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學時除了背古詩詞令人頭禿,還有一道必過難關就是背元素周期表。
氫氦鋰鈹硼,碳氮氧氟氖,鈉鎂鋁硅磷,硫氯氬鉀鈣鈧鈦釩鉻錳……簡直堪稱生僻字大全,別說背下來,能流利地念下來就算你是狼人。而今年正值化學元素周期表創(chuàng)建的第150周年,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把2019年定為化學元素周期表國際年。

來源:Ptable
但你可能想不到,這個化學元素周期表,竟然有我們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功勞。
要說這件事,讓我們從朱元璋給孩子起名字開始講起。
朱元璋,明朝開國皇帝。他原名朱重八,小時候家里并不富裕,后來青年時投軍參加起義,才更名為朱元璋。接著他北伐滅了元朝,建立了明朝。

大家應該知道,中國人有一個流傳千年的取名傳統(tǒng):按字輩取名。字輩,指的是名字中用于表示家族輩份的字,多為名字里中間那個字。
也就是說,假設按祖上規(guī)定,你是「丸」字輩的,跟你同一個輩份的兄弟姐妹名字中都應該帶有「丸」這個字。這種方法也是中國古代「禮制」的一部分,一直延續(xù)到今天,只不過對于現(xiàn)在年輕一代來說越來越陌生了。

而在明朝,禮制是相當重要的。朱元璋當上皇帝之后,考慮長遠,早早地為自己子孫的字輩取名一事發(fā)愁。古代君王歷來后宮嬪妃很多,因此子嗣也多,朱元璋特意寫下了長長的詩句,規(guī)定自己后代必須按他定下的規(guī)矩取名,大家可以參考下面他立下的字輩:
燕王家:高瞻祁見祐,厚載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簡靖迪先猷。
周王家:有子同安睦,勤朝在肅恭,紹倫敷惠潤,昭格廣登庸。
楚王家:孟季均榮顯,英華蘊盛容,宏才升博衍,茂士立全功。
朱元璋規(guī)定,后代男丁們第二個字必須按上面這些字輩往后排,第三個字必須要遵循「木火土金水」這五行相生的順序取。

是不是看懵了?狂丸給大家舉個例子。
朱元璋第六個兒子是楚王朱楨,按照朱元璋的規(guī)定,楚王朱楨后代的字輩是「孟季均榮顯,英華蘊盛容……」,楚王朱楨本人名字已經(jīng)占了五行中的「木」字旁了,所以朱楨的兒子應該是「孟」字輩的,第三個字里應該有「火」,所以朱楨兒子名為朱孟烷。
以此類推,楚王家的子孫們的名字分別是朱季堄、朱均鈋、朱榮?…...

就這樣,朱家后輩們起名就很受限制,畢竟?jié)h字也是有限的,而人可是越生越多,成幾何倍數(shù)增長。越到后面大家為了起名都想禿了頭,常見字用得差不多了,為了找到符合規(guī)定的漢字,朱家后代開始尋覓生僻字,更有甚者開始自己造字。讓我們一起來感受一下朱家后代的名字:
永和王朱慎鐳 封丘王朱同鉻
魯陽王朱同鈮 瑞金王朱在鈉
宣寧王朱成鈷 懷仁王朱成鈀
沅陵王朱恩鈰 長垣王朱恩鉀
慶王朱帥鋅 弘農(nóng)王朱寘鑭
韓王朱徵釙 稷山王朱效鈦
內(nèi)丘王朱效鋰 唐山王朱詮鈹
驚不驚喜,意不意外?朱家的族譜里原來暗藏了一個化學元素周期表啊??蓪W過化學的人都知道,現(xiàn)代化學元素周期表可是在1869年才由俄國科學家門捷列夫創(chuàng)造的,這怎么跟整整早了500多年的朱元璋扯上關系呢?

朱家的事讓我們暫且擱在這里,之后還會再提。我們把時間往后撥,來到1869年,俄國科學家門捷列夫根據(jù)質(zhì)子數(shù)從小到大的順序,創(chuàng)造了化學元素周期表,用以展現(xiàn)當時已知化學元素特性的周期性。

而周期表內(nèi)化學元素的代表符號一般取自拉丁文中的首字母,很長一段時間,中國人因受限于語言,對這方面的認知相對較淺。
一直到清朝,科學家徐壽開始試圖把國際通用的化學元素周期表翻譯成中文,方便人們學習,當時和他一塊負責翻譯的還有一位英國人傅蘭雅,他們合著了《化學鑒原》這本書,成為了中國化學史上一個相當重要的著作。

徐壽
但徐壽剛開始翻譯時很頭疼,這些化學元素該譯成什么漢字比較好。此時徐壽眉頭一緊,他盯上了明朝朱家的族譜,這里面簡直是一個寶藏啊。于是,徐壽借用了許多朱元璋后代的名字,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了偏旁部首代表元素狀態(tài),而漢字另一半代表音節(jié)讀音的方法,順利地把化學元素周期表翻譯成了中文,一直沿用至今。

此時狂丸內(nèi)心只有五個字:萬萬沒想到......
從今天起,看到這下面張臉,狂丸腦海里自動開始背:氫氦鋰鈹硼碳氮氧氟氖鈉鎂鋁硅磷…..

(文中圖片均來源自網(wǎng)絡,僅作交流學習使用)
參考資料:
https://en./wiki/Periodic_table
https://en./wiki/List_of_chemical_elements
https://zh./wiki/%E5%BE%90%E5%A3%BD
https://www./?lang=zh
https://en./wiki/Hongwu_Emperor
https://en./wiki/Generation_name
https://en./wiki/Dmitri_Mendeleev
https://www./news/science-environment-3522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