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河間戈氏“五進士”學識淵博,閱歷豐厚,善以詩敘事,以詩會友,昔日他們經常與結識的名人吟詠、切磋詩詞。下面是《河間府戈氏族譜》收錄的清代名人歌詠河間府戈氏的部分詩抄。 紀曉嵐詩抄 紀曉嵐,(1724—1805),即紀昀,字曉嵐,號石云,又號春帆,清河間府獻縣人(今河北省滄縣崔爾莊)。乾隆十九年(1754)進士。官至禮部尚書、協(xié)辦大學士,加太子少保。謚號文達。曾任《四庫全書》總纂官,纂定《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著《閱微草堂筆記》等,后人集其詩文編為《紀文達公遺集》。 《贈戈芥舟二首》 長鯨跋浪出,萬里滄溟開。三山岌欲動,倏忽生風雪。 夫君振高節(jié),早歲馳雄才。胡為久蹉跎,幽郁使心哀。 綠草春離離,感激黃金臺。饑鷹思制鞴,疲馬思疆場。 壯志雖不遂,猛氣猶飛揚。緬懷古烈士,撫巳多慨慷。 不有辛苦人,焉識勞者傷。長鋏發(fā)哀彈,惻惻沾衣裳。 《戈仙舟太仆鑿井得硯》 入土七尺余,不知幾百載。鑿井出重泉,密栗性無改。 詩翁手拂拭,紫玉炫光彩。迢迢靈芝宮,人往石猶在。 我偶尋舊居,摩挲為一慨。坡老笠屐圖,流傳從粵海。 笥河醉學士,曾以百金買。良覿契自深,寧辭俗耳駭。 此硯好韞藏,無以沉淪海,真賞終有人,知勝新坑采。 戈仙舟,即戈源。 錢陳群詩抄 錢陳群(1686-1774),字主敬,號香樹,一號柘南居士,清浙江嘉興人。康熙六十年(1721)進士,授編修,官至刑部右侍郎。深受乾隆帝知遇,進詩必賜和,與沈德潛并稱為“江南二老”。 乾隆十七年(1752),錢陳群以疾致仕,路過河間時作此詩,“瀛州七子”之稱也源于此。 《懷瀛州七子》 瀛海舟次,寄懷邊征君連寶,劉太守炳戈編修岱,李編修中簡,邊檢討繼祖,戈庶常濤,紀孝廉昀,七人皆河間郡人。 七栽衡文地,星旌指近畿。非予樹桃李,此郡本芳菲, 諸子驤皇路,邊生隱少微。偶然成出處,終見受恩暉。 圣主憐衰病,勞人暫息歸。一從叨祖席,且自賦初衣, 鏡識吟詩瘦,心知得道肥。有時成獨賞,握手已先違, 大雅誰當繼,由來見者稀。相期各努力,聊以答依依。 李中簡詩抄 ![]() 李中簡,(1721-1781)字廉衣、子敬,號文園。河間府任丘人。乾隆十三年(1748)進士,翰林院庶吉士,散館授編修。二十六年,提督云南學政,三十六年,山東學政。工詩,在館時,與朱筠、朱珪、紀昀、戈濤等相切磋,文譽蔚起。著《嘉樹山房詩文集》。“瀛州七子”之一,與戈濤同受師于香樹錢陳群。 ![]() ![]() 《寄芥舟四首》 才子傍風塵,卑棲似隱淪??嘁鳘毾蛭?,濫吹竟何人。 莫倚金丸富,偏矜瓦注神。賦成三大禮,誰與報平津! 獨有高堂念,朝廷起大儒。舊碑刊二室,新命到三衢。 云起龍湫雨,花明度索珠。