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新川滇藏阿里單車自駕行】
墨脫:追隨雅江到果果塘大拐彎
與奔流的雅魯藏布江,
為真實的墨脫增添了仙境的縹緲、神秘之感。
人要實,景要虛
![]() 試想:如果沒有這些云霧的陪襯點綴,
那直白的山、水、村莊~~
何嘗配得上“墨脫”這個名號呢?
這是雅魯藏布江在中國境內(nèi)的最后一段沖刺!
很快它將頭也不回,直奔印度境內(nèi)~~
我們行駛在盤山路上,
其實,最美的風景在路上。
這句話,在墨脫同樣被印證。
那如果非要找出個“標志性景點”,
那果果塘蛇形灣首當其沖了吧。
它是雅魯藏布江在墨脫(也是中國境內(nèi))最后一個大拐彎。
從縣城到果果塘一個多小時車程。
途中除了前面介紹的“蓮花閣”,
再有就是獨具特色的“藤橋”了。
跨過這座“德興大橋”,便到了果果塘蛇形灣所在的德興鄉(xiāng)——
這是墨脫境內(nèi)第一座可過載重車輛的鋼架吊橋!
這里,就好像是墨脫不可多得的“橋文化活化石”、天然紀念館:
在這座大橋邊,并列著代表墨脫橋歷史的“藤橋”、鐵索吊橋——
這條竹籠狀的德興藤網(wǎng)橋,橫跨雅魯藏布江,有300多年的歷史—— 墨脫門巴、珞巴族人居住在喜馬拉雅南麓的崇山峻嶺之間, 雅魯藏布大峽谷沿江兩岸, 數(shù)十條支流河水流湍急,多數(shù)流速超過10米以上,落差大。 水中巨石、暗礁布滿河床,兩岸陡峭。 上世紀九十年代前,除少數(shù)平緩處溪流架有木橋外,絕大多數(shù)是藤網(wǎng)橋或溜索。
藤網(wǎng)橋是一奇特的橋, 沒有橋墩,不用木板,一個鐵釘也找不到,整橋用的是白藤。 珞渝地區(qū)的原始森林里生長著多種藤本植物, 其中白藤較多,常綠本植物, 莖蔓細長,有40米長,柔軟而堅韌, 它是編織籃、筐、椅、箱等用具的好材料,也是藤網(wǎng)橋的原料。 一般200米長的索橋,需要60背(約合3600公斤)的藤子。 修一個索橋需要20人,歷時10天才能竣工。 首先將藤子一劈兩半,不能用整根藤子(一是不便將二根接起來,二是它不結實)。 將劈成兩半的藤條接成需要的長度, 將根根藤條拉到對岸,總共需要35根藤條。 再將25個硬藤做的藤圈均勻地置放在橋上, 藤條在外,藤圈在內(nèi),一般10米左右放一個藤圈, 它有一人高,人可從中鉆過。 35根藤條分布是:橋的左后和右側各10根,橋的上部是空的。 硬藤圓圈放好后,用細藤繩將它固定在藤條上, 底部行人放腳處,用細藤編織成一個網(wǎng)狀的圓筒。 通過這種橋還得掌握它的特性, 如它的彈性大,你的腳步得順著它起伏而落腳, 它彈起時,你的一只腳也得“因勢利導”而抬起, 它跌落時你再踏步向前。 就這樣一高一低、一起一落地向前。 否則,它將和你作對,搖擺得十分厲害,使你無法越步。 初過這種橋,還是膽戰(zhàn)心驚的, 只要你認識了它掌握了它的規(guī)律, 你會很順利地、不大搖晃地走過去。 藤網(wǎng)橋整個呈管狀懸空,多位于峽谷谷險要的河段, 行走其上時,橋隨人的重力與河谷風吹送, 左右晃悠幅度較大,但整個橋近似密封,頗為安全。 ——以上為資料引用。
雖然進入德興鄉(xiāng),但前往果果塘的路很難行,也沒有標志,難找。
這里漫山遍野的野芭蕉樹。 屬于亞熱帶雨林氣候——
![]() 出狀況了——
陽光總在風雨后。
一路顛簸,終于到了果果塘蛇形灣——
雖然陽光時隱時現(xiàn),江水渾濁;
雖然它與我們曾經(jīng)看過的
黑龍江第一灣、長江第一灣、黃河第一灣等等的氣勢相去甚遠,
但依然抵不住我們內(nèi)心的慨嘆:
伴隨我們一路走來的雅魯藏布江,
仿佛在這里畫了一個圓滿的句號。
它用這樣的一個儀式向我們告別!
就此,你往異國他鄉(xiāng);而我,也將歸途家鄉(xiāng)!
或許,這就是我們最后的道別!
雅魯藏江布在果果塘這里盤了一個大彎,當?shù)匾步猩咝螐潯?/span>
果果塘大拐彎因其俯瞰像一個棒棒糖,所以得名果果塘。
大拐彎這里是雅魯藏布江墨脫境內(nèi)最著名的代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