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黑丝制服一区视频播放|日韩欧美人妻丝袜视频在线观看|九九影院一级蜜桃|亚洲中文在线导航|青草草视频在线观看|婷婷五月色伊人网站|日本一区二区在线|国产AV一二三四区毛片|正在播放久草视频|亚洲色图精品一区

分享

考前沖刺:古代文化常識背誦表單

 默默的收割者 2021-04-15


圖片

“文言小寶藏”系列在視頻號中陸續(xù)更新

【斷案相關(guān)】部分已經(jīng)整理出來

文末留言區(qū)查看下載方式

      ()古代官職

類 別

說 明

中央官職

三省

三省為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隋唐時,三省同為最高政務(wù)機構(gòu),一般中書省管決策,門下省管審議,尚書省管執(zhí)行,三省的長官都是宰相。中書省長官稱中書令,下有中書侍郎、中書舍人等官職;門下省長官稱侍中,下有門下侍郎、給事中等官職;尚書省長官為尚書令,下有左、右仆射等官職。

六部

尚書省下轄六部:吏部,管官吏的任免、考課、升降、調(diào)動等;戶部,管土地戶口、賦稅財政等;禮部,管典禮、科舉、學校等;兵部,管軍事;刑部,管司法刑獄;工部,管工程營造、屯田水利等。各部長官為尚書,副職為侍郎。下設(shè)郎中,副職稱員外郎,下屬官員有主事等。

九卿

又稱九寺,“寺”即官署。漢以太常、光祿勛、衛(wèi)尉、太仆、廷尉、大鴻臚、宗正、大司農(nóng)、少府謂之九寺大卿。歷代略有變動,迄于清皆因之。

監(jiān)諫官

監(jiān)官,代表君主監(jiān)察各級官吏的官吏,大抵官名中帶“御史”的官職都為監(jiān)察官;諫官,對君主的過失直言規(guī)勸并使其改正的官吏。漢有諫議大夫,唐增設(shè)補闕、拾遺。

文史官

翰林學士于唐初時設(shè)立,是皇帝親近的顧問和秘書官。侍講學士、侍讀學士則是侍奉皇帝講讀的。太傅、少傅多作為皇帝對有功之臣的表彰,是虛職。太史是負責管理圖書、編修歷史、制定歷法等工作的官職,如司馬遷、張衡等人都曾任太史令;魏晉以后,修史之職歸著作郎,太史專掌歷法;唐宋后稱修撰、編修等。

地方官職

中央派員

漢代設(shè)州,全國分十幾個州,中央派官員刺探情況,稱刺史。隋唐時,全國分十幾個道,中央派官員前往巡視,稱黜陟使;又聚邊境數(shù)州為一鎮(zhèn),設(shè)節(jié)度使。宋代時,全國分十幾個路,路中設(shè)轉(zhuǎn)運使等官。元代設(shè)省,地方最高行政機構(gòu)叫行中書省。明代改稱承宣布政使司。清代的中央派員則稱巡撫、總督。

州郡官

秦漢的主要行政區(qū)是郡??さ拈L官,秦稱郡守,漢稱太守。屬官有郡尉、監(jiān)御史、督郵(巡察各縣官吏的功罪)、主簿等。漢代的相國相當于太守。隋唐的主要行政區(qū)是州,州官稱刺史。屬官有別駕、治中、長史、司馬、參軍等(這些官職在東漢末開始出現(xiàn))。唐中葉,司馬一職常用來安排遭貶斥的官,如柳宗元、白居易等。宋代州官稱知州(歐陽修自稱太守,其實是滁州知州)。明清改州為府,稱知府。

縣官

一縣之長為縣令,明清稱知縣。下設(shè)縣尉、縣丞、主簿、典史等職;分掌軍事、文書、秘書、緝捕、監(jiān)獄等工作。

鄉(xiāng)官

包括鄉(xiāng)老、亭長、里正等職。

 ()古代官職遷謫

類 別

說 明

例 句

授官

用一定的禮儀授予官職或名位

詔書特下,拜臣郎中。(《陳情表》)

