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地區(qū)雖然離廣州幾百公里,但早在明清時期曾被稱為“廣州灣”(Kwangchowan)。如此遙遠(yuǎn)的距離如何同一名字,有學(xué)者考證說是因南三島有“廣州灣”村坊而得名,亦有學(xué)者認(rèn)為是因高雷府屬廣州管轄,地圖上在“廣州”的中部而得名。是否如此不得而知。不過,湛江與廣州的淵源,倒是在飲食上略見一斑。
1937年,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南京、上海、廣州、香港等港口城市相繼淪陷,
“廣州灣”由于是法國租界,偏安一隅,成了當(dāng)時中國唯一可以自由通商的對外港口,也成為了省港澳難民的避難地。廣州南番順等地的人紛紛逃到廣州灣躲避烽火。當(dāng)中不少人在湛江安家落戶的同時,也把廣州南番順一帶的飲食習(xí)慣帶到了湛江,和湛江本身的雷州菜結(jié)合,在保持原來廣州地區(qū)菜式風(fēng)味基礎(chǔ)上形成了有特色的湛江菜系,為廣府食譜增加了許多內(nèi)容。
廣府飲食講究原味,這點在湛江菜系里尤為突出。湛江人喜歡“白切”,在湛江,每到下午4點左右,在街市附近的流動小攤販,就會有店家把做好的白切雞、白切鴨和白切狗,還有白切豬雜等美味一一擺好,饕客們已經(jīng)聞味而至,一些知名小攤已經(jīng)開始排起了人龍。這些人氣美味有時候不到6點就已經(jīng)售罄,店家只有請饕客們“明天請早”。
提起“白切”,湛江白切閹雞可謂如雷貫耳。湛江人對白切雞等美味的追求可以說是全天候的,在上世紀(jì)90年代人們飲早茶還保留著斬料的習(xí)慣。那時候的茶樓點心品種不多,當(dāng)?shù)厝讼矚g飲早茶時斬上一碟白切雞、一份燒肉,再叫上一碗米飯,這樣的風(fēng)俗也是湛江特有的。

白切鹵水鵝
湛江白切雞有名,首先是雞種好。湛江雞屬于后起之秀,是目前可以和廣東四大名雞清遠(yuǎn)雞、杏花雞、胡須雞和文昌雞媲美的雞種,以湛江廉江的安鋪鎮(zhèn)尤為突出,人稱安鋪雞,從上世紀(jì)70年代開始出名。與廣州白切雞用雞項不同,湛江白切雞選用的安鋪雞是經(jīng)過閹割后的公雞,當(dāng)?shù)厮追Q閹雞。這種經(jīng)過閹割后的公雞個頭大,體重可達6—8斤,肉質(zhì)厚實,雞味足。烹調(diào)時將雞宰殺清洗干凈后,晾干水,用鹽、味精涂抹雞身和內(nèi)攏,使之先碼味。燒開一鍋清水,加入鹽、味精,一點姜蔥,再加上一點生油,就可以把雞放入鍋里慢火浸熟。浸雞是一種考驗?zāi)托牡募夹g(shù)活,需要不時翻滾雞身,同時要倒出雞攏里面的血水,以保持整只雞的內(nèi)外溫度在一定的水平。雞浸熟后要立即放入冰水收緊,才能讓雞皮緊致爽脆。冷卻后還要給雞身立即涂抹上一層土榨的花生油。經(jīng)過這樣工序后,一道美味的白切安鋪雞就完成了。至于雞雜和雞血,也是一道不可錯過的美食。白切紅雜,是許多店家都提供的菜式,做法一般都放雞湯中同時灼熟,分開售賣。
不要忽視浸雞的這一鍋雞湯,它還是另一種美食的原材料。在湛江雞飯店里面都會提供雞飯,煮飯時把這一鍋雞湯做米水,再加入秘制過的沙姜和雞油,煮出來的米飯金黃油亮、口感軟糯,帶著淡淡的雞味和沙姜味。單是這一碗雞飯再配合一碟點雞醬油,就可以讓你胃口大開。難怪許多品嘗過的人提起湛江雞飯都口水直流。
廣府人吃白切雞,必須要跟著一份蘸料。不過,吃安鋪雞的蘸料與廣州地區(qū)常見的姜蔥蓉不同,而是沙姜、蒜米、芫茜和生抽,再配上當(dāng)?shù)氐耐琳セㄉ?,更上品的會跟上一碟珠油,珠油濃郁的豉香,再混合微甜的生抽及清香的沙姜和蒜香,在土榨花生油的帶動下,化解了略微豐腴的閹雞雞皮的油膩,讓安鋪雞本身的雞味能充分調(diào)動出來,一口咬下去,齒頰留香。
安鋪雞除了閹雞外,雞項也同樣精彩。雞項一般是指剛產(chǎn)過第一窩蛋的母雞。對比起閹雞的雞味來說,雞項相對雞味淡一點,但是肉質(zhì)更為細(xì)膩;骨頭也不像閹雞那樣堅硬,更為容易入味;雞皮比較薄些,也不像閹雞這樣豐腴,皮下脂肪相對會少一些,在現(xiàn)在追求健康飲食的今天,安鋪雞項也是一道很受歡迎的菜式。而在冬天大街小巷都追捧的椰子雞火鍋,采用的多是雞項。

