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言:烙餅再大,也大不過烙餅的鍋。一團體的成就再大,也大不過他的格局。所以,決定一個人命運的,不是天賦、不是出身,而是格局。 格局是什么? 有人說, 格局是一個人的胸懷、眼界、認知和氣度。 這樣解釋沒問題,但有些片面。 很多人都談論格局,到底什么是格局? 當我們夸贊一個人有格局的時候, 通常是說他跳出自我的狹隘, 站在更廣闊、更高層的視角看待問題。 這樣看來,格局的本質(zhì)是兼容性, 而且是一個人自上而下的兼容性。 格居越小,心態(tài)越壞 高度不夠,看到的都是問題毛病,格式太小,糾纏的都是雞毛蒜皮。真正有大格式的人,視野寬廣,志向高遠,從不爲小事糾纏。曾國藩平叛有功,升任二品大員。按道理,他的官轎也應該從藍呢轎換成綠呢轎,以彰顯身份。曾國藩覺得沒必要,他也不愿張揚,于是沒讓仆人換。后果,他出門的路上,在一個窄巷里,遇到一頂綠呢轎。綠呢轎看對面一個藍呢轎竟然不讓路,登時惱了。仆人氣勢洶洶地沖上去,把曾國藩拖了出來。綠呢轎的轎簾也掀開了,那轎中的高官想看看誰那麼大膽,敢擋他的道。一看,發(fā)現(xiàn)竟然是曾國藩。那人趕緊滾下轎子,跪倒在曾國藩面前,不時地磕地,連聲說:“大人恕罪,大人恕罪!”雖然受了凌辱,曾國藩卻沒有生氣,一把扶起這位官員,撫慰他不用把這件事情放在心上,他不會計較。 王陽明說:持志如心痛。據(jù)守本人的志向,就好像心痛一樣。念念之間,二心都專注在痛楚之上,哪里還有工夫和精神去說閑話,管正事呢?真正大格式的人,心情波動,心態(tài)良好,不糾纏、不計較,二心做本人想做的事。正爲如此,曾國藩創(chuàng)下了九年內(nèi)連升十級的官場奇觀,終于成爲一代名臣。格局越大,見識越高 所謂格局,“格”是格物致知的“格”,就是看法、見識的意思。一個團體的見識里,往往就藏著一個團體的格局,一個團體格局的大小,也決定著見識的上下。沒有格局的人,只顧計較眼前的蠅頭小利,抓小放大,為了瑣事耗盡心力,哪有時間做真正重要的事情呢。不為小事斤斤計較,眼中有長遠的目標,都是有格局的人。要明白,“利他,不是犧牲和奉獻,一切物質(zhì)回報的果皆來自于對他人創(chuàng)造價值的因?!?nbsp;一個人只靠自己是很難得到自己想要的,機會、財富都是從他人那里來的。 真正有格局的人,會懂得通過利他,順便利己,你想做的一切,才會變得容易。 在平叛太平天國的和平中,曾國藩和左宗棠都功不可沒。但是二人的方略差異很大。曾國藩從不浪戰(zhàn),每到一處穩(wěn)下營盤,先求不敗,因此舉動緩慢。左宗棠打仗比擬血性,也比擬靈敏,所以常常罵曾國藩貽誤戰(zhàn)機。倆人的格式不同,見識自然也不同。曾國藩看的是太平天國的國運,看的是大勢。洪秀全沉迷享樂,太平天國內(nèi)部內(nèi)斗不斷,只要自己穩(wěn)住,那敵人就完了。左宗棠看的,卻是一城一池的得失,一兩場戰(zhàn)役的勝敗。可他沒有想過,和平看的是地利天時人和,很多時分要拼人品。與其依托“浪戰(zhàn)”去賭一把,不如老老實實穩(wěn)住營盤,圍城困敵,只需不犯錯,就是百分之百的成功。《孟子:盡心上》中說:“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唯有登高,才能望遠。一個團體站得足夠高,格局足夠大,高瞻遠矚,見識非凡。格局越大,看得越遠 據(jù)說,作為一顆石榴的種子,有三種結(jié)局: 放到花盆里栽種,只能長到半米多高; 放到水缸里栽種,就能夠長到一米多高; 放到庭院空地里栽種,甚至能夠長到四五米高; 國學巨匠錢穆老先生游一座古剎,看到一個小沙彌在一棵歷經(jīng)百年風霜的古松旁,種一種欣賞植物“夾竹桃”。老先生由此慨嘆地說:“以前,僧人種樹時,曾經(jīng)想到寺院百年當前的愿景,而今,小沙彌在這里種花,他的目光僅僅是想到明年哪!”曾國藩說:謀大事著,首重格局。一個團體大事難成,不是才氣不夠,機遇不到,是由于心中的格局太小。小沙彌種花,僅僅想到明年賞花;而僧人種植松樹,則是看到了百年之后的愿景。這就是見識的差異。有的人做事,只看眼前的利益,有的人做事,卻看幾十年的開展。格局不是天生的,它需要后天的境遇去經(jīng)歷、去思考、去總結(jié)。 人生是很長遠的一條路,現(xiàn)在格局不大也不是問題,去讀更多的書,走更遠的路,看更廣闊的風景。不為一時的得失耿耿于懷,不為眼前的困難糾結(jié)難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