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芹曾在《紅樓夢》里寫道: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
為人處世是一門學問,也是一門藝術,它看似簡單,實際上卻博大精深——每個人的每一天,都在做人做事,但真正成功的人卻少之又少。
究其原因,很多人總覺得為人處世的作用對象是他人,所以這些人在生活不順的時候總會抱怨:自己之所以掙不到錢,不過是因為人脈不夠、資源不好。其實,并非如此。
在說明這個道理之前,先來看一個有趣的案例。
萬通集團董事長馮侖講過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年秋天,馮侖和馬云、牛根生等將近20人,一起去拜會李嘉誠。馮侖說:
“我們對做小人物都很有經驗——見大人物,要提前到場;合影時要把中心位置留給大人物;向大人物遞名片時,要用雙手;吃飯的時候,大人物要坐主桌的主位,自己要坐邊上;吃完飯后,甚至還沒吃完,大人物就會說有事要忙而先行離開?!?/span>
但馮侖等人見到李嘉誠的時候,這些程序都沒有發(fā)生。
電梯門一開,就看見李嘉誠已經在門口等候了,并且給每個人分發(fā)了名片;同時,一個服務生端著一盤號碼牌,抽到幾號就坐幾號桌。
而且,李嘉誠在每一張桌子上都預留了一副碗筷,李嘉誠平均會在每張桌子上坐15分鐘,每個人跟他接觸、溝通的概率都是一樣的;
宴會結束后,李嘉誠跟每一個人握手,并且親自把所有人送上電梯,自己最后才離開。
眾所周知,李嘉誠名揚四海,很多普通人眼里的大人物,見到李嘉誠都要尊敬三分。
從馮侖講述的這個故事就能看出,李嘉誠的成功并不是偶然得來的。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在為人處世方面不斷地完善自己,因此才得到了很多發(fā)展的機會。
很多人在為人處世的時候目的性太強,要么是為了拓展自己的人脈,要么就是直奔利益而去。但其實,為人處世的第一目的,應該做好自己。
《易經》有云: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把《易經》中的這句話放在為人處世上,就是說:只有先把自己做好了,才能遇到更好、更強的人,才能有足夠的資格享受最好的資源。
生活中有些人在掙不到錢、得不到升職的時候,總會抱怨自己沒有貴人相助、沒有好的跳板和機會。但真正的聰明人,在抱怨的同時也會反思:是不是自己做得不夠好?
古人說: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
當你沒有人脈的時候,就先去完善自己做人做事的細節(jié),自然會收獲更多的朋友與你同行;當你沒有機會的時候,就先去提升自己的能力,能力夠了,自然會有伯樂發(fā)現(xiàn)你這匹千里馬。
《易經》中講:“方以類聚,物以群分?!边@句話延伸出了“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的說法。
生活中的很多普通人,之所以發(fā)不了財,就是因為上班的時候渾水摸魚,下班以后就約著一些朋友唱歌、喝酒;
而真正想掙錢的聰明人,即使是一時暫居人下,也會尋求不同的圈子、結交共謀發(fā)展的朋友。
正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與厚道的人在一起,做人就不會刻??;與大方的人在一起,做事就不會小氣;與想賺錢的人在一起,就不會只顧玩樂。
自身的能力弱、機會少都沒關系,就怕自己明明已經跌入低谷了,還順勢躺了下來。
表面上看,為人處世十分簡單,無非就是與人交往、溝通,處理各種大小事情,但其實,為人處世并不容易。
畢竟,人總是善于看到外物的不足,而難以看到和修正自己的缺點。
正因如此,越是沒錢、不順的時候,越要從自身出發(fā),完善自己做人做事的細節(jié),然后借用外部環(huán)境和圈子的力量提升自己的實力,才會越混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