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名門
這個世界上有過多少人,估計無法統(tǒng)計,歷史只記住了極少數(shù)名人。小時候的課文里經(jīng)??梢宰x到某某名人從小家庭如何窮困,后來發(fā)現(xiàn)被忽悠了,個別所謂的“寒門”“貧家”只是不大富大貴而已,并非真的窮困到饑寒交迫。被忽悠總是不大爽,本帖打算把名人的家底八卦一下,糾正以前被忽悠的錯誤印象。 隨便翻看名人介紹,發(fā)現(xiàn)不少名人都是整家來的,或同輩兄弟并秀,或數(shù)代祖孫齊名。有句老話“打仗親兄弟,上陣父子兵”,不光在戰(zhàn)場,在政壇官場商海學界也是這樣。名人門第在縱橫兩方面既深且廣,縱向上是君子之澤五世不斬,一個名門常常幾代以上都是名門,華胄遙遙根基深厚。橫向上是名門之間互相聯(lián)姻結(jié)親,幾個名門親上加親合為一家,枝蔓綿延榮枯與共。如此則為官父子兄弟,經(jīng)商翁婿襟舅,名人家族之間就象一張大網(wǎng),互有關(guān)聯(lián),中國命運實際上掌握在這些豪門大族手中。 名人一生經(jīng)歷很多,為人熟知的多是最輝煌的一刻,瑣碎細節(jié)常被忽略。不過名人肯定也有常人的凡俗瑣屑之處,比如他們的出身家世、三親六眷、生老病死,甚至糗事囧事。 正兒八經(jīng)地說歷史人物總要講個什么功過褒貶,這玩一則需要更多的資料佐證,二則高高在上枯燥無味,三則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沒有定論。俺一向眼界狹小見識淺薄,吃不消全方位評價歷史人物,只喜歡找點芝麻綠豆的瑣碎小事,所以本帖八到的歷史人物不說功過褒貶,只說身世親屬、逸事趣聞,保持八卦精神。。。 ----------- 富貴帝王家 鹿鶴曾鳴上苑春,江山有恙百年塵。 玉堂金馬歸何處,卻問烏衣巷口人。 開八,從哪家八起呢,有道是富貴莫如帝王家,最大的名門是皇上家,就從清皇室開始八。 清朝最后一個皇帝叫溥儀,這個“溥”字比較冷僻,這字原來的意思是形容水大的樣子,后來擴展為廣大、普遍的意思,溥儀這個名字的意思就是法度廣大,希望清朝能法令行于天下,威儀加于海內(nèi)。 用冷僻字取名字是他們愛新覺羅家故意的,滿人喜歡學漢人的樣,漢人家族輩分通常在取名時用一個相同的字以示區(qū)分,愛新覺羅氏也學這個。從康熙的下一代開始依次為“胤、弘、永、綿、奕、載、溥、毓、恒、啟”這些輩分,前三個是康熙定的,中三個是乾隆定的,后四個是道光定的。雍正叫胤禛,乾隆叫弘歷,都是按這字輩取名。 不過有些宗室例外,雍正的兄弟們都叫允X,不是胤字輩,嘉慶叫颙琰,道光叫旻寧,不是永字輩、綿字輩。這是因為避諱的原因,皇帝的名字是誰都不能說不能寫的,如果寫文書碰到相同的字要么空出,要么用同音字代替,要么少寫一兩筆,如果不避諱那是大不敬的罪,要砍腦袋。所以胤禛當了皇帝后他的兄弟們名字里的“胤”都要改成發(fā)音差不多的“允”。不過避諱實在是麻煩,特別是常用字,改來改去搞得文義不通,象那個“永”字很常用,老師教寫字有“永字八法”,要是不能寫完整還怎么教。后來就換了個辦法,讓天下那么多人改不如讓皇帝一個人改,把皇帝名字里的常用字改成冷僻字,平時難得用,這樣就清靜了。