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謇三請梅郎 文/張 垣 眾所周知,張謇者,清末狀元,南通第一名人也。梅郎者,哪一位呀?他就是京劇名伶梅蘭芳! 說起郎,古裝戲中,只有佳人稱才子為郎。怎么張狀元稱梅蘭芳為郎啦?其實,古代對有作為有影響的年輕男子有稱郎的傳統(tǒng),蘇東坡的《念奴嬌 赤壁懷古》中云:"古壘西邊,人道是周郎赤壁。"蘇東坡對24歲的吳國將軍周瑜稱為周郎,這是昵稱,也是尊稱!張狀元敬重風華正茂就唱響京壇的梅蘭芳,早在1914年第一次觀看梅蘭芳領銜的《黛玉葬花》后,就寫了七律《觀梅郎戲因贈》,就昵稱這位小他41歲的梅蘭芳為梅郎。還三請梅郎赴通獻藝,該是南通戲劇史上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盛事。 張狀元首請梅郎在1919年。作為京劇迷的狀元公,覺得京劇的傳承以師傅口傳身教徒弟的傳統(tǒng)還不夠,于是他敢為人先,籌資開辦費二萬元,年費一萬二千元,聘請從日本留學歸來的戲劇大師歐陽予倩為主任,創(chuàng)辦了南通伶工學社。除了傳統(tǒng)的京昆班外,還設置了舞蹈班、軍樂班、西樂班,廢止了舊科班的體罰,取而代之的是科學的新式教育,伶工學社成為中國第一所戲劇學社,梅蘭芳被張狀元聘任名譽社長。與此同時,張狀元緊鑼密鼓在桃塢路建造了與上海接軌的新式劇場,狀元公取移風易俗、整肅風氣之意,定名為更俗劇場。 為了慶賀更俗劇場的落成,張狀元特邀梅蘭芳來通獻藝。這天,南通碼頭上張燈結彩,鼓樂喧天,伶工學社的銅管樂隊在歐陽予倩的指揮下,高奏迎賓曲。南通師范、女子師范的學生們揮動彩旗和花束,夾道歡迎梅蘭芳大師的到來。瞧,梅大師帶著他的老搭檔們走下了輪船,張狀元帶著剛剛留學歸來的兒子張孝若上前,緊緊握手,熱情歡迎梅郎光臨南通。梅郎望著這盛大的歡迎場面,心潮好似一江春水滾滾流。此時此刻,狀元公攜住梅郎手,來到汽車邊,梅蘭芳惶恐地說道:"勞駕先生貴步到碼頭親迎,場面如此之大,真叫我汗顏!"張狀元手指歡迎隊伍,詼諧對答:"這可不是我的事,是他們自發(fā)來的,這叫望梅止渴,你若來晚幾天,說不定大家都要渴死了?。⒃趫龅娜斯笮?,認可了狀元公的幽默。 汽車穿過了張狀元叫人扎的彩樓,一路上行人自動駐足,加入歡迎隊伍,萬人空巷,爭睹梅郎。好不容易來到更俗劇場門口,這里更是里三層外三層,水泄不通。狀元公一左一右攜著梅蘭芳和歐陽予倩的手與大伙見面,然后緩步進入劇場樓上,設宴為梅郎接風。張狀元首先致祝酒詞: 今天是更俗劇場落成的日子,也是南通民眾大喜的日子。今能請到梅蘭芳先生蒞通演出,實在是南通民眾有眼福。梅歐二位先生乃當今梨園的翹楚,今日伶界盛會,大家相聚在小城,可謂千古佳話。諸位到通演出之余請多走走看看,亦請多多指教。我提議,為梅歐的首次合作成功干杯! 干完一杯酒,狀元情誼厚。然后語重心長道:"梅歐二位先生雖說流派不同,但各有千秋,一個是爐火純青,一個是登峰造極,使老夫敬羨不已。今在劇場特僻一室,叫做梅歐閣,以紀念二位對戲曲藝術所做出的貢獻?!闭f完,張狀元走到大廳中央,親自為梅歐閣匾揭開紅綢,頓為酒宴增輝添彩。梅歐二人起先皆不知此事,謙虛地說不敢專享此匾榮譽,此時張孝若站起陳述:"我看二位不必客氣,此匾乃家父對二位鞭策激勵之意,常言道,山外有山樓外樓,更有高山在前頭。藝海無邊,藝無止境。家父的一片苦心,就請二位領了吧!“眾人也七嘴八舌勸說,梅歐拱手表示感謝道,恭敬不如從命!