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黑丝制服一区视频播放|日韩欧美人妻丝袜视频在线观看|九九影院一级蜜桃|亚洲中文在线导航|青草草视频在线观看|婷婷五月色伊人网站|日本一区二区在线|国产AV一二三四区毛片|正在播放久草视频|亚洲色图精品一区

分享

70|如何用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在線收聽

 樂道子真 2021-04-21

喜馬拉雅的朋友,你好!我是傅佩榮。

這一集的主題是:如何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聽到出世入世,好像很嚴肅。事實上不然,我們要介紹的只是莊子特別強調(diào)的如何跟別人相處,要做到外化而內(nèi)不化,外化就是外表與別人同化,內(nèi)不化,內(nèi)心完全沒有任何變化,你要外化跟別人都一樣,那不是要做入世的事情嘛。你內(nèi)心完全沒有任何變化,那不是一種出世之心嘛。我們再進一步來加以說明。

外化是指外在的生活習慣,言談舉止都跟別人一樣,也就是要入境問俗,入鄉(xiāng)隨俗,尊重別人的生活方式,避免引起別人的側目。在這一方面,道家可以涵括儒家的優(yōu)點,儒家強調(diào)的是要做到善,“而善是我與別人之間適當關系的實現(xiàn)”,因此跟別人相處,按照儒家來說,你要謹守規(guī)矩,以禮相待。道家對于這一點并不排斥,而你進一步學會道家思想之后,如果你行為舉止變得稀奇古怪,跟社會格格不入,反而是學錯了道家。相反的在任何地方不會被人認出你是道家,那才算掌握了道家的特色。

在《莊子·天運篇》里面有一段談到孝順,比儒家說的更為完整更為深刻,我們在這里并不是要比較高下。

儒家談孝順,特別強調(diào)兩點,第一要尊敬父母;第二要愛護父母。其他的都是環(huán)繞這兩點的具體表現(xiàn)。莊子是以此為基礎,把孝順進一步分為六種境界,第一種是尊敬父母;第二種是愛護父母。這兩點跟儒家沒有什么差別。

還有第三點,子女孝順父母的時候,忘記父母是父母,也就是把父母當成了好朋友。我們做父母的都知道,子女進入中學之后,就變得比較難以溝通了。從前子女對父母無話不談,現(xiàn)在變成只向朋友、同學去傾訴他的想法。這時候如果子女孝順父母,能夠敞開心扉,把父母當成朋友,那父母一定特別開心,會認為他特別孝順。

到了第四層,子女孝順父母的時候,能夠孝順到讓父母忘記子女是子女,也就是讓父母把子女當成好朋友。你想想看,如果子女通過孝順父母,讓父母把子女當成朋友,當然是更為難得了。比如我們小時候回家的時候,通常父母正在聊天,我們一回來他們就不說話了,還會提醒我們大人的事小孩別管,讓我們不要瞎打聽。所以你可以看到,能夠做到剛說的第三步,第四步的孝順,已經(jīng)是可以算是外化的極致了。但莊子還有另外兩步。

第五種孝順是孝順父母的時候,忘記了天下人。我們都很熟悉一個父子騎驢的寓言故事。話說爸爸和兒子牽著一頭驢進城趕集。半路上有人看到就是說了:“有驢不騎,不是浪費嗎?”爸爸覺得言之有理,他疼愛兒子,就讓兒子騎到馬背上了。走了一段路又聽到有人說:“兒子騎驢,爸爸走路,這樣太不孝順了”。爸爸就讓兒子下來,他自己騎上去了,又過了一會兒,又有人說了:“爸爸騎驢讓兒子走路,太不慈愛了”。于是父子二人一起騎在驢背上走了一段路,又有人說:“父子兩個人都騎在驢背上,這不是虐待動物嗎?”最后父子二人干脆抬著驢進城了。這個寓言故事說明什么?說明太在意別人的看法,自己反倒會缺乏主見。

真正的孝順是什么?是要忘記天下人,因為那是真誠之心的自然流露。你只要盡其在我,不用在意別人怎么說。

在二十四孝的故事里面,有一段提到老萊子戲彩娛親的故事,由正面也反映了同樣的道理。老萊子七十歲的時候,奉養(yǎng)九十多歲的父母。他回家之后換上五彩的衣服,揮舞彩帶,像幼兒園小朋友一樣唱歌跳舞,給父母欣賞。有一次他給父母送水,又假裝摔倒在地,裝出嬰兒的哭聲,讓父母笑得前仰后合,樂不可支。別人可能會覺得老萊子腦袋子有些問題,這么大歲數(shù)了還在假裝小孩,當他喜歡這樣做,而父母喜歡看,那就不必在意天下人怎么去看,這才是孝順。