拜官授職

予除右丞相兼樞密使。(《指南錄后序》)

帝王授予功臣或子孫以土地、爵位或名號,授給官職

未有封侯之賞。(《鴻門宴》)

任命,委任

故授洹水尉。(《新唐書·朱敬則傳》)

征召

連辟公府不就。(《張衡傳》)

罷官

罷免官職

罷建安郡丞還家。(《宋書·郭原平傳》)

罷官或降職

為復守官而黜臧使者。(《書博雞者事》)

剝奪、削去官職

使者遂逮守,脅服,奪其官。(《書博雞者事》)

免職

遂免丞相勃,遣就國。(《漢書·文帝紀》)

廢黜

殷中軍被廢,徙東陽。(《世說新語·文學》)

升官

升官,晉級

而符獨耿介不同于俗,以此遂不得升進。(《后漢書·王符列傳》)

一般為晉升

后遷侍中。(《張衡傳》)

提拔

山濤作冀州,甄拔三十余人。(《與韓荊州書》)

提拔,提升

先王過舉,擢之乎賓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戰(zhàn)國策·燕策二》)

提拔,提升

陟罰臧否,不宜異同。(《出師表》)

貶官

降職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州路八千。(《左遷至藍關(guān)示侄孫湘》)

因罪被降職或流放

滕子京謫守巴陵郡。(《岳陽樓記》)

左遷

貶官降職

予左遷九江郡司馬。(《琵琶行》)

調(diào)動

調(diào)換官職

后公改兩廣,太監(jiān)泣別。(《記王忠肅公翱事》)

轉(zhuǎn)

遷調(diào)官職

再轉(zhuǎn)復為太史令。(《張衡傳》)

調(diào)動官職

衡不慕當世,所居之官輒積年不徙。(《張衡傳》)

京官外調(diào)

永和初,出為河間相。(《張衡傳》)

兼職

兼攝(官職)

于是拜俊太山太守,行大將軍事。(《后漢書·陳俊傳》)

兼任他職

俄檢校侍中,攝吏部尚書。(《新唐書·杜如晦傳》)

兼任官職

謝為太傅長史,被彈;王即取作長史,帶晉陵郡。(《世說新語·言語》)

領(lǐng)

地位較高的官員兼理較低的職務(wù)

王子為尚書,領(lǐng)行營節(jié)度使。(《段太尉逸事狀》)

代理

權(quán)

暫時代理官職

紹定三年秋,權(quán)通判鎮(zhèn)江府。(《宋書·董槐傳》)

臨時代理官職

武與副中郎將張勝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蘇武傳》)

代理或暫任官職

望之以射策甲科為郎,署小苑東門候。(《漢書·蕭望之傳》)

辭官

告老

官吏年老辭官退休

冬十月,晉韓獻子告老。(《左傳·襄公七年》)

致仕

辭去官職

孝寬每以年追懸車,屢請致仕。(《北史·韋孝寬傳》)

歸田

辭官還鄉(xiāng)

官中無人,不如歸田。(《晉書·李密傳》)

乞身

古代以做官為委身事君,故稱請求退職為乞身

時年八十,不任兵馬,上疏乞身。(《東觀漢記·張況傳》)

乞骸骨

古代官吏自請退職,意謂使骸骨得以歸葬故鄉(xiāng)

上書乞骸骨。(《張衡傳》)

 ()古代稱謂

類 別

說 明

姓名字號

名、字

古人有名有字,嬰兒出生三個月后由父親命名;男子二十歲舉行冠禮(結(jié)發(fā)加冠)時取字,女子十五歲許嫁舉行笄禮(結(jié)發(fā)加笄)時取字。名與字往往有意義上的聯(lián)系,如諸葛亮,字孔明;韓愈,字退之;蘇軾,字子瞻。古代尊卑等級森嚴,尊對卑稱名,卑自稱也稱名;對平輩或尊輩則不能稱名,只能稱字,甚至連字也不能稱。