幾年應問絹,會是驗飛鳧。 畫虎予無似,觀眉爾最良。頓能爭歲月,不敢愛行藏。 小札傳云思,新詩逮雁行。天涯邇顏色,郁郁為回腸。 欲靜風驚樹,銜悲夢破秋。蒼茫三釜愿,蕭瑟對床謀。 望遠添新渴,登高想昔游。天清寡鶴響,城闕異滄州。 時芥舟補左翼宗學教習。 《秋夜懷戈六兄芥舟》 明河耿鳳城,凝愁遠天碧。耿耿坐寒更,不聞云間翮。 之子歸窮廬,亦念滯淫客。長吟歘若通,翻為夢所隔。 庭樹發(fā)奇香,含露如可摘。時哉無與言,秋意正蕭索。 默語何必同,離索良未易。明月千里心,望望憶疇昔。 《作芥舟傳成,檢其遺集重感》 萬古灰心撤琴晨,虛名流播定何人。 空堂夜半翻遺稿,猶見當年老斫輪。 佳傳無多史法奇,墨痕空處更淋漓。 征君老去須眉在,寂寞應曉后死悲。 泚筆難追避俗情,寒潭百尺一泓清。 黃門峻望青云上,不遣重泉識姓名。 夢里因緣不可尋,卷中刻畫亦何心。 荒園暮色春關靜,松柏秋聲和獨吟。 注:芥舟遺書屬予為傳而不用志銘。 《郡城晤戈九虛文時芥舟亡已四年矣悵然有作》 逝者不可作,余懷安所歸。蒼茫瀛海道,物是昔人非。 古堞落寒鳥,清關掩落暉。阿戎十載別,相風上沾衣。 宿草愁難問,衰顏暗自驚。流連衿佩日,凄愴笠車盟。 燭淚凝孤館,霜花拂去旌。城南聯(lián)詠地,三度若為情。 ![]() 白惺涵詩抄 ![]() 白惺涵,(1612.12-1686.7)字集虛,號山公,河間詩經村鄉(xiāng)君子館村人。順治己丑(1649)科進士,授江南全椒知縣,升吏部主事、員外郎中。著有 《六宜樓詩文集》。其女嫁與戈英之四弟戈哲。 ![]() ![]() 《瀛西第三橋送戈育仲監(jiān)察》 澄清御史駕高軒,醉擁驪駒進一言, 通國爭傳桓氏馬,吾鄉(xiāng)夙重柳公門。 均徭已釋蒼生累,謁選方知天子尊, 畿輔年來民最苦,此行封事可詳論。 戈育仲,即戈英(1632—1704),河間城西門外是古唐河,過去有洪港碼頭,十分繁華,另有四橋,其中第三橋,往來通衢,行者多在此餞別。 ![]() 劉墉詩抄 ![]() 劉墉,(1719-1804),字崇如,號石庵,山東諸城人,乾隆十六年(1751)進士。歷官陜西按察使、湖南巡撫、內閣學士,三遷吏部尚書,體仁閣大學士,加太子太保。書法專用重墨,自成一家,名滿天下。 于歸喪所天,中腸痛難寫。偕老愿已違,同穴志不舍。 白日何昭昭,相從黃泉下。鄰里共嗟嘆,上言旌門閭。 舍生成決絕,就義良紆徐。玉潔與蘭芳,比之皆不如。 尊章如待養(yǎng),子嗣倘嬰孩。寧以禮制情,豈曰女善懷。 俯仰兩無責,斯宜聽所裁。合葬尚非古,身殉義則那。 摯汪弗可回,是謂賢者過。絕弦音孔悲,可以勵庸懦。 殿庵,戈懋倫次子戈鎮(zhèn),康熙甲午舉人。 ![]() 李棠詩抄 ![]() 李棠,(1714-1786)字召林,號竹溪,清河間人。乾隆七年(1742)進士。歷如皋、元和、豐縣、句容、上元、天長、合肥七縣知縣,后遷大理寺評事,官至惠州知府。