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來,在海邊生存的人們,早已掌握了漲潮打魚、落潮趕海的規(guī)律。他們依靠大海謀生,從大海中獲取各種資源。也正是因為他們的存在,更多的人才能有幸吃上來自海洋深處最鮮活的美味。 縱觀歷史演變,這是海洋文化中最生動的部分,同時也是時代的縮影。  有這么一個村子,因為靠著大海,村民們以捕撈淺海的魚、蝦、螺為生,可惜一直貧窮、落后。直到1985年,村民開創(chuàng)發(fā)展了海洋捕撈的新路,這才將整個村子變成了全省最富有的漁村之一。 實際上,雞乸?村,乸讀nǎ,雞乸就是母雞的意思。之所以村子叫這個名字,可不是因為養(yǎng)了很多母雞,而是因為村后有一座形狀很像母雞的山。村民們?yōu)楸W訉O后代興村旺族,因而取名為雞乸?村。雞乸?村位于廣東省陽江市,地處陽西母親河——織篢河尖山嘴出??谀习丁?/section>
陽江這座城市,之前我介紹過幾次。 很多人聽說過陽江,是因為800多年的宋代古沉船“南海一號”。作為廣東省的轄地級市,珠江口西岸都市圈城市,陽江的地理位置非常優(yōu)越,并且山海兼有,風光秀麗。 雞乸?村是陽江的一條小漁村,距陽西縣城10公里。這里有一個天然避風港,所以漁家風情尤為濃厚。 
早年間,雞乸?村只是一個貧窮落后的純漁業(yè)自然村,村民們享受平淡的生活,也習慣了平淡的生活。村子中的漁業(yè)以人工搖櫓船、帆船、劃槳船為主,到淺海、洋邊河從事魚、蝦、螺捕撈。 辛苦不說,也掙不到太多錢。 
1985年,雞乸?村的漁業(yè)迎來了一次發(fā)展。 村中一對林氏兄弟,發(fā)動村民以股份制的形式合作購船,并且把其他一些買不起船的村民也帶動起來,成立漁業(yè)合作社。他們想到,既然要靠海吃海,那么勢必要有很強的工具。 上世紀90年代后期,在林氏兄弟的帶領下,村民們紛紛淘汰木船,購買鋼殼船,裝備先進的捕撈設備。遠海是他們新的目的地,那里有更豐富的海獲。  在發(fā)展海洋捕撈的同時,村民們也開辦了很多魚產品深加工廠。這使得整個村子的經濟得到持續(xù)的增長,他們的生活也越來越好。到如今,只有104戶不到500人的雞乸?村,已經擁有現(xiàn)代化漁船111艘,年海捕產量達到2.6萬噸,產值1.85億元,年利潤3880萬元。 你們能想象嗎?即使在一線城市,年薪百萬也不是什么容易的事情。而在這個海邊漁村,村民人均年收入達13萬元,其中12戶年收入更是超過了100萬元。隨著生活越來越富裕,雞乸朗村還深挖海耕文化,讓村子成為了游客爭相打卡的網紅村。 放眼望去,筆直的柏油路旁綠樹成蔭,遠山高聳巍峨。還沒進入雞乸朗村,已經能感受到新農村的活力與漁家的風韻了。 走入村子,只見村道寬敞潔凈,處處是錯落有致的民居。這些民居還很特別,上下層是不同的建筑材料,竟然混搭出了一種美感。
村子的很多細節(jié)都能體現(xiàn)海洋主題,比如民居上的壁畫。你看這里,就是兩艘船在遠航的場景。雖然這些壁畫并沒有多高的繪畫技巧,但難得的是這份質樸也很動人。 村子里還有三代民居的展示,每一個年代的民居都有自己的建筑特色,從中可以發(fā)現(xiàn)時代變遷的烙印。  走過長長的木棧橋,兩側是碧澈的水面。水面上的睡蓮還沒開放,若是到了夏日,一定是另一番艷麗景象。
 你也可以約上三兩好友,坐在水邊的平臺上吹吹風、聊聊天,品嘗美食,這是獨屬于雞乸?村的愜意與自由。

村子有兩處,可以特地去看看。一處是漁家文化館。 館內中央直接是一只木船,木船擺放在黃色沙子上,在室內營造出了室外的真實感。  館內展出了雞乸?村漁業(yè)發(fā)展的過程,一些當時村民們捕魚用到的工具也被保存了下來。 正是一代一代人不停摸索,向著大海深處進發(fā),才換來了雞乸?村繁榮的今天。
而漁家文化館的意義,一方面是給不了解雞乸?村的人們,一個了解過去的機會,同時也是提醒現(xiàn)在的村民們,永遠不要忘懷過去吧。  展示廳不大,外表看著也很普通,是用幾間民居改造的。
走進內里,才是別有洞天。古樸的民居,充斥著古早的氣息,講述了雞乸?村的民俗故事。  斑駁的墻上是珍貴的文字和圖片資料,而整個展出環(huán)境卻是實實在在的民居,里面還有些舊物。這種展覽,更加讓人感覺震撼。
 從農耕文化到漁業(yè)文化,我們看到了村民們的改變,也能看到他們的堅持。勤勞的精神、探索的勇氣,才是支撐雞乸?村的力量源泉,也是雞乸?村如此迷人的原因。 交通參考:陽西汽車總站乘坐陽西3號線,經14站后在雞乸?站下車,步行1.5公里后到達帶著有趣的靈魂 我一直走在路上 旅行|攝影|寫作|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