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聲視角 一夜火車,天亮到了吉林。 走遍大江南北,但很少去東三省,尤其是在冬季。原因就一個:怕冷。 盡管今年全球氣候異常寒冷,東北更是連降大雪;盡管年逾花甲,御寒能力漸弱,但還是鼓足勇氣,冒著零下二三十度的嚴寒,踏上這片被冰雪覆蓋的黑土地。原因還是一個:誘惑。 誘惑是魔鬼,讓人天不怕地不怕。 誘惑,并非來自東北三寶:人參、鹿茸、烏拉草,而是我國四大自然奇觀之一的吉林霧凇。 凇,詞條解釋:在地表或地面物體上,云霧或雨滴以及除霜、露外的水汽凝結成的冰晶,如水凇、雨凇、霧凇。 霧凇,即寒冷天,霧凝聚在樹木枝葉上或電線上而成的白色松散冰晶。 霧凝聚在樹木枝葉上的白色松散冰晶,學名叫霧凇,說俗了,其實就是樹掛。 我國是世界上記載霧凇最早的國家?!洞呵铩肪陀小皹浼凇钡挠涊d,也有的叫“樹介”,就是現(xiàn)在所稱的“霧凇”?!办F凇”一詞,最早出現(xiàn)于晉朝呂忱所編《字林》里:“寒氣結冰如珠見日光乃消,齊魯謂之霧凇?!?/p> 齊魯皆有霧凇,為什么一定要到冰天雪地的吉林去看霧凇呢? 吉林與霧凇結緣,似乎是天意。因為有了一條松花江,一條源于長白山天池的江,吉林就獨享了這造化的神奇。“松花江”是滿語的音譯,意為“天上的江”;“吉林”也是滿語,沿江的意思。松花江蜿蜒曲折,呈反S形穿城而過,造就了吉林“四面青山三面水,一城山色半城江”的城市風韻。霧凇的形成需要兩個極為苛刻而又互相矛盾的自然條件:要有足夠的低溫,同時還要有充分的水汽。建于70余年前的豐滿水電站,恰恰營造出這一獨特的氣象環(huán)境— 豐滿水電站在吉林市郊,100多米高的大壩,攔腰截住松花江,使上游形成松花湖。冬季,壩上松花湖冰面白雪茫茫,鋪向大山深處;壩下松花江翻滾著滔滔波浪,沖擊發(fā)電機組之后,瀉入松花江。江水蒸發(fā)著大量水汽,巨大的溫差使水汽遇上沿江的樹木后便凝結成晶瑩剔透的霧凇?! ?nbsp; 正是這段不凍的松花江,造就了吉林霧凇奇觀,霧凇觀賞時間之長,規(guī)模之壯觀,在國內(nèi)首屈一指,而“夜看霧,晨看掛,待到近午賞落花”的奇特經(jīng)歷,則讓人感受到不同的驚奇。 下火車,上班車,直奔霧凇島。 霧凇島位于吉林市區(qū)以北35公里處,是松花江下游江心中的一個小島。由于地勢較低,江水環(huán)抱,冷熱空氣相交于此,冬季大霧常?;\罩著這個不足6平方公里的小島,幾乎天天有樹掛。島上的曾通屯樹形奇特,沿江垂柳掛滿了潔白晶瑩的霧凇,江風吹拂,銀絲閃爍,天地白茫茫一片,有如被塵世遺忘的仙境,是欣賞霧凇最好的去處,素有“賞霧凇,到曾通”之說。 路上偶遇塞車,上島已近午時,霧凇漸漸消融,住宿安頓停當,太陽當空,霧散凇消。 遺憾一直延續(xù)。 次日,天不亮起床,問房東今天是否有霧凇。 手指指院里白茫茫的一地雪,房東說:“昨夜下雪啦,一下雪就沒有霧凇?!?/p> 幾個南方攝友急得團團轉(zhuǎn):返程機票買好了,與霧凇是否謀面,今天都得走。 我決心已定:不見霧凇不離島。 飯后,踩著厚厚的白雪在島上轉(zhuǎn),一邊拍攝雪景,一邊踩點,選擇形狀優(yōu)美的樹木。 盡管倍加小心,盡管穿著特意購置的雪地靴,依然摔了三跤。 很幸運,人機無恙。 傍晚時分,再次來到松花江畔,拍攝落日。 夕陽西下,江面上縷縷霧氣騰起,繼而越來越大、越來越濃,大團大團的霧氣升騰著、翻滾著,涌向松花江兩岸。霎時,江中的擺渡船、江邊的樹林、村莊在濃霧之中時隱時現(xiàn)…… 喜上眉梢。