與袁枚多唱和,與同縣王之銳相勖,以圣賢之學,時稱“王、李”。 《戈侍御芥舟假滿回京以家信見遺》 連朝翹首盼南音,不見鴻飛旅思深。 問信先傳驄馬過,開門喜得故人尋。 東山暫托幽棲志,六月難隨久臥心。 洛會宗風如有約,他年相待信山村。 ![]() 李燧詩抄 ![]() 李燧:(1753-1825)字東生,號青墅,,清河間人,李棠之子.官浙江龍山鶴砂鹽課大使。著有《晉游日記》(原名:雪爪留痕)、《青墅詩稿》十卷。 ![]() ![]() 《喜晤戈寶之撫時感舊率成律句即寄呈仙舟先生》 驀地相逢在此宵,霜風瑟瑟夜迢迢。 懸知鴻爪痕難記,猶勝青衫酒未消。 老屋寒燈聊舊雨,亂山殘夢隔中條。 使車三載追隨處,惆悵花朝與雪朝。 ![]() 饒學曙詩抄 ![]() 饒學曙,(1720-1770),字霽南,號筠圃,江西省廣昌縣甘竹人。 乾隆十六年(1751)一甲二名進士,俗稱榜眼,授翰林院編修。后歷左、右中允,侍講,武英殿通考館、功臣館、禮器館纂修,日講起居注官等職,主管朝廷奏章、詔諭、制誥。博通經史,才思敏捷,工文學,以文學見長為皇帝“詞臣”,被當時文人學士譽為“當世之師”。 ![]() ![]() 《槐花驛》 使車初到槐花驛,甃石成方見小塘。 昔日芥舟經過地,一池凝碧識坳堂。 ![]() 翁方綱詩抄 ![]() 翁方綱,(1733~1818)清代書法家、文學家、金石學家。字正三,號覃溪,晚號蘇齋。直隸大興人,乾隆十七年進士,授編修。歷督廣東、江西、山東三省學政,官至內閣學士。精通金石、譜錄、書畫、詞章之學,書法與同時的劉墉、梁同書、王文治齊名。論詩創(chuàng)“肌理說”,著有《粵東金石略》《蘇米齋蘭亭考》等。其女嫁與戈源五子戈寶樹。 ![]() ![]() 《二老比肩圖》 二老此會時,我病未趨謁。五十一年后,須眉栩猶活。 子舍并街南,橋東岸舫闊。何減獻王宮,村樹倚鄰剎。 白頭老同年,幾個共京闕?歡言戶羅棨,即見床堆笏。 茶星秋出使,汾晉車初韋。前度芥舟詩,題遍云霧窟。 是秋我快批,匡山眼如豁。仙舟復同年,萊衣續(xù)衣盋。 季也侍裝函,伯也代書跋。維時文達公,綠蔭筆交樾。 顧謂沈郎笑,篆憑陳十渴。儼齋草隸下,樹石稿才脫。 目光宛注存,笑語深貽厥。兩家到孫曾,三世對門閥。 近畿文獻留,幾夕燈燼撥。石間童捧書,衣上膝搖月。 是即家訓編,儼銘閣老碣。因之勖吾甥,豈獨手胝沫。 ![]() 王藻儒詩抄 ![]() 王藻儒:(1644--1728),名掞,字藻儒,號顓庵、西田主人,江蘇太倉人。康熙九年進士,授編修,歷主刑部、工部、兵部、禮部,官至文淵閣大學士。工詩善書,偶亦作畫,著有《西田集》、《忠孝經從圣解》。 《贈侍御育仲公二首》 禁臣改著惠文冠,繡斧南巡鐵面寒, 銜出清鸞一命下,行來驄馬萬人看。 蠶鹺豫楚商民慰,煮海江淮井鼉安, 自是才長應寵眷,功成早晚奏朝端。 