別號

往往是自取的,表明個人的情趣志向與愛好,如蘇軾自稱“東坡居士”,歐陽修自號“六一居士”,李白自號“青蓮居士”。此外,有時也以書齋名來作為號,如梁啟超自稱“飲冰室主人”。

謚號

古代帝王、諸侯、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按照一定的標準,根據(jù)他們的生平行為給予一個稱號以褒貶善惡,稱為謚號。有時也有私謚,是有名望的學者死后其親友門人所加的,如陶淵明死后,顏延之為他作誄,謚為“靖節(jié)征士”。

尊稱謙稱敬稱

尊稱

古人常以官職爵名、籍貫郡望來尊稱別人。如杜甫被稱為杜工部(杜甫曾任檢校工部員外郎),王安石被稱為王臨川(王安石是江西臨川人),韓愈被稱為韓昌黎(只因昌黎韓氏是望族,實際上韓愈不是昌黎人)。此外,唐代詩人常以排行相稱,如元稹被稱為元九。

謙稱

①表示謙遜的態(tài)度,用于自稱,如愚、鄙、敝、卑、竊、仆等;②帝王的自謙辭有孤(小國之君)、寡人(少德之人)、不轂(不善);③官吏的自謙辭有下官、末官、小吏等;④讀書人的自謙辭有小生、晚生、晚學、不才、不佞、不肖等;⑤古人稱自己一方的親屬朋友時,常用“家”“舍”等謙辭。

敬稱

①對帝王的敬稱有萬歲、圣上、圣駕、天子、陛下等;②對皇太子、親王的敬稱是殿下;③對將帥的敬稱是麾下;④對對方或?qū)Ψ接H屬的敬稱有令、尊、賢等;⑤稱年老的人為丈、丈人;⑥稱謂前面加“先”,表示已故,用于敬稱地位高的人或年長的人;⑦對尊長者或用于朋輩之間的敬稱有君、子、公、足下、夫子、先生、大人等。

特殊稱謂

百姓

布衣、黔首、黎民、生民、庶民、黎庶、蒼生、黎元、氓等。

年齡

①垂髫(tiáo):幼年;②總角:幼年;③豆蔻:女子十三四歲;④束發(fā):男子十五歲;⑤弱冠:男子二十歲;⑥而立:三十歲;⑦不惑:四十歲;⑧知天命:五十歲;⑨花甲:六十歲;⑩古?。浩呤畾q;?耄耋(mào  dié):八九十歲;?期頤:一百歲。

 ()古代科舉

類別

說 明

察舉

漢代選拔官吏的一種制度。察舉有考察、推舉的意思,又叫薦舉。由侯國、州郡的地方長官在轄區(qū)內(nèi)隨時考察、選取人才,推薦給上級或中央,經(jīng)過試用考核,再任命官職。察舉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賢良文學、茂才(漢代避劉秀諱,稱秀才為茂才)等。如《張衡傳》:“永元中,舉孝廉不行。”《陳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榮舉臣秀才。

征辟

漢代擢用人才的一種制度。征,是皇帝征聘社會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職。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級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屬吏,再向朝廷推薦。如《張衡傳》:“連辟公府不就。”“安帝雅聞衡善術(shù)學,公車特征拜郎中。

孝廉

漢代察舉制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順父母、辦事廉正的意思。實際上察舉多為世族大家壟斷,他們互相吹捧,弄虛作假。當時有童謠諷刺:“舉秀才,不知書;舉孝廉,父別居。

科舉

考試

指歷代封建王朝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一種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辦法,所以叫科舉,至明清時形成了一套完備而嚴密的制度。先有院試,各地童生參試,三年兩次,考取者為秀才,又稱生員。鄉(xiāng)試、會試、殿試是正式的科舉考試。

