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二年(公元1400年)四月,李景隆在白溝河戰(zhàn)敗后,向南撤退,丟棄大量輜重,朱棣的兵馬乘勝追擊,一直追到雄縣月漾橋,十萬余人投降燕軍。李景隆撤回德州。 四月二十七,朱棣一鼓作氣,率軍向德州進發(fā)。 五月初七,李景隆棄城而走,逃往濟南。李景隆的戰(zhàn)斗意志此時已轟然崩潰,根本無心抵御。 五月初九,朱棣帶兵攻入德州。這里本身李景隆伐燕的大本營,糧草、輜重堆積如山,朱棣獲得百余萬石糧草,從此軍需供給更加充足。 燕軍在德州進行短暫休整,補充給養(yǎng),然后繼續(xù)南下。 五月十六,朱棣兵臨濟南城下。 李景隆率十余萬眾部眾倉卒應戰(zhàn),朱棣趁對方布陣未定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發(fā)起攻擊,李景隆大敗,單騎逃走。朱棣于是下令圍攻濟南。 李景隆敗光數(shù)十萬大軍,丟盔棄甲而逃,這年十月,建文帝下詔令李景隆返回京師,御史大夫練子寧、宗人府經(jīng)歷宋征、御史葉希賢上書請誅李景隆,對于推薦李景隆,黃子澄追悔莫及。可是建文帝沒有準許。 燕軍的巡邏騎兵在濟陽縣擒獲教諭王省,被他的言辭打動,將他釋放。王省回去后,把弟子召集到明倫堂,“此堂明倫,今日君臣之義何在?”(《明史紀事本末》),說完大哭,然后以頭觸柱自盡。 山東參政鐵鉉,負責為李景隆軍隊督運糧餉,正好趕上李景隆軍隊戰(zhàn)敗而逃,鐵鉉到達臨邑后,眼見附近各地接連被燕軍攻占,心急如焚,和參軍高巍一起從臨邑急忙奔往濟南,與駐守濟南的都督盛庸相約召集潰敗的士兵,誓死堅守濟南。 李景隆敗逃后,鐵鉉、盛庸率眾拼死固守濟南。 濟南城內(nèi)兵力單薄,朱棣本以為可以輕松攻下,孰料卻遇到了頑強抵抗,久攻不下。 朱棣下令用箭將一封勸降信射進城內(nèi),不久,城內(nèi)射出一封回信,朱棣打開信一看,是《周公輔成王論》,勸朱棣效法周公忠心輔佐建文帝。 勸降不成,朱棣有些惱火,令將士揚言以水淹城,城內(nèi)果然一片驚慌,還時常傳來守城士卒的哭泣聲,不久,有人出城,表示愿意投降,言辭十分誠懇,朱棣信以為真,非常高興,約定第二天入城受降。 濟南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朱棣如若取得濟南,日后便可進可攻、退可守。 這天清晨,朱棣帶著護衛(wèi)如約來到濟南城下,城門已經(jīng)打開,朱棣拍馬向前走,到了城門口時,突然一塊鐵板直落下來,擊中了朱棣坐騎的馬頭,朱棣驚呼上當,急忙換馬跑回。 朱棣求勝心切,中了對方的詐降之計,差點兒命喪當場,回去后下令繼續(xù)圍城猛攻。 當然,這些傳奇式記述的真實性尚有待考證。不過,數(shù)十萬燕軍被牽制在濟南城下,對于朱棣而言確實十分不利。 然而,建文帝卻未趁機調(diào)集兵馬里外夾擊朱棣,也沒有派兵直接攻取北平,切斷朱棣的后路,完全依靠鐵鉉、盛庸在城內(nèi)抵御。 據(jù)說朱棣一氣之下,下令用大炮轟城,城內(nèi)抵擋不住,鐵鉉急中生智,找來一些木牌,在上面書寫“高皇帝神牌”,掛在城墻上, 燕軍將士見了面面相覷,不敢繼續(xù)轟擊。 朱棣干著急,卻束手無策。 六月,建文帝派尚寶丞李得成講和,令朱棣罷兵,答應赦免朱棣的叛逆之罪,朱棣沒有理睬,李得成卻歸降了朱棣。 七月,平安率軍到達河間單家橋,發(fā)兵御河擾亂燕軍糧道,又挑選五千名精銳水軍將士渡河進逼德州。 朱棣進退兩難,處境十分不利。 身在北平的姚廣孝看出形勢危急,連忙寫信給朱棣,勸他暫時返回北平,另行謀劃。 朱棣無奈之下,只得解圍撤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