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山五園是清朝皇帝的一個大舞臺,這里不僅是皇帝們休閑的場所,也是他們治國理政的私家園林??滴?、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帝、咸豐和光緒等均在此留下了諸多印記。不過,隨著清晚期國力的衰微,三山五園留給皇帝的并不都是美好的記憶。其中,咸豐皇帝在面對英法聯(lián)軍的入侵時,在圓明園上演了一幕預謀逃離京城的滑稽表演。
1854年和1856年,中英《南京條約》、中美《望廈條約》分別屆滿12年,西方列強提出修改條約的要求,要求中國全境開放通商、鴉片貿(mào)易合法化、外國公使常駐北京等,目的是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擴大在華利益。但這些要求均被清政府拒絕,于是,西方列強對中國發(fā)動了一場新的侵略戰(zhàn)爭,史稱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
1858年《天津條約》簽訂后,英法聯(lián)軍離開天津南下,咸豐皇帝令桂良等人在上海與英、法代表交涉修改《天津條約》,取消公使駐京、內(nèi)陸游歷、內(nèi)江通商等條款,并設法避免英、法到北京換約。但是,英、法不容清政府修改《天津條約》的各項條款,并堅持要在北京換約。1859年6月,英法聯(lián)軍到達大沽口,堅持進京換約,6月25日,英法聯(lián)軍攻擊大沽口炮臺,科爾沁親王僧格林沁率軍堅守炮臺,重傷英軍艦隊司令何伯,英法聯(lián)軍慘敗。英法聯(lián)軍不甘心失敗,組成2.5萬人的英法聯(lián)軍,于1860年2月擴大對華戰(zhàn)爭。
當年的農(nóng)歷七月五日,僧格林沁率領他的精銳部隊于大沽口和英法聯(lián)軍大戰(zhàn),英法聯(lián)軍從后路攻陷大沽口北岸炮臺,清軍傷亡近千人,英法聯(lián)軍死傷400余人,同日,僧格林沁退守楊村。
在圓明園的咸豐皇帝知道前線失敗的消息后,不知所措。此時,增格林沁給他上了一道秘密奏折,大意是說清軍沒有取勝的把握,當務之急,就是請皇帝“巡幸木蘭”,去承德打獵,暫避鋒芒。七月九日,增格林沁退到通州,駐扎在張家灣一帶。
咸豐皇帝在圓明園開始了他預謀逃跑的表演。他在七月二十四日頒布的一道特諭中說:“朕今親統(tǒng)六師,直抵通州,以伸天討而張撻伐。著內(nèi)廷王、御前大臣、軍機大臣、內(nèi)務府大臣迅速定議,并有僧格林沁密折一封,一并閱看?!边@道詔諭說,咸豐皇帝將親統(tǒng)六師,前往通州和侵略者拼命。與此同時,他把僧格林沁密折讓御前大臣、軍機大臣、內(nèi)務府大臣恭親王、肅順等人閱看,奏明對策。這又是什么意思呢?他實際上希望大臣仿效僧格林沁,上奏勸帝巡幸木蘭。這引起了大臣們的反對。咸豐的弟弟奕誴、奕訢和奕譞等人也反對咸豐逃往熱河,他們甚至抱著咸豐的腿進行哭諫。咸豐問他們:“我不走避熱河,這萬一洋人進京,你當如何?”
大臣們經(jīng)過反復磋商,建議咸豐皇帝既不親征,也不巡幸木蘭,而是移駕紫禁城,堅守京師。咸豐皇帝閱此奏折,急忙改口曰“巡幸之志,朕志已決”,干脆把自己要逃跑的真實想法明白無誤地說了出來,并讓恭親王奕訢等迅速擬一道請求移駕的奏折。
咸豐皇帝要逃跑的消息不脛而走,北京城內(nèi)人心惶惶。軍機大臣匡源、文祥以及六部衙門、都察院等大臣,紛紛上奏,要求堅守北京。咸豐帝的七弟醇郡王奕譞,要求身先士卒,決一死戰(zhàn)。軍機大臣文祥痛哭流涕,以至于碰頭血出。僧格林沁也說,等我部在通州戰(zhàn)敗之后,皇上再逃跑也不遲。
于是,七月二十八日,咸豐帝又發(fā)上諭說:近因軍務緊急,進行車輛征調(diào),引起不必要的猜測。朕聞近日外面議論,謂朕將巡幸木蘭,以致人心疑惑。朕為天下民主,當此時勢艱難,怎么能去木蘭秋狝?且果有此舉,亦必明降諭旨,宣示天下。
七月二十九日,英國參贊巴夏禮等人抵達通州,清朝大臣載垣、穆蔭與之會晤,答應讓大臣桂良在天津和英國人議定增訂條約條款的事。咸豐皇帝召見恭親王奕訢等人,慌亂之中,連發(fā)了七道圣諭,大致內(nèi)容是:夷人狡猾,必定到通州以兵要挾,只有和他們決一死戰(zhàn)。咸豐皇帝命令增格林沁等將領乘機進攻,不許一個洋人來京。
八月初二,咸豐皇帝發(fā)布上諭,答應英國使者的要求,但巴夏禮要求撤除僧格林沁在北京周邊的布防,遭到咸豐皇帝的拒絕。八月初七,僧格林沁等率領的清軍精銳在八里橋被英法聯(lián)軍大敗,京師門戶大開。咸豐皇帝聞訊再也坐不住了,他決定把恭親王奕訢等人留在北京,“辦理撫局”,自己召見大臣,討論出狩熱河的事。
當咸豐皇帝即將出逃的時候,懿貴妃慈禧極力諫阻,她請求咸豐帝留在北京,繼續(xù)抵抗,結(jié)果差點給她招致殺身之禍。
咸豐十年八月初八(公歷1860年9月22日)上午,咸豐帝到圓明園安佑宮先帝遺像前面行禮,然后從圓明園后門出逃,當時,5歲的載淳(后來的同治皇帝)經(jīng)過開滿荷花的湖泊時,模仿宮女們泛舟游玩時的輕歌:“安樂渡、安樂渡……”咸豐皇帝聽后,摸著兒子的不無傷感地頭說:“今日無復有是矣(這樣的日子不會再有了)?!?/font>
這是清朝歷史上第一次皇帝出逃京城,而咸豐皇帝自從逃出圓明園之后,就再也沒有回來,一年后,他病逝于承德避暑山莊。40年后,慈禧太后再次被西方列強逼迫出逃,可謂夫唱婦隨。(趙連穩(wě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