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聲視角 前 言 古城紹興,歷史悠久,建城2500周年,7000多年前就有人類活動,是中華民族發(fā)祥地之一。 古城紹興,名人輩出,毛澤東盛贊紹興為"鑒湖越臺名士鄉(xiāng)"。眾多的名人故居、古跡、文保單位星羅棋布,紹興被譽為“沒有圍墻的博物館”。 古城紹興,四面環(huán)水,內(nèi)河縱橫交錯,素有“漂在水上的古城”之美譽。史料記載,清光緒年間紹興城內(nèi)就有橋梁229座,紹興石橋之多,堪稱全國之最。 古城紹興,歷史文化悠久,越鄉(xiāng)風情濃郁,素有水鄉(xiāng)、橋鄉(xiāng)、酒鄉(xiāng)、書法之鄉(xiāng)、名士之鄉(xiāng)的美譽,吸引眾多的海內(nèi)外游客紛至沓來。 我便是其中一員。 匆匆七日,走馬觀花,草就幾章,閑來自讀,老來樂也。 第一日 感受魯迅
紹興,一座名人云集的城。遠,有大禹、越王、文種、王羲之、陸游;近,有秋瑾、蔡元培、周恩來和魯迅。 一方土地,孕育一代名宿;一位名人,造就一座名城。 與古城紹興緊密關(guān)聯(lián)、絕難回避的是“現(xiàn)代中國圣人”魯迅。先生的作品,先生的風骨,早已銘刻在億萬人心里。 到紹興定要拜謁魯迅故居。 一幅巨型版畫描繪在魯迅廣場的一面墻上: ——在江南水鄉(xiāng)的秀美風光里,在烏蓬船的召喚里,魯迅先生眉眼堅毅,神情淡定地抽著卷煙,深邃的目光穿透時空…… 繞過那堵思想的墻,走進一條街,就置身于魯迅先生的世界。一條廓落的青石板路兩邊,兩溜粉墻黛瓦,魯迅祖居、魯迅故居、百草園、三味書屋、咸亨酒店、魯迅紀念館穿插其間。此外,道旁還有一條小河,在垂楊柳的照拂下,打故居門前潺潺流過,烏篷船蕩起陣陣漣漪…… 走進石庫門,穿過臺門斗,繞過小天井,沿著側(cè)門石欄水井邊的長廊向里,便是魯迅一家的住所。200多年前,魯迅曾高祖一房人移居此處,世系綿延,直到清光緒、宣統(tǒng)年間,整個家族才日漸衰落。 在一間臥房門前佇立良久。 那是魯迅先生出生的地方。 公元1881年9月25日,就是在這間房里誕生了一個日后成長為現(xiàn)代中國偉人、一代文學大師的男孩兒。房內(nèi)的陳設(shè)一如當年,先生當年睡過的鐵梨木床還在。 在久久地凝望中,我仿佛覺得這房中仍彌散著一個世紀前的氣息,一直回蕩著先生的聲音。 再走過一個石板明堂,是兩間南北向的兩層樓房,皆為木結(jié)構(gòu),花格門窗,這里便是魯迅家人主要居住、會客、吃飯的地方。 ——在這里,先生從牙牙學語、蹣跚學步,到寫字、看書、會友、畫畫,度過了很長的日子; ——在這里,先生在繼祖母溫軟的懷里,聽著一個個民間故事入睡; ——在這里,先生在母親魯瑞慈愛的關(guān)護下長大; ——在這里,先生經(jīng)歷了家道的中落,祖父因故下獄,父親患病臥床,身為長門長孫的先生,小小年紀不得不常年奔走于藥店和當鋪之間,受盡勢利人的白眼,飽嘗世態(tài)的炎涼。 家庭的困頓,使先生了解了世事的艱辛,走近了平民生活。先生說“看見了世人的真面目”,于是“走異路,逃異地”,“去尋找別樣的人們”。18歲那年,先生帶著古城紹興賦予的古文化底蘊,帶著民主意識、愛國精神和內(nèi)心創(chuàng)傷,接過母親籌集的八元路費,昂首走出舊家族的門檻,離開生養(yǎng)自己的故土,去南京,去日本,走向外面風雨飄搖的世界,開始了“我以我血薦軒轅”的生命歷程?!?/p> 過廳堂,轉(zhuǎn)回廊,在寫有 “百草園”三字的月亮門上,看到一副楹聯(lián):“仰視桑椹熟,俯聞蟋蟀唱” 。 