于是嘉慶的“永琰”改成“颙琰”,道光“綿寧”改成“旻寧”,后來的“溥”“毓”索性直接用冷僻字。以前天下人改,后來皇帝改,再后來徹底沒皇帝、避諱這事,時代在變,人的想法也在變。 扯遠了,接著前面八。溥儀不是前任皇帝光緒的兒子,光緒沒兒子,光緒前任同治也沒兒子。光緒年輕輕死了,大清江山?jīng)]人接管,還好太后老佛爺及早作了安排,把光緒的五弟載灃的兒子溥儀過繼給已故的同治當兒子,然后再繼承光緒的帝位,這手續(xù)夠復雜吧。溥儀當皇帝時才三歲,自然不可能管理國事,由其父載灃監(jiān)國,為攝政王??汕傻氖?,清朝入關(guān)第一代皇帝順治繼位時是個六歲的小屁孩,比三歲的溥儀強不了多少,于是由順治的叔叔多爾袞任攝政王。民間傳說順治的老媽孝莊皇后改嫁多爾袞,順治就成了多爾袞的繼子。到了民國時候,有好事文人拿這個巧合做了副對聯(lián): 攝政王興,攝政王亡,建虜興亡兩攝政 兼祧子成,兼祧子敗,滿清成敗二兼祧 “兼祧”(祧音tāo)是過繼的另一種稱呼,祧是香火傳承的意思,兼祧指兼有兩家香火,血緣上是這家,譜系上是那家。 載灃雖然當了攝政王,卻和那個打下大清江山的攝政王多爾袞大不一樣,載灃不善權(quán)謀,更不知刀兵,他的性格說好聽點叫“恬淡”,說難聽點叫“窩囊”,他就喜歡呆家里看個書寫個字。載灃有副自撰自書的對聯(lián): 有書真富貴 無事小神仙 載灃晚年自號“書癖”。這種性格的人不適合在官場政壇混,更不用說改朝換代的大動蕩時期,所以辛亥革命爆發(fā)后,載灃選擇了和平退位交出政權(quán),倒是省了不少刀兵,故此革命黨對他評價還不錯??瓤?,這不是俺作的褒貶,不算違背八卦精神。。。 載灃之父奕譞(譞音xuān)是道光帝第七個兒子,奕譞的嫡福晉名叫婉貞,福晉是滿人對王妃的叫法,嫡福晉就是王爺?shù)恼?。婉貞是慈禧的妹妹,光緒的生母。載灃不是婉貞所生,是側(cè)福晉生的。 奕譞是慈禧的妹夫,早先關(guān)系很好,咸豐帝曾經(jīng)非常厭惡慈禧,打算殺她。李蓮英把這消息告訴奕譞,奕譞和咸豐在兄弟中關(guān)系最好,他竭力為慈禧說好話,打消了咸豐的殺意,故此慈禧對奕譞特別親厚,后來立奕譞之子載湉為帝,就是光緒帝,是報答早先奕譞的恩情。 但是伴君如伴虎,慈禧這樣的強勢者更加喜怒難測,光緒不能順著慈禧的意向,使得慈禧很不高興,逐漸懷疑是奕譞夫妻在教唆兒子和自己作對,于是下令:沒有圣旨奕譞夫妻不能見光緒,就是說不讓他們父子母子見面。光緒的媽也就是慈禧的妹妹婉貞很傷心,經(jīng)常背地里哭泣,后悔讓兒子當皇帝,不久就去世了。 后來奕譞也得了重病,李鴻章推薦一位良醫(yī)來為他看病,但奕譞拒絕就診,對醫(yī)者說:“請您回去告訴李中堂,我這病不會好了,太后很記掛我,每天有御醫(yī)來診視好幾次,藥方藥材都是皇宮里來的,我自己沒有請醫(yī)生的權(quán)力,這病一天比一天重?!焙苊黠@奕譞是說慈禧故意耽誤奕譞治病,存心拖死他。奕譞還透露一個秘密,慈禧每次來探望奕譞都帶上光緒,但不讓他們父子單獨相處,到晚上一起回宮。光緒見父親病重,回宮就要發(fā)火,仗責太監(jiān)無數(shù),別人以為光緒精神失常,其實是慈禧故意刺激,又讓御醫(yī)給光緒下萎弱藥,為的是讓奕譞絕后。(以上事見民國許指嚴《十葉野聞》和清人《述庵秘錄》) 奕譞性格平和淡泊名利,不喜歡爭權(quán)奪勢,載灃大概是隨老爸的性格。