我知道,那是霧凇來臨的前兆,霧越濃次日霧凇越壯觀。 一夜無眠。 翌日清晨,走出農(nóng)家小院,驚喜撲面而來: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眼前豁然呈現(xiàn)一個夢幻般的奇妙世界— 霧浸寒江曉吞月,凇凝霜柳日放花。晨霧籠罩著村落,籠罩著松花江。隱隱約約之中,天地之間的一切都變成了銀白色。一個不經(jīng)意的抬頭,但見萬千樹杪枝頭,層層冰霄靜裹,碎碎銀條棉絨,一串串玲瓏的玉砌,雕琢著一簇簇瓊花的若離,一枝一脈,一纏一柔,一絲一縷,一嬌一倚,凝結著滿世界的銀絨曼妙。凇花輕輕的、散散的、絨絨的、柔柔的,潔白無瑕;凇花一團團、一簇簇、一串串,千姿百態(tài),綴滿樹枝,蓋滿樹冠,似菊,似竹,似珊瑚,似綢帶,松散玲瓏,于霧幔之中若隱若現(xiàn)。你看那,垂柳扮成待嫁的新娘,嬌羞地垂下潔白的流蘇;白楊如同潔白無瑕的擎天立柱,迎風挺立,傲然不動;纖纖衰草變成豐腴的少婦,搖曳身姿,展示萬種風情;鋼鐵的欄桿變成玉棍銀錐;農(nóng)家小院幻化成瓊宮玉殿;一座座柴堆草垛都成了玉砌銀漆;路邊小草被霧凇包裹得毛茸茸的,迎著晨風向人們點頭微笑。 “香消一榻氍毹暖,月澹千門霧凇寒?!睆毓堑暮猓氯魞鼋Y了天地的思緒,卻未曾減退我對霧凇奇觀忘情的迷戀,身不由己地撲進霧凇的懷抱。 輕輕地觸摸,摸一摸凇花的質(zhì)樸純潔,沾一沾凇花的吉祥如意;輕輕地敲打,看一看凇花妖嬈的身姿在晨霧中輕舞,觀一觀凇花柔弱的苗條迎風搖曳。茫茫雪原,玉樹瓊花,身在其中,讓你有一種空靈的感覺;當凇花隨風而下,灑遍周身,頓感心靈得到一次洗滌。 “處處路通琉璃界,時時身在水晶宮。”徜徉在霧凇構建的銀色世界里,有詩,有畫,有歌,有舞,似夢似幻,不知天上人間?! ?/p> 霧凇啊,嚴冬,百花凋謝,你卻迎著寒風款款走來,不畏嚴寒,傲雪怒放,在料峭的季節(jié)里獨具風采。 霧凇啊,你冰清玉潔,不事雕琢,對污垢報以蔑視,對丑類報以憤慨;你風姿綽綽,卻不曾招惹蜂蝶,也不曾搖尾獻媚。你把你冰清玉潔、不事雕琢的氣質(zhì),不畏嚴寒、傲雪怒放的風骨,淋漓盡致地展現(xiàn)給人類。 僅一面之謀,我就愛上了霧凇。 僅一面之謀,我就忘不了霧凇。 從牡丹江雪鄉(xiāng)返京途中,我特意在吉林下車,再上霧凇島。 水霧在松花江上擁撩聚散,裊裊升騰,野鴨時而潛入江中啄食,泛起漣波輕漾,時而凌空鳴叫,喚醒白霧漫舞…… 站在江畔,放眼望去,天連著地,地連著天,云攬著霧,霧挽著云,飄飄蕩蕩,一望無際,一片銀白,有一種“登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的感覺。 撩開晨霧的輕紗,靜觀天地間的一片白染,霧凇揮舞著浪漫的霜華,將一切都塵封,盡情地點染著千姿萬態(tài)的婀娜與純凈。一樹樹窈窕的靜姝,或媚柔,或端莊,或凝脂,或水袖輕揚。風吹依戀,依戀翩裳,風襲裊裊,裊杳徜徉。揮舞著羞澀,揮舞著清芳的絕塵與無香。一叢叢、一絮絮的花綺,又似那連珠的溫玉,串起顆顆檐響的碎玉鈴語……雙眸所及,天地無瑕,凝霜掛雪,戴玉披銀,如煙似霧,像朵朵白云,似排排雪浪,讓人在恍惚間分不清天地。 沉浸在這片不可思議的純潔的白色里,心蕩神馳,如癡如醉,不能自已。霧凇純潔的白色,仿佛那是靈魂的顏色,融化了世俗的紛繁浮躁,滌蕩了滾滾紅塵里帶來的疲憊和滄桑,遠離了塵囂,回歸到處子般清純的過去。 