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間戈氏尊奉戈春為始遷祖,明正德末或嘉靖初(1521年),始遷祖戈春(字旸泉)自江南蘇州府吳縣來居京師謀生,在京傳至四世,1644年,承印諸兄弟五人遷居河間府獻(xiàn)縣豐爾莊定居,這在歷次續(xù)修的河間府《戈氏族譜》和河間戈氏遺存下來的歷史資料中都有明確記載。河間府《戈氏族譜》1679年由6世戈英手編,1760年由9世戈濤編印成冊,至今歷8次續(xù)修,族譜信息完整,世系脈絡(luò)清晰。 近年來,隨著信息交流的方便快捷,得知常州武進文新堂《洛陽戈氏宗譜》(簡稱南譜)有河間戈氏始遷祖戈春及部分族人的族譜信息。記載武進始祖戈賢麓,其二世戈凝、戈昇俱遷北直隸河間府獻(xiàn)縣,稱三世戈瑀、戈麟為北直隸支系始祖,其后第五世出現(xiàn)了河間戈氏始遷祖戈春名字,與戈九疇、戈九經(jīng)同為四世戈貴之子,并記載了戈春及其后六世族人簡介信息,六世至十一世選擇性地記載了河間戈氏長支戈英、戈懋倫以下取得功名的相關(guān)人員,沒有記錄河間二支到六支其他族人信息。 經(jīng)反復(fù)翻閱河間府戈氏七譜、八譜、九譜譜書和河間戈氏相關(guān)歷史資料,對比《南譜》、《過戈氏族譜》等記載的族譜信息,看出《南譜》記載的信息多處有背常理,懷疑歷史上有人抱譜附會。 河間戈氏出自蘇州吳縣的記載是明確的,河間府《戈氏族譜》正文、歷次序言、戈英父親及五進士部分人的傳記和墓志銘等章節(jié)均反復(fù)提到,記載非常明確,前后一致。河間戈氏歷史上人才輩出,二世戈大本、四世戈元捷均為進士,六世戈英至九世戈濤,又出了遠(yuǎn)近聞名的“一門四代五進士”,期間舉人有25人。最早的族譜正是由6世戈英手編,9世戈濤編印成冊,他們當(dāng)初沒有把戈春的出處寫入族譜,而是決定以始遷祖為斷,自成北譜,肯定是找不到確切依據(jù)。而從《南譜》記錄的河間戈氏人員信息看,基本截止到戈濤子孫輩,即河間戈氏立譜之后,立譜的這幾代人都不清楚出處,自己確成為《南譜》的記錄對象,顯然不對。 在《南譜》中,同為戈賢麓之子,北遷的戈凝、戈昇與留居武進的戈廷璋、戈廷珺名字不相排列,同為戈貴之子,第5世戈九疇、戈九經(jīng)與河間戈氏始遷祖戈春名字不相排列,這不符合多數(shù)家族的胞兄起名慣例?!「昴⒏陼N和戈廷璋、戈廷珺的后人,《南譜》是分開編輯的,截然分成了兩部分內(nèi)容,只是兩部分內(nèi)容的始祖都指向戈賢麓;分開編輯的北遷人員和武進后人沒有一代同輩排字相同,如果這些人有血緣關(guān)系,族譜信息應(yīng)該是融合的,即使后來分開,也應(yīng)該在一定時期有起名輩份的溝通,不會所有輩份沒有相同排字?! 赌献V》在10世以后只記載了河間戈氏長支戈英、戈懋倫支系,二支、四支、五支、六支人員信息沒有記載,河間戈氏的歷史名人主要出在了長支,《南譜》這樣記錄族譜信息顯然是不對的。 從其它歷史信息上看。古譜《過戈氏族譜》在江浙一帶許多戈氏家族都有傳承,《過戈氏族譜》上冊(一世至八十四世)中有記載信息:世棟派七十六世戈鎮(zhèn)統(tǒng)→戈升→戈麟→戈貴→戈九疇、戈九經(jīng);九疇,字惟范,號雨泉,嘉靖甲辰進士,位至嚴(yán)州府知府。這些信息與《南譜》二至五世記錄相同,但向上不是指向武進始祖戈賢麓,向下也沒有提及河間戈氏始遷祖戈春。另外,《南譜》記錄的北直隸相關(guān)信息中,河間戈氏以外的人員,如進士戈九章、戈九疇,欽天監(jiān)監(jiān)正戈近亨等人,在網(wǎng)絡(luò)中零零散散能找出一些史料信息,其籍貫均指向吳縣。這些人與河間戈氏的血緣關(guān)系無從考究,但籍貫出自吳縣是與武進族譜記錄相背離的。 《南譜》記錄河間戈氏的信息是單方面的,因河間府戈氏在族譜信息和歷史資料中有明確記載出自蘇州府吳縣,沒有任何武進相關(guān)記載,僅憑《南譜》單方信息,不足以說明河間府戈氏出自武進。河間戈氏出自吳縣,與江浙一帶的戈氏后人應(yīng)該為同根同源,但沒確切依據(jù)不能確定這種溯源意義上的同譜血緣關(guān)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