奕譞曾作小曲: 財也大,產(chǎn)也大,后來子孫禍也大,若問此理是若何,子孫錢多膽也大,天樣大事都不怕,不喪身家不肯罷; 財也小,產(chǎn)也小,后來子孫禍也小,若問此理是若何,子孫錢少膽也小,此微產(chǎn)業(yè)知自保,儉使儉用也過了。 慈禧有兩個妹妹三個弟弟,另一個妹妹嫁給道光帝堂弟綿性的次子奕勛。三個弟弟分別叫照祥、桂祥、福祥。桂祥有一女靜芬為光緒帝皇后,溥儀即位后是為隆裕太后。另一女靜榮嫁給宗室鎮(zhèn)國公載澤,載澤由此得勢,借隆裕太后挾制載灃。(見于清末胡思敬筆記《國聞備乘》) 載灃的嫡福晉叫幼蘭,姓瓜爾佳氏,生有溥儀、溥杰二子,可惜溥儀很小就送進宮當皇帝,幼蘭思念兒子心情郁悶,和光緒的媽婉貞一樣很早就去世了。幼蘭的父親是晚清重臣榮祿。 榮祿的爹名叫長壽,很好的名字。長壽有個哥哥叫長瑞,哥倆在征剿太平軍戰(zhàn)爭中陣亡,榮祿以父蔭入仕,但不久遭到肅順打壓。 這個肅順是滿清宗室,他的祖上是努爾哈赤的親兄弟舒爾哈齊,肅順是咸豐帝的“顧命八大臣”之一。肅順雖是滿人,卻親漢惡滿,曾說:“咱們旗人混蛋多,懂得什么,漢人是得罪不得的,他那支筆厲害得很?!保ㄒ娒駠侠簟杜判∈贰罚┟C順提拔過曾國藩、胡林翼、左宗棠、郭嵩燾等名臣,曾向朝廷建議減少旗人的俸祿糧食供給,遭到旗人怨恨。后來肅順在辛酉政變中被處斬,路邊圍觀的人向他扔石塊,拍手稱快。 榮祿在肅順死后重新起用,在辛酉政變中帶兵捉拿肅順的醇親王奕譞很賞識榮祿,兩人從此成為同盟,再后來成為親家。 榮祿很有威信。袁世凱一代梟雄,但唯獨懼怕榮祿。袁世凱在天津練新軍,曾經(jīng)派人到京中打聽榮祿的動靜,如果打聽到榮祿的只言片語,袁世凱就會為榮祿的話高興或擔心上一陣子。當時就有人認為袁世凱手握兵權(quán)要謀反,同時又認為有榮祿鎮(zhèn)著袁世凱就不敢反,就象唐朝李林甫鎮(zhèn)著安祿山一樣。榮祿晚年曾說不能讓袁世凱任職中央,臨終前想對慈禧交代后事,卻沒有說成。(據(jù)清末胡思敬筆記《國聞備乘》)戊戌變法時譚嗣同游說袁世凱,勸袁起兵拿下榮祿,袁世凱在譚面前夸口“如果皇帝在我這邊,誅榮祿如殺一狗”(見于梁啟超《飲冰室文集》),可最終他沒敢對榮祿怎么樣。 不過榮祿也有點背被別人算計的時候,有一次慈禧對榮祿說,軍機大臣個個都想專權(quán)獨斷,怎么收拾他們?榮祿說那好辦,把其中一兩個調(diào)到邊遠地方去作為警告,別的就都聽話了。榮祿和軍機大臣沈桂芬不和,早想整他,這時貴州巡撫空缺,榮祿就讓慈禧把沈桂芬調(diào)貴州去,可沈有一幫漢人同黨,如李鴻藻、翁同龢,他們就跟慈禧拉鋸,慈禧后來對另一個軍機大臣瞿鴻禨說:“李鴻藻堅不承旨,謂本朝從無以軍機大臣、尚書出任巡撫者。沈桂芬在軍機多年,并無壞處”,結(jié)果沈桂芬沒有調(diào)到貴州去,老佛爺?shù)闹家饩谷灰灿胁缓檬沟臅r候。沈桂芬李鴻藻懷疑是榮祿在搗鬼,翁同龢和榮祿有盟兄弟的交情,翁就去試探,假意對沈有意見,榮祿信以為真,隨口吐露了實情。沈桂芬他們就琢磨報復,過了幾天西安將軍一職空缺,李鴻藻就“力?!睒s祿出任,以后翁同龢李鴻藻執(zhí)掌軍機榮祿就沒有升遷,直到恭親王奕訢保薦才東山再起。榮祿亦知是翁同龢出賣了他,后來戊戌變法失敗翁同龢被貶,圣旨中有一句“以為居心險詐者戒”,這是榮祿記著前恨呢。