沉浸在這片不可思議的純潔的白色里,你會感到吸入的每一絲氣息都無比純凈,純凈得讓你耳聰目明,能看見遙遠的來時的路,和自己一路過來的靈魂足跡;能聽到風的呼吸、自己的心跳;甚至能尋覓到自己500年前的影子和心靈的皈依。 沉浸在這片不可思議的純潔的白色里,你會驚嘆,原來宿命中的500次回眸就在這樣的夢境里。那一剎那,所有的想象力和語言都會顯得貧乏。驚嘆于霧凇的美麗,驚嘆于霧凇的冷逸,驚嘆于霧凇的神奇。走進霧凇的世界,就走進了如夢如幻、如詩如畫的仙境,就步入了一塵不染的琉璃世界。霧凇的氣質(zhì),霧凇的傲骨,讓站在它面前的每個人都會慚愧自己曾經(jīng)的污濁與俗氣。 日升高,風漸起。在陽光的照射下,那凇變得晶瑩剔透,那晶變得溫馨可人,那雪變得松軟綿潤……那一刻,一切是那么清靜、潔白和安寧。穿行在雪柳凇枝間,凇花從枝頭天使般地飄飄灑灑地落下來。微風吹起脫落的銀片在空中飛舞,明麗的陽光輝映到上面,在空中形成五顏六色的雪簾?!捌孑飧偡庞L舞,艷麗紛呈作雪飛?!壁』ㄗ分鹬w舞著,紛紛揚揚,瀟瀟灑灑,飄然而下,似雪不是雪,似花不是花,滴在唇間,是一份滋潤;灑在臉上,有一份清涼;落在身上,你便與這銀色的世界融為一體了。 湛湛藍天,飄飄凇花,我不曾有半點“待到近午賞落花”的情趣,“無可奈何花落去”的憂傷卻油然升起。是舍不得霧凇的美麗,是舍不得霧凇的離去,更是惋惜霧凇生命的短暫。 伸出手,接住幾片,凇花就靜靜地停留在手上。 默默地端詳著她們。 一會兒,凇花開始融化了,從那微小的身軀里涌動出的淚水,浸潤在我的手上,一滴一滴地敲打著我的心弦。 情不自禁地攥緊手,生怕凇花的淚水流淌到地上或者蒸發(fā)在空中。 我問霧?。簽槭裁茨阋欢ㄒx開讓你風光無限的枝條? 我問霧?。耗阒绬幔x開枝條,無論落到哪里,你都將失去美麗的花環(huán),你不覺得惋惜嗎? 霧凇無語。 在陽光下的照射下,萬千枝條上的凇花一點點地消瘦,漸小,再小,更小…… 不敢眨一眨眼睛,生怕遲鈍的雙眸再也捕捉不到霧凇的芳蹤。 霧散凇謝,樹掛走遠,直至香消玉殞,化作一滴一滴的水珠,投入大地母親的懷抱,沁入萬木的肺腑。 就在這一刻,我似乎讀懂了霧凇—— 霧凇啊,你感謝嚴冬,是嚴冬給了你生命,你要在有限的生命里綻放無限的美麗,用自己無瑕的身軀凈化大氣,凈化靈魂。 霧凇啊,你感恩陽光,是陽光讓你光彩亮麗。你謝絕了枝條的留戀,義無反顧地將小小身軀化為滴滴甘露,滋潤大地,滋潤萬物,以感恩陽光的恩澤! 就在這一刻,我的心靈震撼了— 霧凇生命短暫,如一現(xiàn)曇花。但在有限的生命里,霧凇卻在盡情展示光華,展示魅力,展示氣質(zhì),展示風骨,直至離去,也要感恩陽光,滋潤大地! 生命,無人能左右長度。但愿我們像霧凇一樣,在有限的生命長度中,竭盡全力地拓展生命的寬度,盡情展示才華,盡情展示魅力,盡情展示純真與善良,讓生命的每一時、每一刻都綻放光彩! 2013年2月11日寫于大都錦湖園 作者簡介: 雷聲,年逾花甲。上世紀七十年代中葉,開始文學創(chuàng)作和從事新聞工作,作品多次在全國獲獎。1989年出版新聞學專著《新新聞體寫作》一書,時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的周谷城為該書題寫書名;1990年北京亞運會撰寫的通訊《如煙的夢后,是黎明》,獲得中國新聞獎一等獎,并被收入亞運文獻集《亞運在北京》一書;1994年,撰寫9集電視片《康居》,北京市委、市政府頒發(fā)榮譽證書予以表彰;2013年,湖南美術出版社出版其大型攝影散文集《追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