品忘原高冀北群,烏臺諫草盡知聞, 冰霜淮海瞻行部,煙月?lián)P州屬使君。 宦跡共推清似水,雅懷偏喜蔚如云, 識韓此日多喁頌,綸閣雍容想策勛。 戈育仲,即戈英,(1632—1704),戈英時任淮陽運使。 ![]() 戴亨詩抄 ![]() 戴亨,字通乾,號遂堂,沈陽人,原籍錢塘,漢軍旗人??滴趿辏?/span>1721)進士。官山東齊河縣知縣。為人篤于至性,不輕然諾,夙敦風義。其詩宗杜少陵,上溯漢、魏,卓然名家。有《慶芝堂詩集》。 《送同年戈絅公(錦)赴開化令》 叢蘭馥華堂,眾賓集長夜。酣歌曲未終,游子將遠駕。 發(fā)軫自燕京,揚帆向開化。慷慨臨路歧,恥為兒女悲。 人生非鹿豕,聚散會有期。雕鶚厲毛羽,乘風起高飛。 鷦鷯困六翮,枳棘潛卑棲。污隆道各殊,努力貴自持。 相期在久要,豈必歡聚時。愿為古松柏,歲寒無改移。 ![]() 邊連寶詩抄 ![]() 邊連寶:(1700-1773)字趙珍,后更肇畛,號隨園,直隸任丘邊各莊村人。著名學者、文學家、詩人。性情耿介,不依阿流俗,精通經、史、子、集。詩著有《隨園詩草》。戈濤為其《隨園詩》作序,稱“隨園詩以韓、孟為宗;其骨近韓,其神近孟,其氣近李”。邊連寶詩作中提及戈濤的作品達67首。戈濤之父戈錦任河南嵩縣知縣,戈濤佐理期間,后戈錦因事解,邊連寶作詩《秋晚寄芥舟》以示安慰,然后戈濤作《自洛陽寄隨園》予邊連寶。戈濤去世后,邊連寶作《哭芥舟十七首》懷念至友。 《芥舟過訪》 〔清〕邊連寶 傍晚忽聞高軒過,當關報道河間戈。 倒曳屣履襪不結,出門諦視欣無訛。 精神頓豁積悶釋,灑如四體離沉疴。 粲然一笑攜手入,寒溫禮數(shù)捐煩苛。 高呼稚子解巾帶,衣沾霧露泥污靴。 鋪床拂席置羹飯,濁酒稍稍取顏酡。 快談不覺天欲曙,星斗磊落城烏吪。 清晨飯罷告欲去,脫軸取轄投寒波。 卻暖昨夜所余酒,一杯相屬聽我歌。 丈夫在世稀會面,來日苦少去苦多。 君應早晚入仕宦,不比老丑終巖阿。 只今一歲才一晤,奚論他日阻關河。 安得與君如蟨駏,出則聯(lián)步居同窠。 疾病老死不相棄,朝嘲暮詠紛遮羅。 坐令萬物受雕刻,搜剔蓋載窮羲娥。 人生得此死無恨,何必清廟賡猗那! 《棠官行贈戈絅公》 戈童七齡字棠官,神清氣秀骨巑岏。 伏犀插腦青晴圓,瑤環(huán)象珥芽茁蘭。 雪膚漆發(fā)弱婉孌,聰慧濬發(fā)浚泉淵。 突兀儼欲賦高軒,背誦唐句三百篇。 銀瓶迸漿箭離弦,喧豗萬派流疾湍。 能解石壕與新安,口講指畫莊諧兼。 科諢砌抹殊可觀,袞師驥子不足賢。 父洵兄軾轍比肩,生兒寧馨堪念憐。 吾家龍駒空?娟,但覓梨棗真癡頑。 方渠珷玞與玙璠,馀者可遣此際難, 歸來懊惱加樸鞭。 棠官,為戈源(字仙舟)小名,戈錦(字絅公)四子。 《有烏十章章四句壽姑母戈孺人兼示表弟鏻》 有烏有烏,逐彼賢雄。乃鬻乃判,雛纓其黃。 其息奄奄,其啼續(xù)續(xù)。二母翼覆,恐罹于獨。 葆之籍之,膚之澤之。