另外到了最高的境界第六種,孝順的最高境界是讓天下人都忘了我在孝順。這種境界讓人難以想象。借莊子的話來說叫做“相忘于江湖”。也就是魚在江湖里面悠游自在,完全忘了同伴,而人間孝順的最高境界是完全忘了彼此之分。否則一天到晚循規(guī)蹈矩,區(qū)分長幼尊卑,被繁微縟節(jié)所束縛。你不覺得累嗎?所以莊子描寫外化的境界,讓人難以想象,這也正是道家的精彩所在。外表與別人同化。不去刻意改變社會現(xiàn)狀。不讓別人有突兀之感,尊重別人的生活方式。

像這種外化跟內(nèi)部化其實是配合起來的,在《莊子·田子方》篇里面有個故事,他說宋元君打算畫一些圖樣,就下令召集畫師了,所有的畫師都來了。行禮作揖之后站在一邊調(diào)理筆墨,半數(shù)的人站到門外去了。接著有一位畫師稍晚才到,悠閑地走進來,行禮作揖之后也不站立恭候,就直接到畫室去了。宋元君派人去查看,這個畫師已經(jīng)解開衣襟,坦露上身,盤腿端坐著。宋元君說行了,這才是真正的畫師。

這位畫師為什么被選中去畫畫呢?因為他顯示一種藝術家的風范,真正的畫師必須化解外在的限制,專注于他的題材與技巧,才有可能發(fā)揮創(chuàng)意呈現(xiàn)偉大的藝術結晶。豈只是畫師如此,任何人只要認清本分,在自己的崗位上盡忠職守,也都可以顯示瀟灑自在的風度,值得受到肯定。這種瀟灑的風度,更深刻的覺悟,其實古今都有。

在《世說新語》里面有一段故事描寫一位出家人的,他叫做竺法深,他在當時就是一位著名的法師了,他曾經(jīng)應邀到簡文帝府中做客,遇到了一個官員叫做劉惔。劉惔就問他:“你出家人怎么也到王公貴族家走動呢?”竺法深回答他“您看到的是王公貴族家,在貧道看來,卻好像是在貧苦人家走動一樣”。這就是很精彩的一段對話。既然是出家人,等于是有出世的智慧,但他照樣在世界上要盡他應盡的責任。

像這種跟富貴人家來往,一般人會以為表面光鮮亮麗,在他看起來富貴人跟貧窮人沒有差別,他們在心靈上恐怕都需要宗教的幫助。也就是他們關懷一切,但本身無所求,能做到這一點,不正是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嗎?

為什么道家能夠有這樣的智慧?我們以前談過,在《莊子》里面至少有三次提到,古人的智慧達到最高的層次是什么?他們了解四個字“未始有物”。從來沒有任何東西存在過。因為所有的萬物,都在變化之中,都在消消長長、生生滅滅,唯一不變的,永遠不變的,那就是只有道了。

能看透這一點,對于萬物連我們的生命在內(nèi),就很容易有一種通透的態(tài)度。換句話說,你一旦覺悟了道家的“道”,馬上就會覺得對人間的一切不會有任何執(zhí)著,這樣的一種心態(tài)就是很自由、很自在的。就好像前面說過,在莊子里面談到,天下人都稱贊你,不會讓你更振奮,天下人都批評你,不會讓你更沮喪。你只要問自己有沒有“悟道”,知道“一切來自于道又回歸于道”。所有的一切都是碰巧發(fā)生,因緣合成就出現(xiàn)了,出現(xiàn)之后你遇上了就“安之若命”。

我們對于道家思想的總結四句話:

第一個與自己要“安”。任何事情發(fā)生了就發(fā)生了,我們至少可以做到像荷蘭人一樣而接受生命的現(xiàn)狀。

第二個與別人要“化”。跟別人來往的時候,要設法做到“外化而內(nèi)不化”,外表跟別人都同化,不要給別人什么樣的壓力,但是內(nèi)心里面不受任何影響跟干擾,因為內(nèi)心里面對道有所領悟。

第三個與自然要“樂”,自然界的一切都是最正常最公平的。它不像人間有各種分別心造成的困擾,而你跟自然界相處的時候,只覺得非常愉悅。

第四個與大道要“游”。這四個字“安、化、樂、游”。可以總結我們對于道家思想的了解,對人生的啟發(fā)不言可喻。

從下一集開始,我們就要轉移焦點,要開始轉向西方哲學的領域,看看從里面可以得到什么不同的啟發(fā)。這一集就談到這里。

我是傅佩榮。謝謝你的收聽!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