這就是著名的百草園。據(jù)說,這是當年周姓十幾戶人家共有的菜園,占地2000多平方米。 百草園,先生曾經(jīng)的樂園。在這里,童年的先生捉蟋蟀、捕鳥雀、摘桑椹、拔何首烏……總之,百草園是先生成年后總也說不倦的話題,先生筆下的百草園總是色彩斑斕、情趣昂然: ——“我家的后面有一個很大的園,相傳叫作百草園。現(xiàn)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賣給朱文公的子孫了,連那最末次的相見也已經(jīng)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確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時卻是我的樂園?!?/p> ——“不必說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葚;也不必說鳴蟬在樹葉里長吟,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輕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從草叢間直竄上云霄里去了。單是周圍的短短的泥墻根一帶,就有無限趣味,油吟在這里低唱,蟋蟀們在這里彈琴……” 如今的百草園,大部分保持原貌。園子西邊是一堵矮墻,上面爬滿了青藤,據(jù)說這就是先生筆下那充滿無限趣味的泥墻根,上面爬的就是何首烏,葉子有點尖尖的帶菱形。石井欄依然是光滑的,只是由于歲月的侵蝕已經(jīng)有些班駁了。西南角三棵古老的皂莢樹,是園中的老主人,時光倥傯,它們依然佇立在那里,冷眼望著人世間的風風雨雨,感受著世事的滄桑。園中的菜地,種有碧綠的芥菜和大片金黃的油菜花,泥土香與花香漫溢著。想來,那該是先生筆下的菜畦。站在金燦與碧綠之間,現(xiàn)實與往昔交錯,讓人恍若墜入時間隧道……許多年來,深宅襯映的藍天、綠樹、石井,這被童心放大、充滿生趣和詩意的樂園,給先生留下那么多美好記憶,也供熟讀了《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后人以無窮的回味。先生著作等身,多嚴肅的沉吟,幽遠的感悟,或犀利的思辯。唯有這篇,讓我們看到了先生的另一側(cè)影——童心、童趣。 從魯迅的童年直到現(xiàn)在,整整一個世紀就像云煙一樣飄然而過,這小小的園子不知發(fā)生多少滄桑巨變,但它還在忠實而準確地保留著一個童年的夢境。幾多感慨,幾多嘆息。百草園啊百草園,不知你是否還記得當年那位翩翩少年,那位捉蟋蟀、捕鳥雀、摘桑椹、拔何首烏的頑童。你也許根本想不到,正是當年那個淘氣的頑童,后來用一支犀利的筆,喚醒了一個沉睡的民族。 走出宅院,一街斜隔,便是“三味書屋”。我也開始“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歷程。 跨進三味書屋,強烈的感覺告訴我,我們并非初次相見。因為,有太熟悉的景致;因為,有呼之欲出的形象;因為,言猶在耳…… 書屋屋頂處,懸掛著“三味書屋”匾額,系清人梁同書手筆。所謂三味,有人考證說是:“讀經(jīng)味如稻粱,讀史味如看饌,諸子百家味如醯醢”。書屋很小,不過十多平方米。正墻一幅“松鹿圖”中堂;兩旁墻柱上一副抱對,上聯(lián)“至樂無聲唯孝悌”,下聯(lián)“太羹有味是讀書”,據(jù)說也是梁同書手筆。書屋正中,一張方桌、一把木椅,是塾師坐而論道處。兩旁的茶幾和木椅,是招待客人歇坐的。其余幾張矮舊的木桌依次擺放。 