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俞思義 古人都允許用鄰韻,毛主席等革命前輩,也一直用鄰韻,《詩韻新編》正是根據(jù)現(xiàn)代語音變化及前人使用鄰韻的情況,將一些鄰韻適當合并匯編的韻書,值得推薦?,F(xiàn)在仍然抱著 “平水韻“不放,實在是泥古守舊的做法,應該解放思想予以革除。 鄰韻是中國古代詩詞的一個術語。著名學者王力認為:所謂鄰韻,即指韻音相近者。有人理解,在韻書排列上相鄰,故名為"鄰韻"。這不完全正確。很多鄰韻的確排列相鄰,但是鄰韻主要是因為韻音相近而為鄰韻,并非是排列相鄰而為鄰韻。例如"江"與"陽"互為鄰韻,而在平水韻中,一個是上平三部,一個是下平七部,位置排列上卻相差甚遠。"佳"與"麻"互為鄰韻也是如此。 平水韻上平十三元的情況比較復雜,這是由于平水韻對韻部歸并不合理造成的。例如“元、原”等字的讀音是yuan,韻尾是an,“盆門”等字讀音為pen\men,其韻尾是en。于是“元原言”等字與“寒”為鄰韻,而“盆門”等字卻與“真”為鄰韻。戈載先生在編寫《詞林正韻》,就沒有以此為準,而以《集韻》韻目為本。 平水韻是宋末劉淵依據(jù)唐人用韻情況,編撰而成,因他是平水人故稱平水韻。其實唐宋詩人并未嚴格按平水韻要求,一韻到底。他們寫詩運用鄰韻的情況,比比皆是。,于是一些要求必須嚴格遵循平水韻的的人,對唐宋詩作用鄰韻(亦稱借韻)的情況衍生出一些說法。什么“孤雁出群、孤雁入群”什么“進退韻、轆轤韻、葫蘆韻” 等。 【孤雁出群格】(首韻不合正格) 張皓先生在其主編的《古典詩詞通論》中說:“唐宋人常不拘首句韻腳之規(guī),而借用鄰韻,后世稱為孤雁出群格?!?/span> 例如:李白《訪戴天道士不遇》: 犬吠水聲中(東韻),桃花帶露濃(冬韻)。樹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鐘(冬韻)。野竹分青靄,飛泉掛碧峰(冬韻)。無人知所去,愁倚兩三松(冬韻)。 曾幾《雪作》:臥聞微霰卻無聲(庚韻),起看階前又不能(蒸韻)。一夜紙窗明似月,多年布被冷于冰(蒸韻)。履穿過我柴門客,笠重歸來竹院僧(蒸韻)。三白自佳晴也好,諸山粉黛見層層(蒸韻)。 【孤雁入群格】(尾韻不合正格)格律詩的最后一句借用鄰近韻部的字作為韻腳的,稱為“孤雁入群格”。例: 元稹《行宮》:寥落古行宮(一東),宮花寂寞紅(一東)。白頭宮女在,閑坐說玄宗(二冬)。 李商隱《楚宮》:湘波如淚色漻漻[蕭韻],楚厲離魂逐恨遙[蕭韻]。楓樹夜猿愁自斷,女蘿山鬼語相邀[蕭韻]??諝w腐敗猶難復,更困腥臊豈易招[蕭韻]?但使故鄉(xiāng)三戶在,彩絲誰惜懼長蛟[肴韻]。 有人規(guī)定出群和入群不能同時運用,可是唐 徐夤《貢馀秘色茶盞》捩碧融青瑞色新[真韻],陶成先得貢吾君[文韻]。巧剜明月染春水,輕施薄冰盛綠云[文韻]。古鏡破苔當席上,嫩荷涵露別江濱[文韻]。中山竹葉香初發(fā),多病那堪中十分[真韻]。首尾兩韻通押。 除此還有: 【進退韻】(兩韻間押) 進退韻見南宋魏慶之著《詩人玉屑》詩話集。進退韻是兩韻間押,即第二、第六句用甲韻,第四、第八句則用與甲韻相通的乙韻。如“寒”、“刪”二韻,或“虞”、“魚”二韻,一進一退,相同押韻,故名。 例:李賀《竹》入水文光動,抽空綠影春[真韻]。露華生筍徑,苔色拂霜根[元韻]。織可承香汗,裁堪釣錦鱗[真韻]。三梁曾入用,一節(jié)奉王孫[元韻]。 楊萬里 《午憩馬家店》兩日田間路,泥深惱殺儂[冬韻]。卻從平地上,再入亂山中[東韻]。水送隨行日,窗留退后峰[冬韻]。生衣兼草靸,年例試春風[東韻]。 【轆轤韻】(雙入雙出) 也見于見《詩人玉屑》。轆轤韻亦稱轆轤格。轆轤韻是雙入雙出,即律詩第二,第四句用甲韻,第六、第八句用與甲韻相通的乙韻,如先用“七虞”,后用“六魚”,雙出雙入,有如轆轤,故名。 例:李商隱《龍丘途中》漢苑殘花別,吳江盛夏來[灰韻]。惟看萬樹谷,不見一枝開[灰韻]。水色饒湘浦,灘聲怯建溪[齊韻]。淚流回月上,可得更猿啼[齊韻]。 邵雍《插花吟》 頭上花枝照酒卮,酒卮中有好花枝[支韻]。身經(jīng)兩世太平日,眼見四朝全盛時[支韻]。況復筋骸粗康健,那堪時節(jié)正芳菲[微韻]。酒涵花影紅光溜,爭忍花前不醉歸[微韻]。 黃庭堅《謝送宣城筆》宣城變樣蹲雞距,諸葛名家捋鼠須[虞韻]。