鄉(xiāng)試三年一次,在八月舉行,故稱“秋闈”,合格者稱“舉人”,已具備做官的資格,第一名為解元。

會試在鄉(xiāng)試后的次年三月舉行,取中者稱“貢士”,第一名稱會元。

會試后舉行殿試,取中者稱“進士”,其中一甲三名分別稱“狀元”(或“鼎元”)“榜眼”“探花”,賜“進士及第”的稱號。進士及第后稱考官為座主、恩門,對考官自稱門生。同科及第的人互稱同年。

 ()天文歷法

類 別

說 明

星宿(xiù)

星座。如《范進中舉》:“如今卻做了老爺,就是天上的星宿。”古人認為人間有功名的人是天上星宿降生的,這是迷信說法。

(shēn)

參指西方白虎七宿中的參宿,商指東方蒼龍七宿中的心宿。參宿在西,心宿在東,二者在星空中此出彼沒,彼出此沒,因此常用來喻人分離不得相見。如杜甫詩“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

流火

流,下行;火,大火星,即東方蒼龍七宿中的心宿。如《詩經(jīng)·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七月相當于公歷的八月,流火是說大火星的位置已由中天逐漸西降,表明暑氣已退,天氣轉(zhuǎn)涼。

月亮

月亮是古詩文提到的自然物中最突出的被描寫的對象。它的別稱可分為:(1)因初月如鉤,故稱銀鉤、玉鉤。(2)因弦月如弓,故稱玉弓、弓月。(3)因滿月如輪如盤如鏡,故稱金輪、玉輪、銀盤、玉盤、金鏡、玉鏡。(4)因傳說月中有兔和蟾蜍,故稱銀兔、玉兔、金蟾、銀蟾、蟾宮。(5)因傳說月中有桂樹,故稱桂月、桂輪、桂宮、桂魄。(6)因傳說月中有廣寒、清虛兩座宮殿,故稱廣寒、清虛。(7)因傳說為月亮駕車之神名望舒,故稱月亮為望舒。(8)因傳說嫦娥住在月中,故稱月亮為嫦娥。(9)因人們常把美女比作月亮,故稱月亮為嬋娟。

東曦

古代神話中太陽神的名字叫曦和,駕著六條無角的龍拉的車子在天空馳騁。東曦指初升的太陽。如《促織》:“東曦既駕,僵臥長愁。”“東曦既駕”指東方的太陽已經(jīng)出來了。

社日

古代農(nóng)民祭祀土地神的節(jié)日。漢以前只有春社,漢以后開始有秋社。自宋代起,以立春、立秋后的第五個戊日為社日。如《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可堪回首,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社鼓,指社日祭祀土地神的鼓聲。

紀年法

我國古代紀年法主要有四種:(1)王公即位年次。以王公在位年數(shù)來紀年。如《廉頗藺相如列傳》:“趙惠文王十六年,廉頗為趙將。”(2)年號。漢武帝起開始有年號。此后每個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號紀年。如《琵琶行》“元和十年”。(3)干支。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相配,組成六十個基本單位,古人以此作為年、月、日、時的序號,叫“干支紀年法”。如《赤壁賦》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近代還常用這種方法來表示重大歷史事件,如“甲午戰(zhàn)爭”“辛亥革命”。(4)年號干支兼用。紀年時皇帝年號置前,干支列后。如《揚州慢》“淳熙丙申,“淳熙”為南宋孝宗趙昚(shèn)年號,“丙申”是干支紀年。

紀時法

我國古代紀時法主要有兩種:(1)天色紀時法。古人最初是根據(jù)天色的變化將一晝夜劃分為十二個時辰,它們的名稱是: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yú)中、日中、日昳(dié)、晡(bū)時、日入、黃昏、人定。如《孔雀東南飛》:“雞鳴入機織,夜夜不得息”“奄奄黃昏后,寂寂人定初。(2)地支紀時法。以十二地支來表示一晝夜十二時辰的變化。如《祭妹文》:“果予以未時還家,而汝以辰時氣絕。

