的代表作家。庾信在北周官至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司馬、司徒、司空),世稱“庾開府”。 庾信·詩意圖 庾信的詩賦將兩漢以散文入賦變?yōu)橐择壩娜胭x,使賦更具有形式美,將賦發(fā)展到一個新階段,在中國賦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同時,庾信還開唐人以詩入賦的先河,唐代王勃、駱賓王的駢作皆受其影響。六朝駢文盛極,而庾信可謂集大成者。 王勃《滕王閣詩》中的“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是傳唱千年的名句,但這兩句詩卻是王勃脫胎于庾信的“落花與芝蓋齊飛,楊柳共春旗一色”,庾信清新的詩風(fēng)由此可見一斑了。 鮑照·詩意圖 鮑照,南朝宋文學(xué)家,字明遠(yuǎn)。他長于樂府詩,其七言詩對唐代詩歌的發(fā)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代表作有《鮑參軍集》。與顏延之、謝靈運(yùn)合稱“元嘉三大家”。鮑照在劉宋時任荊州前軍參軍,世稱“鮑參軍” 鮑照的五言詩、七言詩成就很高。尤其是鮑照的樂府詩,往往蘊(yùn)藏著深厚純美的內(nèi)涵,有著高遠(yuǎn)的境界,塑造出奇險、生動的形象,達(dá)到了很高的藝術(shù)造詣。 杜甫畫像 回到詩中,杜甫用詩名顯赫的庾信和鮑照來與李白作比。但詩人在這里明顯并不是要表達(dá)李白的詩既有庾信詩作的清新之氣,也有鮑照作品那種俊秀飄逸之風(fēng),而是盛贊李白詩歌的成就在清新方面超過了庾信,而在俊逸方面又勝過了鮑照。 這種意義正好與首句“白也詩無敵”的主旨相契合。這兩句,筆力峻拔,熱情洋溢,首聯(lián)的“也”“然”兩個助詞,既加強(qiáng)了贊美的語氣,又加重了“詩無敵”、“思不群”的分量。 對李白奇?zhèn)ス妍惖脑娖?,杜甫在題贈或懷念李白的詩中,總是要夸贊一番。從此詩坦蕩真率的贊語中,也可以見出杜甫對李白詩是何等仰慕。這不僅表達(dá)了他對李白詩的無比推崇,也體現(xiàn)了他們的誠摯友誼。 古語有言“愛屋及烏”。詩人對李白的推崇由此及彼,由其人到其詩,但杜甫并不急于表明自己的情感,而是通過頸聯(lián)中傷離別的敘述來補(bǔ)充說明這一點(diǎn)。這樣的詩歌技巧,不僅簡潔,還避免了平鋪直敘,而使詩意前后勾連,曲折變化。 頸聯(lián)“渭北春天樹,江東日暮云”,大意是說:我在渭北獨(dú)對著春天里的的樹木,而你在江東遠(yuǎn)望那日暮時分的云彩,我們天各一方,只能以詩歌遙寄相思。 這一聯(lián)中,詩人以自己和李白各自的立足之地為切入點(diǎn),展開敘述,“渭北”指杜甫所在的長安一帶;“江東”指李白漫游的江浙一帶。 細(xì)品詩句,“春天樹”和“日暮云”不僅對仗工整,詩人敘述的口吻也是自然而然,未作任何華麗的修飾和色彩的描繪。 如此平實(shí)的語言,雖然沒有什么出彩的地方, 但這恰恰是平中見奇的體現(xiàn)。因為詩人把不同的地域和時空巧妙地融合進(jìn)同一時空中,情感成為了聯(lián)系兩者的紐帶,這就自然而然地將全詩的情感表露了出來。 也就是說,當(dāng)詩人在渭北思念江東的李白之時,李白在江東也正思念著渭北的杜甫。而杜甫遙望南天,惟見天邊的云彩,李白翹首北望,惟見遠(yuǎn)處的樹色。這就自然而然地表達(dá)出了兩人的離愁別恨,好像“春樹”、“暮云”,也帶著深重的離情。 突然想起一句很感人的話語:“當(dāng)我想你的時候,你會不會也剛好正在想我。”徐志摩也說過說:一生至少該有一次,為了某個人而忘了自己,不求有結(jié)果,不求同行,不求曾經(jīng)擁有,甚至不求你愛我,只求在我最美的年華里,遇到你。這句話不光用于表達(dá)愛情,也可以表達(dá)友情,也可以用來表達(dá)人們所有美好的情感。 而杜甫的這兩句說無疑是對這句話很好的詮釋與注解,因為杜甫已經(jīng)確定無疑地將答案呈現(xiàn)在了人們的眼前,那就是:當(dāng)我思念你的時候,你也恰好正在思念我。 回憶是思念的憂愁。這兩句詩牽連著身處南北的兩位摯友同樣的情思,詩人回憶起初次相遇的種種美好情景來,這讓他惆悵百轉(zhuǎn)千回。 往事歷歷在目,二人分別后的情形和此時的種種情狀一時間涌上詩人的心頭,有溫馨的回憶帶來的點(diǎn)點(diǎn)慰藉,也有傷感的離別帶來的點(diǎn)點(diǎn)苦澀。 這兩句詩看似平淡,語言樸素?zé)o華,實(shí)則每個字都是詩人情感的再現(xiàn),是詩人真摯情感的流露,因為真誠所以感人,這兩句詩也是歷來被人們廣為傳誦的名句。 前面的三聯(lián)將離情寫得極深極濃,這就自然引出了尾聯(lián)中詩人的殷切希冀“何時一樽酒,重與細(xì)論文”,這兩句大意是說:什么時候你我才能再次相逢,像過去那樣把酒論詩、快意人生??! 與摯友李白把酒論詩,這是杜甫最難忘懷、最為向往的事。詩人以美好的期盼與希冀收束全詩,正與開篇句首尾呼應(yīng)。“重與”的意思就是說過去曾經(jīng)如此,這就使詩人為眼前的不得相逢而惆悵萬分,同時詩意也升華了詩人對摯友李白的的思念。 縱觀杜甫的這首詩,全詩以對李白詩歌的評價開篇,以期待兩人的在此相逢收結(jié)。通篇始終貫穿著一個情感線索,那就是杜甫對李白的思念之情,詩人把對李白和對李白詩歌的傾慕懷念之情,表達(dá)得淋漓盡致,結(jié)合得水乳交融。 全詩由詩轉(zhuǎn)到人,由人又回到詩,承接轉(zhuǎn)折,行云流水,自然而然。以景寓情的手法,更是出神入化,把詩人的思念之情,寫得深厚無比,情韻綿綿。 李白與杜甫的相逢,是中國文學(xué)史上最為激動人心的一刻,或許只有老子與孔子的相遇能與之相比,聞一多甚至把他們的相遇比作“太陽和月亮的相碰”。 郭沫若也曾說:“李白和杜甫是像兄弟一樣的好朋友。他們在中國文學(xué)史上的地位就跟天上的雙子星座一樣,永遠(yuǎn)并列著發(fā)出不滅的光輝?!?/p> 在此,我拋磚引玉,借用聞一多和郭沫若的話語,用他們的話重溫并記錄公元744年我國詩歌史上的那段美談,那次美好的相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