(據(jù)胡思敬《國聞備乘》、吳慶坻《蕉廊脞錄》、羅惇曧《賓退隨筆》) 據(jù)說榮祿很帥,容貌秀美風度優(yōu)雅,康有為的學生羅惇曧記載:“榮祿美風儀,容止秀整,衣裳雜佩皆極精好”,榮帥哥對穿著搭配還很講究,整一時尚潮人。他每年冬天穿的貂皮大褂不帶重復的,一天一換,他的衣服多得需要用數(shù)字編號,按號取衣。(見于羅惇曧《賓退隨筆》)民間傳說榮祿是慈禧的情人,大約是因為榮祿貌美時尚的緣故。 奕譞是道光第七子,人稱七王爺,上面的老六叫奕訢(訢音xīn),人稱六王爺,他的政敵在背后給他取外號“鬼子六”。道光前三個兒子夭折,第四個就是后來的咸豐帝奕詝(詝音zhǔ),第五個過繼出去,奕詝奕訢哥倆是道光最大的兩個兒子。據(jù)說道光曾為立儲的事很費腦筋,這哥倆選哪個好呢。論年紀奕詝為長,性格仁厚恭謹,但奕訢弓馬熟練,精于騎射,遇事果斷,道光也很喜歡。有一年春天道光帶著幾個皇子出去打獵,準備在打獵中看皇子們的表現(xiàn)決定立儲大事。不過上馬射箭的事明顯是奕訢比奕詝強得多,道光以獵場作考場本就是偏心奕訢。奕詝有個老師叫杜受田,給他出主意:到了獵場一槍一箭都不要發(fā),不要捉一只禽獸,包括你的手下,反正你出手打也是白給,撐死也比不過老六。如果皇上問,就說現(xiàn)在正當春天,萬物生長,不忍心殺生害命有違天道,同時也不想和各位弟弟爭強斗勝傷了和氣。奕詝記住老師教的話,到獵場真就一點獵物都不打,而奕訢打的最多。道光果然問奕詝為何不打獵物,奕詝就把杜受田的話背了一遍,道光大為贊賞,覺得這孩子有仁愛之心,定能治理好國家,決定傳位給奕詝。(見于清人李孟符《春冰室野乘》) 關(guān)于咸豐得位還有一個傳說,有一次道光生病,召見奕詝和奕訢問話,兩位皇子就各問自己的老師該怎么應對。奕訢的老師卓秉恬的辦法是“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發(fā)揮奕訢見識果斷的長處。杜受田卻對奕詝說,如果皇上問時政局勢,論見識才智你怎么也比不過你六弟,所以只有一個辦法,不管皇上問什么,你只管磕頭哭泣,表示摯愛父皇。兄弟倆都按老師的教的辦法應對,結(jié)果道光對奕詝的表現(xiàn)特別滿意,稱贊他“仁孝”,于是定儲。(據(jù)《清朝野史大觀》) 不過奕訢雖然沒得到皇位,并沒遭冷落,封為恭親王。清朝宗室爵位從高到低分為王公貝勒等十二檔,親王是最高的王爵,并且恭親王屬于“世襲罔替”,意思是可以無限代不降級世襲,普通世襲是每世襲一代要降一級,襲過幾代以后就降沒了。除了皇帝,差不多就數(shù)世襲罔替的親王最尊貴,并且咸豐和奕訢的關(guān)系也一直不錯。 奕訢在宗室中較為開明,主張學習西方的先進技術(shù)。是洋務(wù)派在皇室中的大后臺,他任軍機大臣期間全力支持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洋務(wù)大臣搞洋務(wù)運動,在當時有“賢王”之稱。但也是因為名聲較好,位高權(quán)重,在東西兩宮太后中他又偏向東宮慈安太后,使得慈禧對他頗為猜忌甚至厭惡。慈禧的寵臣大太監(jiān)安德海逾制出宮,被山東巡撫丁寶楨就地正法,這事讓丁寶楨大大地出了名,其實有慈安太后和恭親王的支持。奕訢又反對慈禧太后建造頤和園,更是捊虎須批逆鱗,深為慈禧所恨。