白切雞項
白切在湛江菜里面可謂食材無奇不有,發(fā)揮到極致,白切鴨、白切鵝就是其中之一。在湛江的街頭四處可見鴨仔飯店,里面主要售賣的就是白切鴨、白切鵝。地處中國大陸最南端湛江市,靠海的地方眾多,鵝、鴨吃的天然的貝殼、魚蝦特別豐富。鵝、鴨的養(yǎng)殖非常的發(fā)達,養(yǎng)殖出來的鵝、鴨骨細(xì),肉質(zhì)細(xì)膩,味濃郁,無騷味。會吃的湛江人也是用白切的方法來保持鵝、鴨的原汁原味,只是白切鵝、鴨的湯里會增加一些特備的藥材來提升鵝、鴨肉質(zhì)的香味,配合白切雞的蘸料,讓白切的鵝、鴨味道更為美味。不過相比之下,我更喜歡白切鴨的肉質(zhì)細(xì)膩。
最有趣的當(dāng)屬白切狗。雷州崇尚的圖騰是狗,可是雷州地區(qū)吃狗的風(fēng)氣很盛。白切狗更是其中的代表菜,這道菜其實很少登大雅之堂。但是在街頭巷尾的小攤中還是很受追捧,不過不少的家庭是不會把這道菜帶回家吃的。所以買到這美味的時候,攤販會用芭蕉葉承托,造型似碟子,放入白切狗,然后再倒入秘制的蘸料和辣醬,狗肉獨特的清香和醬料的濃郁混合在一起,不少人干脆就會蹲在街邊享用這道美味。這道菜和如此吃法也是湛江街頭的一道風(fēng)景。

湛江燒肉
還有一道街頭美味——燒肉。湛江的燒肉采用的是40—60斤左右的中豬,這種豬肉質(zhì)細(xì)膩、肥瘦適中;腌料是用湛江人最喜歡的香料鮮沙姜;燒好的豬紅亮通透,光皮,帶著濃郁的豬肉香味;沙姜的清香會中和了豬肉本身的油膩;豬皮通紅,入口香脆,皮下脂肪少,肉質(zhì)軟糯細(xì)膩。在湛江一家好的燒臘店,一到了4點開始就人頭涌動,人們開始排隊等著燒豬出爐,半條20—30斤的燒豬,往往4—5個客人就能全部瓜分,如果不知道買哪一部分而在一邊猶豫的話,可能轉(zhuǎn)眼就買不到。我最喜歡吃前手連腩肉部分,前手的皮下帶著軟糯的筋膜,骨頭軟綿,帶著沙姜的清香,皮如薄脆般松化,腩肉油香豐腴,肉質(zhì)嫩滑。帶著炭爐溫度的燒肉,趁熱吃最為美味,所以許多食客搶到手后便迫不及待立馬開動,站在路邊大快朵頤,真正體現(xiàn)大塊吃肉的快感。
說到了街頭美食,不得不提到牛雜。湛江地區(qū)食用的是黃牛,比起南番順地區(qū)食用的水牛肉質(zhì)更為細(xì)膩,牛油味道更為濃郁,湛江人喜歡吃牛肉。牛雜也是他們餐桌不可或缺的小食,在湛江飲早茶,點得最多的就是沙姜牛肚,這種用鮮沙姜和牛肚熬制的小食既是湯又是點心。懂門道的饕客還會讓店家專門再多給一碗湯,大清早喝上兩碗養(yǎng)胃清爽的牛肚湯,美好的一天才真正開始。

清湯牛腩
到了黃昏的時候,又到了雷州牛雜店開始營業(yè)的時間了,用沙姜、胡椒熬煮的牛雜,熬足了一天的湯變成了乳白色,饕客們聚在小食店門口,稱上一些牛肚、牛肺、牛蒡、牛腸等各式的牛雜,店家會分別切好,再另外用袋子打包好湯,配上店家秘制的醬油、蒜米。這樣的美味既可以在店里開動,配上一碗米飯就是一頓豐富的晚餐;又可以帶回家和家人分享,回家再加熱,配米飯或者米粉,也是湛江人最喜歡的美食之一。
食為鮮,湛江飲食忠實地體現(xiàn)了廣府美食的這一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