走進書屋,看見先生的書桌在書屋東北角,便努力尋找刻在那張小小課桌上的那個“早”字。隔著保護書桌的繩子,盡管沒能找到“早”字,但仍然感受到書屋中的一股悠遠的書香,在四周飄逸、繚繞。閉上眼睛,仿佛聽到壽鏡吾先生與學生們的朗朗讀書聲,仿佛聽到壽鏡吾先生對三味書屋的真正詮釋:“三味書屋:布衣暖,菜根香,詩書滋味長”。在魯迅眼中,壽鏡吾先生是“本城中極方正,質(zhì)樸,博學的人”。 凝視書屋,感慨頓生:低矮的木板門,丑陋的小木桌,沒有陽光的書屋,為何竟會走出那樣華章蓋世的先生?這世間許多東西,俯仰間已為陳跡,唯獨這種對文化的敬重和向往,歷久彌新。就如同,先生雖早已乘鶴西去,可先生的文字,先生的遺風,先生的精神,卻在人們的心里錚錚清越,擲地有聲。 三味書屋有一個后院,很小,只有兩棵桂樹和一棵臘梅樹;兩個圓門與前院通著,與學堂通著。很難想象,先生小時候,讀書讀厭了,躲到這里來,竟也尋到那許多的樂趣。是啊,那么小的一塊院子,那么嚴厲的一把戒尺,那么嚴謹?shù)囊晃唤虝壬?,那么深刻的一個“早”字,對魯迅先生坎坷的人生,產(chǎn)生過多少啟迪,點亮了多少盞航燈,最終成就了尖銳犀利、深刻張揚、錚錚鐵骨的偉人。先生用筆作“匕首投槍”,直面慘淡的人生,直指國人心靈,直刺敵人的心臟。 走出三味書屋,迎面的悠悠小河,從魯迅故居前靜靜地流過,淺淺的水面上飄著綠色浮萍,石橋旁停泊著幾只烏蓬船。幾個年紀稍大的船工,有的懶洋洋的躺在船上,有的在岸上用小錘子修補著船槳。走出周家大院,跨過這條狹長的小河,那就是魯迅紀念館。 站在寬敞明亮的紀念館中,細心而系統(tǒng)地重溫魯迅先生偉大而戰(zhàn)斗的一生,感受到了先生透徹的觀察、深刻的思想、辛辣的筆觸和博大的胸襟,也感受到先生頑強抗爭的精神。 從雜文、小說中,品味到魯迅先生為中國現(xiàn)代文學勾畫的孔乙己、祥林嫂、阿Q等一個個鮮活而不朽的藝術(shù)形象;聽到了先生對那些“麻木一群”的吶喊,對國民劣根性的批判,對反動惡勢力的橫眉冷對,對廣大民眾的俯首甘為孺子牛;感受到先生的幽默、先生的孤獨、先生的憂郁、先生廣博的學識、非凡的洞察力、超人的膽略! 先生去了,但先生的精神不死,先生偉大的人格、硬骨頭的氣概、愛憎分明的品質(zhì),讓世世代代的中華兒女景仰,先生是民族之魂,光輝永照后人! 偉人毛澤東這樣評價這位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 ——“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他沒有絲毫的奴顏和媚骨,這是殖民地半殖民人民最可寶貴的性格。” ——“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span> 今天是魯迅先生誕辰130周年紀念日,謹以此文紀念民族脊梁。 作者簡介: 雷聲,年逾花甲。上世紀七十年代中葉,開始文學創(chuàng)作和從事新聞工作,作品多次在全國獲獎。1989年出版新聞學專著《新新聞體寫作》一書,時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的周谷城為該書題寫書名;1990年北京亞運會撰寫的通訊《如煙的夢后,是黎明》,獲得中國新聞獎一等獎,并被收入亞運文獻集《亞運在北京》一書;1994年,撰寫9集電視片《康居》,北京市委、市政府頒發(fā)榮譽證書予以表彰;2013年,湖南美術(shù)出版社出版其大型攝影散文集《追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