后來清廷和法國開戰(zhàn),在臺灣慘遭大敗,慈禧以此指責奕訢的軍機處指揮失當進退無據(jù),把奕訢的人馬全都撤職,史稱“甲申易樞”。 奕訢的長子叫載澂,從小陪伴同治帝念書。同治的老師是李鴻藻、翁同龢這些名臣,不過雖有名師教導,倆孩子卻只想玩。載澂比較熟悉外面的玩樂去處,帶著同治四處游蕩,酒樓茶肆歌館青樓無所不至。同治初出皇宮不知世情,看中商販賣的東西伸手就拿,不知付錢。別人看他年紀不大氣派不小,不和他計較。后來他看到別人都付錢,就問是怎么回事,別人告訴他買東西都要付錢,沒有白拿的事。同治感到不好意思,對一個經(jīng)常被他白喝涼粉的人說,我白喝你很多涼粉,以前不知道要付錢,我打算把以前欠你的錢都還你,但我現(xiàn)在身上沒帶錢,你借我紙筆我寫個地方你去拿錢好不好。那人說當然好,就借給同治紙筆,同治寫完就走了,那人仔細一看,寫的是內(nèi)務(wù)府廣儲司支銀五百兩,頓時嚇得矬了半截,說啥也不敢去拿銀子,旁人極力慫恿,那人壯著膽子進宮要錢,慈禧知道了,對手下說,皇帝雖然孩子氣胡鬧,但不能對外面百姓失信,銀子照付。(見于民國許指嚴《十葉野聞》) 奕訢知道兒子帶著小皇帝在外面胡來,命令手下把載澂抓來,關(guān)在王府小院里,永遠不許他外出。載澂已在外面染了病,關(guān)了不久就病死了。同治得知此事大怒,把奕訢叫來罵了一頓,罵他太沒父子情義,奕訢苦諫,同治更加惱怒,下旨要殺奕訢,不過皇帝是小孩子,圣旨只當胡鬧,慈禧教訓了幾句也就沒事了。(同上) 同治冶游成性,只喜歡和太監(jiān)優(yōu)伶妓女等人廝混。有一個同治寵愛的伶人,生于二月初死于三月中,同治為其寫了一副挽聯(lián): 生在百花先,萬紫千紅齊俯首; 春歸三月暮,人間天上總消魂。 皇帝還是有點情義的。后來同治也染病而死,官方說是天花,但民間認定是梅毒。有好事者寫了副對聯(lián): 弘德殿、廣德樓,德行何居?慣唱曲兒鈔曲本; 獻春方、進春冊,春光能幾?可憐天子出天花。 弘德殿是乾清宮的偏殿,同治有個陪讀叫王慶祺,曾在弘德殿受封官職,常和同治到廣德樓喝酒唱曲。同治和王慶祺還是同性戀,春方春冊云云都是傳說王慶祺教唆同治各種淫樂法子,不過這些都查不到實據(jù)。(見于四川總督劉秉璋三子劉聲木的筆記《異辭錄》) 奕訢的老丈人叫桂良,做過直隸總督、兵部、吏部尚書,授文華殿大學士、軍機大臣,也是位極人臣。桂良之父名叫玉德,曾任山東巡撫、浙江巡撫、閩浙總督,是封疆大吏的級別。 晚清有三個世襲罔替鐵帽子親王:醇親王奕譞、恭親王奕訢、慶親王奕劻?;始乙?guī)矩多,同輩取名第一字要相同,第二字要用不同偏旁區(qū)別哪一支,奕譞奕訢是道光的兒子,用言字旁,奕劻是道光堂兄弟綿性的兒子,用力字旁,其它還有絞絲旁豎心旁的。 道光帝原名綿寧,是嘉慶帝永琰之子,永琰有個兄弟叫永璘,受封為慶親王,但這個爵位不是世襲罔替,就是說傳給下一代時要降一級,永璘的三子綿愍世襲時降級為郡王,永璘的六子綿性襲爵時降為輔國公,奕劻世襲時降為輔國將軍。慈禧六十大壽時,恢復奕劻的爵位為慶親王,四年后又升級為世襲罔替慶親王,就是說以后世襲不用降級了。 溥儀很厭惡奕劻,原因是奕劻站在袁世凱一邊,力勸隆裕太后在清帝退位詔書上簽字,溥儀認為奕劻和袁世凱一樣是清廷的罪人,而且奕劻為人貪鄙,銀子大把地撈。三個世襲罔替的親王,恭親王奕訢謚號為“忠”,醇親王奕譞謚號為“賢”,忠和賢不用說都是好詞。