于是"梅歐閣"匾高掛大廳。 此時,朝鮮詩人金滄江提議道:"此閣雖好,尚缺一物,最好請張狀元當場撰聯(lián),那就相得益彰啦!"張狀元含笑應答行,于是文房四寶來到,狀元公揮毫潑墨,一副楹聯(lián)躍然眼前,眾人書聲瑯瑯齊讀: 南派北派匯通處; 宛陵廬陵今古人。 讀聯(lián)容易釋聯(lián)難,有不少雖有文化但漢學基礎不深的人竊竊私語此聯(lián),有個胖乎乎的軍人奈不住了問金滄江:"這副楹聯(lián)是什么意思?“金滄江雖是朝鮮人,但漢學造詣深,又是狀元的知心朋友,他引經據(jù)典解釋道:"上聯(lián)很好懂,無須解釋。下聯(lián)說的是宋代有兩位大詩人梅堯臣與歐陽修,籍貫分別是宛陵與廬陵,他們雖然在文壇上有很高聲譽,然而并不輕視對方,而是相互學習,切磋學問,取長補短,成為中國詩壇上的千古佳話。今日梅公子與歐陽先生恰與二人同姓,下聯(lián)正好暗切他們的姓氏。張四先生今天的意思挺明白,就是要二位摒棄門戶之見,派別之爭,學習古人,在藝術上取得更大的成就?!敖饻娼慕忉?,正是狀元公的心聲,也為在座那些不知此聯(lián)意思的人打開了一扇窗,齊夸狀元手筆髙明! 這天晚上,梅歐聯(lián)袂獻藝,更俗劇場生輝。連演十天,梅派《玉堂春》《佳期》《拷紅》《思凡》《木蘭從軍》《千金一笑》《貴妃醉酒》《天女散花》,歐氏戲《寶蟾送酒》《晴雯補裘》《玉潤珠圓》。時值隆冬,張狀元每戲必看,看后賦詩數(shù)首,當晚交翰墨林印書館用彩箋印成,待第二天劇場開場前發(fā)放觀眾,最形象地宣傳弘揚了梅郎藝術。前后寫了幾十首,分送梅歐,堪稱前無古人,后無來者。梅蘭芳一行,在演藝間隙,游覽了南通的名勝,參觀了張狀元創(chuàng)辦的工廠、學校、慈善機構和文化設施。這對年齡相差41年的忘年交,互賞互敬,互補共贏。臨別前,狀元設宴歡送梅郎,梅蘭芳即興吟《呈嗇公》詩答謝: 積慕來登君子堂, 花迎竹護當還鄉(xiāng)。 老人故自吟年少, 獨愧唐朝李八郎。 張狀元即席回吟: 梅郎曠絕五年別, 來唔嗇公十天期。 縣人傳說若異事, 郎日一曲翁一詩。 大家拍手稱絕,希望梅蘭芳再吟一首,梅郎拗不過大家,又吟一首, 在一片熱烈掌聲中,張狀元深情吟誦: 昨日來時江有風, 今朝歸去日融融。 天意為郎除恐怖, 明年歡喜到南通。 張狀元說話算數(shù),第二年又邀梅郎來通獻藝,更俗劇場又是盛況空前。1922年適逢狀元公七十華誕,他別出心裁邀請梅郎來通唱戲慶壽,梅郎欣然前往更俗劇場,獻上《麻姑獻壽》等精彩節(jié)目,移風易俗為張狀元慶壽,再一次轟動南通。 張狀元有句名言:"天之生人也,與草木無異,若遺留一二有用事業(yè),與草木同生,即不與草木同腐?!睆垹钤诎倌昵皠?chuàng)辦的伶工學社,創(chuàng)建的更俗劇場,就是與草木同生的寶貴財富。而他在四年中三請梅郎獻藝的故事,更是閃亮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必將流傳千古。 作者簡介 張垣,江蘇省海門天補中學語文高級教師,海門市8,9,10屆政協(xié)委員,1985年創(chuàng)辦補天戲曲社,35年如一日主編社刊《補天戲苑》,該報被評為全國中學生文學社團優(yōu)秀報刊,已出千期,同時推出《戲苑女媧樂補天》《戲海拾貝勤補天》《美善天地》等五冊戲曲校本讀物,被中國戲劇家協(xié)會接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