其息亹亹,其啼駭駭。 其息亹亹,其啼駭駭。雛乃晬矣,母則瘁矣。 其瘁維何?言葺其窠。匪惟葺之,抑又蓄之。 其蓄維何?捋苴及荼。捋苴及荼,以養(yǎng)爾羞。 其羞既富,爰飼爰哺。以引以翼,振振其羽。 振振其羽,有文鶯鶯。廓廓云路,雛回以翔。 我祝而母,我祝而雛。務蘉于翱,勿惰以驕。 匪驕匪惰,弋彼飛蟲。爰返其哺,以慰母心。 戈鏻之父戈全倫,配邊氏,副室竇氏,竇氏生戈鏻數(shù)月而亡,邊母撫鏻如己出。邊氏為邊連寶姑母,后戈鏻從學于戈濤及邊連寶而成才。乾隆七年(1742),邊連寶吃住在河間戈府,專門教授戈濤胞弟戈濟和堂叔戈鏻近兩年。 《留別芥舟》 宛宛解攜情,約約可憐色。覿面無可陳,一杯且努力。 我已失西東,君更迷南北。相顧兩茫茫,何處覓行跡? 依倚野風前,躑躕河梁側。一字慰相思,無遣羽鱗隔。 《和芥舟西郊尋菊》 嚴霜悴百草,平楚正淒其。疏影斜陽外,蕭然寄一枝。 性情豈有異,物色最相宜。采采還持贈,與君同悅怡。 《送芥舟之伊陽》 手把君家酒,客醉步庭隅。論心聊永夕,拈筆屢含情。 云斂嵩高靜,風間伊浪清,詩情應未滅,一路聽鶯聲。 《酬芥舟公為作生傳并敘詩草兼索杜蘇二家詩注敘》 龍飛乾隆己巳年,明堂詔辟明經賢。 群儒挾策競鵲起,伏生董相紛聯(lián)翩。 錢公雅不棄葑菲,慭遺下體收疎頑。 綸麻下及鄭歇后,踧踖忸怩心煩冤。 混珠魚目空的皪,續(xù)貂狗尾難?娟。 恐遭擯棄不敢嫁,十年不字明有焉。 冬烘頭腦四十載,傭書滋味窮醎酸。 獼猴儻得出布袋,鲇魚也顧緣竹竿。 掛名吏部未通籍,難餐苜蓿鋪寒氈。 座望鱣堂華發(fā)客,縹緲難即如飛仙。 君乃目我為征士,林逋魏野俾隨肩。 銀牓旌獎嫫姆節(jié),椽筆雕刻無鹽顏。 不待旁人捧腹笑,己覺汗浹渥朱丹。 維公更拼我詩集,手持枹鼓登騷壇。 憤然欲拔新城幟,舌鋒筆陣爭騰翻。 人譏蚍蜉撼大樹,吾謂蕞爾踢靴尖。 孤軍銳卒搗窟穴,百年壁壘失完堅。 攻城略地不自取,推位讓國吾奚堪。 強奪牛耳付邾莒,齊晉未必心帖然。 敬取一語敢拜受,行間字里皆隨園。 此事終應遭罵口,括囊無咎休輕宣。 近因老病不自作,先賢遺集勤摹編。 花溪玉局作廝役,宣德翊戴新雕鐫。 譽之不若非其父,禹聞莊叟寓言篇。 玄晏先生休辭懶,坐令門庭藩溷十載空鉆研。 乾隆二十二年(1757),邊連寶以書抵戈濤,請戈濤為之作生傳,十月,戈濤為之作《隨園征士傳》,邊又把自己的詩集委托戈濤校訂,后戈濤又為其《隨園詩草》作序。邊連寶作此詩答謝。 《哭芥舟十七首》 咄咄驚兇問,斯人乃遽徂。天心真叵測,吾道未應孤。宰木艱中壽,陳編愧小儒。生平聊摭拾,涕淚已沾濡。 憶我方強日,逢君未弱年。崢嶸看頭角,志氣已精堅。眼闊無時輩,心期是古賢。欲圖三不朽,詎只在丹鉛。 渺矣千秋業(yè),魁然七尺身。毋趨群所尚,誓作古之人。與爾曾交勉,容吾步后塵?;仡^壬癸際,淚下一沾襟①。 君榻緣吾下,余情為爾殫。有杯常共把,無月可孤看。