慶親王奕劻謚號是溥儀欽定為“密”,“密”在謚法中雖然也是上謚,但對“密”的解釋有一條“追補前過曰密”,溥儀認為奕劻是有過之人,據(jù)說溥儀原來打算給奕劻謚“繆”,在謚法中是下謚惡謚,在旁人再三勸說下,為了顧及皇家體面,因為另兩個親王都是上謚美謚,溥儀才勉強改為“密”。 奕劻的老丈人叫裕謙,就是那個在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鎮(zhèn)海戰(zhàn)役中殉國的兩江總督裕謙。裕謙是蒙古族,博爾濟吉特氏,據(jù)說是成吉思汗的孛兒只斤氏后裔。裕謙祖上三代都是武官,曾祖班第官至兵部尚書、兩廣總督,在征準噶爾部時殉國。 奕劻有一個孫女嫁給慈禧的弟弟桂祥的一個孫子,皇族內(nèi)部結(jié)親結(jié)得很熱乎。 奕訢長子載澂早逝無子,把次子載瀅的長子溥偉過繼給載澂作為長孫,世襲恭親王爵位。溥偉熱衷政局,一度成為光緒后人的熱門人選,后來日本人扶持偽滿洲國皇帝,溥偉打算和溥儀奪位,后來溥儀上位,對溥偉總是懷著戒心。 溥偉的二弟叫溥儒,又叫溥心畬。溥儒這名字似乎知名度不高,張大千、吳湖帆就名氣大多了,可在當時,溥儒的名氣和畫藝并不比后兩人低。在20年代北京有個研究中國畫的組織“湖社”,因為當時的大總統(tǒng)徐世昌是文人出身,喜歡寫寫畫畫,于是由大總統(tǒng)支持、議員兼畫家金城創(chuàng)辦了湖社,聚集了一幫畫家,專門研究中國畫。湖社成員中不少后來成為大畫家,如詩書畫印四絕的齊白石、陳半丁,詩書畫俱佳做過交通總長的葉恭綽、擅長山水并擔任啟功美術(shù)老師的吳鏡汀,擅長工筆花鳥的于非闇,擅長小寫意花鳥的王雪濤等等。溥儒也是其中之一,他擅長山水,畫風清逸寧靜,透著別人裝不出仿不來的一股子貴族氣。溥儒雖然一輩子以詩書畫為業(yè),但他曾在德國柏林大學留學八年,學的是生物和天文專業(yè),和詩書畫八桿子打不著,專業(yè)跨度夠大的。 滿清的先人靠馬背上起家得的天下,喜歡的是殺戮掠奪、財富美色,可是時移運去,到清末時皇族們在軍政經(jīng)濟上沒有多大作為,大多寄情于筆硯丹青、粉墨絲竹,這在視弓馬刀兵為立身之本的八旗先人看來不止是雕蟲小技,還是玩物喪志。 晚清皇族大多擅長詩書畫,溥儀的字就很不錯,繼子毓巖也是書法家。其中成就最高的是啟功,這名字大概已經(jīng)無人不知。咱不說啟功的學術(shù)成就,不符合八卦精神,俺也不懂。啟功祖上世襲和親王,第一代是雍正第五子、乾隆異母弟弘晝,可謂是豪門華胄富貴滿堂。不過到他曾祖父溥良的時候,日子已經(jīng)不大好過了,前面說過,清朝的爵位制度規(guī)定,除了世襲罔替,別的爵位每世襲一代就要降一級,親王降為郡王,郡王降為國公,皇帝家里也怕白吃飯的人太多養(yǎng)不起。 從弘晝到溥良過了六代,傳到溥良的父親載崇已降為輔國將軍,溥良世襲再降為奉國將軍,俸祿所剩無幾,不夠一大家子人開銷。溥良就琢磨謀個一官半職改善生活,但清朝規(guī)定有爵位的宗室者不許考科舉,沒科舉功名又不許做官,所以溥良想做官的話就不能享受爵祿。還別說清朝規(guī)矩還很嚴,不能讓一個人占多個好處,皇親國戚未必就大富大貴。溥良向朝廷請求革去奉國將軍的爵位,反正這爵位沒多大花頭,已成雞肋。然后去考科舉謀官職,還真一考就中,后來溥良的兒子毓隆也考中進士,不過做了官并沒發(fā)多少財,啟功小時候家里還是窮。 