一束喜從公處得,千金求買市中無[虞韻]。漫投墨客摹科斗,勝與朱門飽蠹魚[魚韻]。愧我初非草玄手,不將閑寫吏文書[魚韻]。 【葫蘆韻】(先二后四) 亦稱葫蘆格。葫蘆韻是先二后四,如“東”“冬”通押,先二韻“東”,后四韻“冬”,先小后大或先少后多,有如葫蘆,故名。 例:李商隱《無題二首》鳳尾香羅薄幾重[冬韻],碧文圓頂夜深縫[冬韻]。扇裁月魄羞難掩,車走雷聲語未通[東韻]。曾是寂寥金燼暗,斷無消息石榴紅[東韻]。斑騅只系垂楊岸,何處西南任好風[東韻]。 李商隱《茂陵》漢家天馬出蒲梢[肴韻],苜蓿榴花遍近郊[肴韻]。內苑只知含鳳觜, 屬車無復插雞翹[蕭韻]。玉桃偷得憐方朔,金屋修成貯阿嬌[蕭韻]。誰料蘇卿老歸國,茂陵松柏雨蕭蕭[蕭韻]。 歐陽修《懷嵩樓新開南軒與郡僚小飲 》繞郭云煙匝幾重[東韻],昔人曾此感懷嵩[東韻]。霜林落后山爭出,野菊開時酒正濃[冬韻]。解帶西風飄畫角,倚欄斜日照青松[冬韻]。會須乖醉攜嘉客,踏雪來看群玉峰[冬韻]。 【葫蘆韻】的通韻還不限于一二兩韻,有的還在頷聯(lián)或頸聯(lián)。如: 蘇軾《泊南井口期任遵圣長官到晚不及見復來》 江上有微徑,深榛煙雨埋[佳韻]。崎嶇欲取別,不見又重來[灰韻]。下馬未及語,固已慰長懷[佳韻]。江湖涉浩渺,安得與之偕[佳韻]。 杜甫《客舊館》陳跡隨人事,初秋別此亭[青韻]。重來梨葉赤,依舊竹林青[青韻]。風幔何時卷,寒砧昨夜聲[庚韻]。無由出江漢,愁緒月冥冥[青韻]。 更有甚者,有人借用鄰韻沒有什么規(guī)律。如 李商隱《飲席代官妓贈兩從事》 新人橋上著春衫[咸韻],舊主江邊側帽檐[鹽韻]。愿得化為紅綬帶,許教雙鳳一時銜[咸韻]。 蘇軾《次韻答寶覺》芒鞋竹杖布行纏[先韻],遮莫千山又萬山[刪韻]。從來無腳不解滑,誰信石頭行路難[寒韻]。 楊萬里《聞鶯》曉寒顧影惜金衣[微韻],著意聽時不肯啼[齊韻]。飛入柳陰深處去,數(shù)聲只有落花知[支韻]。 有些詩人不僅鄰韻通押,連不是鄰韻的相近的韻部也通用起來。如,宋·張栻《和擇之賦泉聲》試問今宵澗底聲[庚韻],何如三嘆有馀音[侵韻]。堂中衲子還知否,月白風清底處尋[侵韻]。竟然庚、侵通押。 到了近代,魯迅、毛澤東、董必武、陳毅、郭沫若等前輩將鄰韻的使用進一步擴大到全詩各句,也就是說鄰韻不再限于上述各種“格”了。 例如,毛主席《長征》:紅軍不怕遠征難(寒韻),萬水千山只等閑(刪韻)。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寒韻)。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寒韻)。更喜眠山千里雪,三軍過后因開顏(刪韻)。 朱德《太行春感》:遠望春光鎮(zhèn)日陰,太行高聳氣森森。忠肝不灑中原淚,壯志堅持北伐心。百戰(zhàn)新師驚賊膽,三年苦斗獻吾身。從來燕趙多豪杰,驅逐倭兒共一樽?!瓣帯⑸?、心”在平水韻下平十二侵部,“身”在上平十一真部,“樽”在上平十三元部。 葉劍英《重游延安》三首之一:一別延安十二年,延安已改舊時顏。王家坪上楊家?guī)X,紅爪從頭細細看?!澳辍痹谄剿嵪缕揭幌炔浚邦仭痹谏掀绞鍎h部,“看”讀平聲在上平十四寒部。 王力教授在1977年出版的《詩詞格律》中,則說:"今天我們如果也寫律詩,就不必拘泥于古人的詩韻。不但首句用鄰韻,就是其他的韻腳用鄰韻,只要朗誦起來諧和,都是可以的。" 可見這位研究詩詞曲格律的著名專家,也是贊成合理解放詩韻的。而《詩韻新編》完全適應了這種情況。今天仍然抱著平水韻不放,不僅違背了近代革命先輩對用韻的革新,而且也不符合唐宋詩人用韻的實際。希望大家能真正解放思想,不要再泥古(其實只是宋以后的古)守舊。 俞思義,1933年生,在中學教學語文21年,在高等院校教學普通邏輯等21年。從南京曉莊學院退休。 我的昵稱是集義所生。六歲時讀私塾,先生為我起了“集生”為“字”。這個“字”源于《公孫丑章句上》,公孫丑問孟子何謂浩然之氣時,孟子所說的一段話。其中有一句是(浩然之氣)“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意思是,浩然之氣必須積善,做任何事都要合乎義才能生成,而不只是行一事偶合于義,便可取得的。我用“集義所生”作為昵稱,也是一種紀念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