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花野牡丹 來源產(chǎn)地為野牡丹科植物多花野牡丹的全株。 全年均可采,鮮用或曬干。 生于海拔300-1830m的山坡、山谷林下、刺竹林下、灌草叢中、路邊、溝邊。 分布于西南及福建、臺(tái)灣、廣東、廣西等地。 別名野廣石榴、炸腰果、老掃葉、水多尼、大號(hào)蒲淡、藍(lán)嶼野牡丹、老鼠丁根、翁登木、烏提子、山甜娘、酒瓶果、催生藥 【原形態(tài)】常綠小灌木,高1米以上。莖圓柱形,密被緊貼的褐色鱗片狀、有小刺的粗毛,多分枝。 葉對生,長橢圓形至長卵形,長5~10厘米,寬3~6厘米,先端長漸尖,基部通常楔形或闊楔形,基出脈通常5條,稀7條,兩面有緊貼的粗毛。 花大,直徑達(dá)3厘米,粉紅帶紫色,常3~7朵聚生于枝頂。蒴果壺形或橢圓形,長約1.3厘米,外有緊貼粗毛,肉質(zhì),不規(guī)則開裂。種子細(xì)小,多數(shù),黑色 性味功效《全國中草藥匯編》 苦、澀,涼。 清熱利濕,化瘀止血。用于消化不良,痢疾,腸炎,衄血;外用治跌打損傷,外傷出血。 外用適量,鮮品搗爛敷或干葉研粉撒患處。 《中藥大辭典》 澀,涼。 消食,收斂,止血,祛瘀消腫。治消化不良,腸炎,腹瀉,痢疾,肝炎,刀槍傷,外傷出血。' 《中華本草》 味苦、澀、性涼 清熱利濕;化瘀止血;解毒。主腸炎;痢疾;肝炎;瘧疾;偏頭痛;咯血;咳血;衄血;便血;尿血;月經(jīng)不調(diào);難產(chǎn);宮頸糜爛;乳腺增生;癰癤腫毒;水火燙傷;濕瘡;跌打傷腫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10-30g。外用:適量,鮮品搗敷或干品研末撒。 【注意】孕婦及月經(jīng)期慎服。 【臨床應(yīng)用】①治療腸道感染 ②治療呼吸道感染 ③治療燒傷 ④治療宮頸糜爛 ⑤治療皮膚感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