啟功的婚姻是典型的父母之命,夫人名叫章寶琛,年紀比他大兩歲,文化比他低很多,啟功的家事,操持家務(wù)、照顧老人等都是章寶琛一人打理的,因此啟功對老伴既感激又欠疚,據(jù)說曾向老伴磕頭以謝。老兩口沒子女。不過啟功很專一,章寶琛1975年逝世,啟功2005年逝世,30年間沒有續(xù)弦,啟功一度成為深情專一好男人的典型。 除了詩書畫,滿清皇族另一大愛好是京劇,我們說“看戲”,北京人得叫“聽戲”,說“看戲”的是外行,內(nèi)行的不說“看”只說“聽”,俺也不知道這看和聽有神馬講究?;视H國戚們光聽還不過癮,還要自己粉墨冠冕全身披掛上臺唱幾出才算真戲迷。當然大多數(shù)皇族都屬于業(yè)余水平,玩票,不過有一人卻玩票玩到足夠?qū)I(yè)水平,這人叫溥侗。 溥侗的爺爺?shù)臓敔斒乔〉谑蛔佑垃w,書法造詣很高,一手歐體楷書直追唐人。溥侗的父親載治也擅長書畫。溥侗對音律有特別的天賦和興趣,笙簫管笛二胡琵琶瑤琴古箏這些樂器他幾乎樣樣都拿上手就能演奏,他上臺唱戲生旦凈末丑文戲武戲唱念做打樣樣精通。因為出身皇室的原因,能結(jié)交很多名角,得到手把手地教戲,溥侗向同光十三絕之一的小生名家徐小香學群英會的周瑜,向京劇泰斗譚鑫培學老生,所以學各家各派學誰象誰,會的戲又精又多,據(jù)說他唱戲有個自定的規(guī)矩,一年不唱重復的。溥侗的四哥溥倫也愛唱戲,哥倆上臺合唱過《群英會》,一時傾倒北京戲迷。溥侗和袁克文、張伯駒、張學良并稱民國四公子,后面三個慢慢再說。 愛新覺羅氏做了近三百年的漢人皇帝,各種規(guī)矩變了不少,但有一個不成文的祖宗規(guī)矩或者叫風俗,他們一直遵守:滿漢不通婚,據(jù)說這樣可以使血統(tǒng)純正,保持騎射剽悍、能征善戰(zhàn)的特點。 到了20世紀,時代大大地變了,滿漢不通婚的規(guī)矩也變了。庚子劇變后,清廷開始實行變法,史稱清末新政。新政內(nèi)容主要在政治經(jīng)濟軍事法律教育方面,奕劻是清末新政廢除軍機處改設(shè)內(nèi)閣總理后第一任內(nèi)閣總理大臣。新政在風俗生活上也有革新,1902年1月31日,慈禧太后發(fā)下懿旨,廢除遵守了二百多年的滿漢不通婚的禁令。慈禧太后在這道旨意中還廢除了漢族女人纏足(滿族沒有纏足這回事)的習俗,老佛爺這事可做得太對了。 通婚懿旨下達以后,高層表示垂范,滿族皇室和漢族大臣帶頭通婚。奕劻第五個兒子叫載掄,正室夫人是漢人山東巡撫孫寶琦的女兒。當初奕劻向?qū)O寶琦提親的時候?qū)O寶琦一時不敢答應,奕劻問他為什么應不下來,我皇家公子還配不上你的千金?孫寶琦連忙解釋說是怕高攀不上,出不起那嫁妝。奕劻樂了,說嫁妝不用擔心,我給你備好,先送到你家,等過門那天再嫁過來。 奕劻為什么和孫寶琦結(jié)親家,大概奕劻看到清廷已經(jīng)不行了,江山早晚是別人的,在國事上他力主清帝退位,在家事上他琢磨給子孫后代留條出路,什么出路呢?找個在改朝換代后仍然混得開的,于是奕劻看中了孫寶琦,事實證明,奕劻沒看錯人。 孫寶琦有什么八卦呢,下回八。(待續(xù))
官方微信:shu2016816 蕭山網(wǎng)絡(luò)文學第一平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