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三聯(lián)生活周刊」原創(chuàng)內(nèi)容 山西面食上千種,不只有一種展示方式。除了面食,人們對山西的印象,還有精彩絕倫的面食表演。好的面藝表演師傅,他們的成長之路有很大的相似性。王張龍,就是其中一位。 在山西,只要是稍微上點檔次的飯店,就提供面藝表演。表演時,面藝師傅會穿著喜慶的紅色或者黃色繡花的中式服裝,或是站在飯桌的中央,或是在包間里。表演某種程度上有雜技的元素存在,比如說師傅會踩在獨輪車或者高蹺上表演削刀削面,他們將一塊面頂在頭頂,兩只手握刀,移動得飛快,面就飛了出去,這可不是亂飛,一定要將面飛入到最前方的一個小鍋里,煮熟撈出了就能上碗吃,也不算浪費。 在我看來,最精彩的表演應該是拉面。師傅會微微卷起袖邊,拿著大塊和好了的面團,先是揉成一個長條,提起來擰成麻花形,緊接著抓住兩端,將胳膊伸展到不能再伸的位置,兩手提著面,上下抖動,緊接著折在一起成雙股,再成四股、八股、十二股。拉面師傅將一股稱為“一扣”,普通吃的拉面拉到八扣就行,表演卻要到十二扣以上,最后面條在師傅手里像是散落的琴弦,或是瀑布。輕輕打著打火機,面就能著起來。 學面藝表演是個辛苦活。我在山西遇到的很多師傅都是半路出家。即最初是為了學面點進的廚房,可架不住市場的需求,只能買了獨輪車下班時躲在宿舍偷偷練。練習很苦,卻很少有人想過放棄,因為相比于過去貧苦的日子,眼前的生活還是有奔頭的。王張龍是其中的一位。他是成功的,已經(jīng)上過60多家電視臺的節(jié)目,去過20多個國家。 ▲ 王張龍面氣球吹得好,還創(chuàng)了吉尼斯紀錄 他能用4公斤面吹出直徑達2米的面氣球,遠遠看去就像一個表面光滑的巨型蘑菇,氣球表面薄如蟬翼,能夠透過面皮看到字;他還用重2.5公斤的面團拉成16384根龍須面,遠觀像瀑布一樣,近看面細如絲,一點即著。這兩項技藝都創(chuàng)造了吉尼斯世界紀錄。下面是王張龍的口述: 我今年39歲,出生在臨汾的一個農(nóng)村,父親是煤炭工人,母親就在家里種地。我們家孩子多,生活一直不寬裕。說來你可能不信,16歲離開家之前,我從來沒有吃過大米,與“米”相關的餐食是小米粥、黃米油膏、蒸黃米飯。吃的最多的還是面。我媽媽能做十幾二十種面食,家里一日三餐都是面食:早飯饅頭,午飯手搟面,晚飯湯面,過節(jié)可以吃到炸麻花和油餅。 我16歲時,二姐考上了大學,是村里唯一的大學生。我當時初中剛畢業(yè),為了減輕家里負擔,我決定出去打工。父母送我到鎮(zhèn)上坐了大巴車,那是我第一次坐長途汽車,還暈了車。到了太原,我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問了一圈下來,覺得還是去飯店當小工合適,管吃管住,也沒有什么門檻。 1999年對我來說是一次機遇,我應聘到了雙龍山莊做幫廚。雙龍山莊現(xiàn)在已經(jīng)停業(yè)了,那時卻很有名,有十來家直營店,省外也有分店。在那里,我第一次掙到了50塊錢的工資,還驚訝地發(fā)現(xiàn)大飯店里的冷菜、熱菜、面案等工作是要細分的。那是我第一次真正意義上接觸到面食。 雙龍山莊的面藝總監(jiān)是霍鎖英師傅,他經(jīng)常在各個店鋪巡視,有時還會指導我們做面食?;魩煾岛軈柡Γ绕涫堑断髅孀龅煤?。到現(xiàn)在,我都記得第一次看他削面的情景。刀削面要求三棱、柳葉形,厚薄均勻,寬窄一致,長七到八寸。師父削的不僅整齊,寬度一致、厚薄一樣,削出來,還能落在同一個位置,就跟擺在那兒一樣。我當時覺得,大師傅能把這么普通的一碗面,做得這么有藝術感,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 面食技藝講究傳承?;魩煾祵W廚時,師傅是胡世年,民國時期在大飯店做過面點師,新中國成立后還曾在人民大會堂做過面點,是山西面食界的老前輩?;魩煾到?jīng)常跟我們講他學藝的經(jīng)歷。他說,那會兒師父做,他們看,下了班就練習;師父們那會兒也不會告訴他怎么削,更不會手把手教,全靠自己看、自己悟。 ▲ 山西的面最常見的鹵是西紅柿雞蛋和雜醬肉 這些我都聽進了心里。我把霍師父削面的畫面都刻在腦子里了,一直按照那個標準去練。