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人最為重視血緣親情和家庭關系,哪怕是在親緣出現(xiàn)了扭曲的今天,我們都不會放棄這血濃于水的親情。 可是,雖然人不放棄,但他們也不會過分重視這所謂的家族親情。 為何會出現(xiàn)這樣的矛盾呢?就是因為大多人的重心已然發(fā)生了改變,關注點都轉移到了自己的身上。如此,親人與親人之間就少了真感情,而多了嫌棄和厭惡。 就拿親兄弟姐妹來說,原本這些人都是同父同母的,可他們卻在父母去世后便很少往來,成為了名副其實的陌生人。 其實,這就是如今血緣關系的現(xiàn)實。許多人也有所體會,有些時候自己的某些兄弟姐妹還不如外人管用。 這并非說外人比兄弟姐妹要好,而是說越是親兄弟姐妹,就越容易產(chǎn)生不必要的矛盾和爭執(zhí),從而讓感情迅速降至冰點。 而我們跟外人的感情呢?是利益便是利益,是人情就是人情,很少說把這兩者都混為一談的。 況且,兄弟姐妹們之所以在父母在世的時候特別團結,特別有感情,就是因為父母對于家族和血緣親情的影響,那是巨大的。 可為何在父母去世后,兄弟姐妹便不再往來了呢?這三個真相,很現(xiàn)實。 ![]() 父母去世后,兄弟姐妹之間就缺少了溝通的橋梁 有一位社會學家說過,每一代的父母都是他們家庭的支柱。一旦這一根支柱不見了,那么這個家哪管再堅固也都會化為散沙。 有父母在的家庭,那才是較為團結和諧的幸福之家。而當父母離開之后,這個家就會迅速成為沒有核心的空虛之家。 曾見過這么一個事例。 村里面的陳父陳母去世之后,他們那三個兒女平分了家產(chǎn),然后各走各路,很少再有往來了。 父母剛去世的那幾年,其實這三兄弟姐妹還是保持著一定的聯(lián)系的。雖然次數(shù)不多,但過年的時候還是會相互往來的。 可是,在這幾年過去之后,這三兄弟姐妹便真正地成為了陌生人。他們的孩子那一代人,相互之間基本都不認識了,連一點家族的血緣意識都沒有。 而造成這種情況的真正原因,還是整個家族缺少了一塊“基石”。 就像你為人父母,然后將一眾兒女養(yǎng)大,那么你就是兒女之間的橋梁和基石。只要你還在世,那么這個家就不會成為散沙。 可是,當你走了之后,一切都只會淪為“墻倒眾人推,樹倒猢猻散”的樣子。 ![]() 相互攀比的心態(tài)讓血緣親情扭曲 在生活中,我們經(jīng)常能夠聽到這么一句話,那就是“恨人有,笑人無?!?/p> 你有錢有勢了,別人不會說為你感覺到高興。哪怕是他們在表面上奉承你,背地里也想你快些倒霉。 而一旦你落寞之后,你會發(fā)現(xiàn)自家的兄弟姐妹都不見了身影。更有一些人,他們還會來到你身邊奚落你,對你落井下石。 曾有這么一對兄弟,在他們的父母去世之后,這對兄弟便各自在外買了房子,平時也很少有往來。 但是,他們卻一直“關心”著對方是否過得好。這里的“關心”,并非是敞開心扉,真情實意的關心,而是希望對方過得不好的信息關注。 有一年,大哥知道二弟過得很好之后,他連過年的家族團年飯都取消了。二弟也很疑惑,怎么大哥要這么做呢? 令二弟沒有想到的是,這位在父母在世時對他很好的大哥,如今卻成為了見不得他過得好的第一個人。 兄弟姐妹之間,因為他們的關系過分親近了,而且距離也靠得很近。所以,這些人相互之間出現(xiàn)不可調(diào)和的矛盾,那也是很正常的一件事兒。 而物質化社會的到來,也告訴我們一個道理,那就是你所認為的兄弟姐妹,也許是最不想你過得幸福的那個人。 ![]() 父母去世后,現(xiàn)實的血脈親情也就斷了 從社會的整體來分析,其實我們中國人的人際關系網(wǎng),那是呈現(xiàn)出樹狀的結構的,有核心,有主干,也有旁枝末節(jié)。 而這些樹狀關系的各個核心,往往就是各方面,以及各個領域的領頭羊。 就像人加入了一個圈子之后,要是這個圈的圈主不存在了,那么這圈子也就散了。 同樣的道理,當父母離開之后,父母以往所創(chuàng)建的那個家庭,就已然不存在了,而是被兒女們的小家所取代。 當這些兒女們成長為父母之后,他們所創(chuàng)建的小家就會成為大的家庭。 因此,中國社會的家族血緣關系就是從這樣的關系轉變中得以延續(xù)下來。 可很多人都會疑惑,那些和我們有一定關系,甚至說特別親近的兄弟姐妹,他們怎么會六親不認,離我們而去呢? 因為他們有了自己的新家庭,而且如今的社會壓力也很大,那又有誰有那么多的精力去跟別人往來呢? 人們寧愿自己在家對著伴侶和孩子,也不愿意到兄弟姐妹家去煩擾別人,落得被人嫌棄的下場。 于是乎,兄弟姐妹之間成為陌生人,這便是一種無法改變的現(xiàn)實。 文/舒山有鹿 |
|
來自: 舒山有鹿 > 《百態(tài)/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