身后曾相屬,心盟那得寒。但憐翻倒極,理數(shù)測應難②。 釋褐蘭臺貴,遷喬烏府榮。人都肅面鐵,笑欲比河清。狐鼠渾藏跡,鷹鹯已掣擎。頌聲今未歇,遺愛在都城。 惡少貪聲色,妖童性倍湛。俠邪清輦轂,歌舞禁恒酣。澆習今方革,威棱夙所諳。謾言狂且輩,盛世可包含。 每遇封章入,嚴裝拜曙衙。皂囊才奏達,丹陛已褒嘉。帝眷誠云渥,前途未可涯。惜哉公輔器,不待筑堤沙。 捷徑群相竟,徐行眾所迂。力陳辭上考,難進見真儒。青瑣頭銜重,黃門職事殊。寸心真感激,誓欲效馳驅③。 京峴停車日,甌閩典試回。脊令真急難,死喪亦堪哀。代奏章初啟,巡城命復來。帝心應嘆悼,三館舊儲材④。 正氣填胸臆,邪辭那得侵。命應關冥漠,權莫予妖淫。厲鬼真無奈,明神亦所欽。余曾為辨惑,是爾一生心⑤。 文章真不朽,尤妙是歌吟。匪特殊今貌,真能抉古心??飶]加縱宕,南詔轉深沉⑥。定把微名掩,披時淚滿襟。 二子瀛州目⑦,雖云不敢辭。輸君饒正眼,愧我是偏師。阿好疑難免,群猜釋有時。千秋如旦暮,毋躁稍需之。 嚴羽詩禪后,余氛苦未殘。力能拔偽幟,盟可主騷壇。既欲肩風雅,何妨瀝腑肝。此情唯我喻,持似外人難⑧。 靖節(jié)閑情賦,真同玉有瑕。唯君鐵石性,從不賦梅花。韓李終無賴,昆奩是小家。填詞雖絕艷,敢復向君夸⑨。 閨闥幽深地,惟君凜旦明。笑嚬俱節(jié)制,禮法及嬪嬰。昭冥修如一,方嚴默有程。欲知君品學,祗此是根莖。 哭君思有作,遲已半年余。閣筆原因病,防悲兼用疏。真同史堆疊,略以次爬梳。素凜欺誣戒,知君應鑒諸⑩。 賤體嬰沉疾,三春轉欲頹。空知扶櫬返,未罄撫棺哀。定把生芻去,還看大鳥來。新詩渾是淚,且為報泉臺。 作者自注:①壬戌、癸亥余客芥舟家。 ②余嘗謂芥舟:“我二人后死者任傳。”芥舟少余十七歲,因戲曰:“然則我傳子耳!”聞芥舟彌留時仍念此不絕口。 ③時京察,芥舟擬第一,力辭而免,即特擢刑垣。 ④戊子典閩試,闈中得疾。撤棘后,行至丹徒,卒于弟濟官署。江撫奏聞之前,有旨令勘宿遷城工。 ⑤芥舟之卒,有神鬼不經之說,余為作辨惑文。 ⑥典江西、云南試,并有游草。 ⑦高陽李去華目余與芥舟為瀛州二子。 ⑧芥舟為余作詩序,攻偽體者甚力。 ⑨余嘗作小詞示芥舟,芥舟輒顰蹙曰:“何必為此?!?/span> ⑩芥舟為人作傳志,從不誣以所無。 乾隆三十三年(1768),戈濤受命擔任戊子科福建正主考,考試中不幸得膈疾,考試結束戈濤因病而返,行至丹徒,卒于弟戈濟官署中,享年52歲。開始,有傳聞說福建貢院內有歷鬼,考試前應該禱告,不然就會有災難,戈濤不信,然禱告的人都幸免,只有戈濤得疾而亡。大家都認為戈濤因執(zhí)拗而殞命。邊連寶作《辨惑論》以辟之。戈濤遺言邊連寶為之作序,后邊連寶作《刑科掌印給事中芥舟戈公傳》、《與戈芥舟書》,1769年,作詩《哭芥舟十七首》。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