在飯店上班,我當時每天早晨5點起來做早點,中午休息一個小時后開始做午飯,晚上7點又要準備晚飯,一直要忙活到晚上11點。能練習的時間很少,但每次發(fā)工資,我都會買一袋面回來,晚上在房間里練習。在這個過程中,我一直揣摩水的多少、面的多少、水溫的高低跟面之間的關系,也會跟師傅和師兄弟們請教?;魩煾嫡f我有靈氣,后來,我學會了100多種面食。 2003年是我人生的一次大機會。為了慶祝太原建城2500年,太原市組織以面食為主題的國際面食節(jié),要在各大酒店抽出類拔萃的面點師傅進行表演。霍師傅選了我和其他三個師兄弟,我們四個人一起參加了培訓。幾十個選拔上來的師傅都很出色,但做面手法不一,兩個月培訓的目的就是為了統(tǒng)一手法。這樣下來,幾十個人表演同一款面,整齊一致又有氣勢。 面食節(jié)那一天,我們踩著鼓點做面,觀看的人一下子被這種藝術形式給吸引了。很多外國朋友,還有全國八大菜系的同行都對表演贊賞有加。其實,早在上世紀80年代,面食表演就存在了,但霍師傅告訴我,那會兒表演的功能是為了吸引食客們多購買相關的面點。那時的表演,準確說是制作過程的一種展示,因為山西面制作包括削、剔、擦、抿、拉各種各樣的方式,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展示性。 面食節(jié)的活動讓我意識到,面食也可以走上舞臺,“玩”起來。之后,我就在想,能不能將面食表演進行一下創(chuàng)新,讓其更具有觀賞性。有一次我在電視上看到雜技騎獨輪車的表演,它舞臺性更強,展示性也強。我就想是不是可以將獨輪車與頭頂削刀削面結合起來。我買了一輛獨輪車。 我沒有任何雜技基礎,也沒有老師教,剛開始我只能扶著墻或扒著雙杠找平衡感,后來學會了直行卻不會拐彎,騎上高車后又不知道如何跳下來,常常扭傷腳腕、磕破膝蓋。我下定決心一定要干成。大概練了一年多,我終于可以腳蹬獨輪車,頭頂面團,雙手執(zhí)刀削面。為了讓面團穩(wěn)在頭上,我找人特制了一頂重達6公斤的帽子。你看我的抬頭紋這么深,就是帽子壓出來的。這之后,我又將刀削面結合了山西傳統(tǒng)的高蹺進行表演。 剛開始我是在店里進行表演,這樣的表演之前沒有,又要收費,客人就不愿意,他們覺得看一場表演不如點一盤菜吃得好。我和老板就跟客人說,表演完如果覺得不滿意,可以不付費。那時真的是特別用心地演。我對自己說,上臺以后的時間是屬于我的,我要吸引客人的眼球;如果客人吃客人的,我演我的,那就不成功。這樣慢慢下來,客人覺得確實形式比較新穎,也就慢慢接受了。 ▲ 剪刀面,面像小魚一樣,特別可愛 我是個好琢磨的人,有一次看到和好的面團在冰箱里起了個泡泡,我就想,有沒有可能將這個泡泡吹大,也做成表演。我又琢磨了一年多的時間,最終能夠用4公斤面吹出直徑達2米的面氣球,還創(chuàng)了吉尼斯世界紀錄。吹面氣球的秘訣主要是在于把控水、面、鹽這三者的關系,三者和在一起,能夠讓面有很強的韌性。吹也是有講究的,必須要用氣均勻。所以,吹面氣球時你要微微調(diào)整面氣球的位置。這樣面團才能持續(xù)膨脹,變得越來越大、越來越透明,直至面皮變成紙一樣薄。 拉龍須面則講究“溜面”,上下抖動、左右甩,溜勻了才能上案。上案后把面對折,每對折拉伸一次為一扣,高手能拉十扣,面藝表演要拉到十二扣,最后拉出的面能夠從針眼里穿出去。以前跟師傅學習,各種材料的用量都是靠經(jīng)驗,我后來覺得這種經(jīng)驗教學法出工較慢,需要練習的時間太長了,質(zhì)量不能保障?,F(xiàn)在我會根據(jù)不同的表演需求,選擇面粉、配料、時間、溫度等。什么面用什么水,都是有講究的。比如刀削面一年四季都用冷水,剔尖面則要用熱水。 我們是連鎖店,需要很多人進行表演,表演一次有200元的收入,為了給大家增加收入,我就將琢磨的這些經(jīng)驗都沒有保留地告訴了徒弟們。表演的隊伍不斷壯大,也是山西對外宣傳面食文化的一個重要窗口。我記得有次招待一個駐華大使,我做了拉面表演。表演的時候,我說了一句話:“用我們山西的拉面,架起兩國的友誼橋梁?!边@個大使笑著跟我說;“你應該做外交官?!蔽覀兌己荛_心,后來他卸任后,寫了本回憶錄,說對中國印象最深的是山西,對山西印象最深的是面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