五更

古代把夜晚分成五個時段,用鼓打更報時,叫作五更、五鼓,或稱五夜。如《孔雀東南飛》:“仰頭相向鳴,夜夜達五更。

 ()古代地理

類別

說 明

中國

從春秋戰(zhàn)國至宋元明清,多用來泛指中原地區(qū)。如孟子《齊桓晉文之事》:“蒞中國而撫四夷也。

九州

傳說中我國上古時期劃分的九個行政區(qū)域,州名分別為: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后來成為中國的別稱。陸游詩云:“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中原

又稱中土、中州。狹義的中原指今河南省一帶,廣義的中原指黃河中下游地區(qū)或整個黃河流域。如《出師表》:“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

六合

上下和四方,泛指天下。如《過秦論》:“履至尊而制六合。

八荒

四面八方遙遠的地方,猶稱“天下”。如《過秦論》:“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江東(江左)

因長江在安徽境內(nèi)向東北方向斜流,而以此段江為標準確定東西和左右。江東(江左)所指區(qū)域有大小之分,可指南京一帶,也可指安徽蕪湖以下的長江下游南岸地區(qū),即今蘇南、浙江及皖南部分地區(qū)。李清照詩云:“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江表

長江以南地區(qū)。如《赤壁之戰(zhàn)》:“江表英豪,咸歸附之。

山東

山的東面?!吧健?,可指崤山、華山、太行山、泰山等不同的山,而所指地域不盡相同。一般指以崤山為標準的“山東”。如《鴻門宴》:“沛公居山東時,貪于財貨。

關(guān)東

古代指函谷關(guān)或潼關(guān)以東地區(qū),近代指山海關(guān)以東的東北地區(qū)。如曹操《蒿里行》:“關(guān)東有義士,興兵討群兇。

關(guān)西

指函谷關(guān)或潼關(guān)以西地區(qū)。如《赤壁之戰(zhàn)》:“馬超、韓遂尚在關(guān)西,為操后患。

關(guān)中

古人習慣上將函谷關(guān)以西地區(qū)稱為關(guān)中。如《鴻門宴》:“沛公欲王關(guān)中,使子嬰為相。

百越

又作百粵、諸越。古代越族居住在江浙閩粵各地,統(tǒng)稱為“百越”。古文中常泛指南方地區(qū)。如《過秦論》:“南取百越之地。

京畿

國都及其附近的地區(qū)。如《左忠毅公逸事》:“鄉(xiāng)先輩左忠毅公視學京畿。

三輔

西漢時本指治理京畿地區(qū)的三位官員,后指這三位官員管轄的地區(qū)。如《張衡傳》:“衡少善屬文,游于三輔。

三秦

指潼關(guān)以西的關(guān)中地區(qū)。項羽滅秦后曾將此地封給秦軍三位降將,故得名。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

古代的行政區(qū)域。秦統(tǒng)一天下后設(shè)三十六郡,隋唐后州郡互稱,明清稱府。如《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遷九江郡司馬。

漢代在少數(shù)民族聚居區(qū)設(shè)道,這是一種行政特區(qū),與縣相當。唐代的道,先為監(jiān)察區(qū),后演變?yōu)樾姓^(qū),是州以上一級行政單位。明清在省內(nèi)設(shè)道,其中守道是小行政區(qū),而巡道只有監(jiān)察區(qū)性質(zhì)。如《譚嗣同》:“旋升寧夏道。”這里的“道”,指道的長官。

宋元時期行政區(qū)域,相當于現(xiàn)在的省。如《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

山水陰陽

古代以山南、水北為陽,以山北、水南為陰。如《游褒禪山記》:“所謂華陽洞者,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

 ()古代禮儀

類別

說 明

()、仲、叔、季

兄弟行輩中長幼排行的次序。伯(孟)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老四。古代貴族男子的字前常加伯(孟)、仲、叔、季表示排行,字的后面加“父”或“甫”字表示男性,構(gòu)成男子字的全稱,如伯禽父、仲尼父、叔興父等。

孝悌

孝,指對父母要孝順、服從;悌,指對兄長要敬重、順從??鬃臃浅V匾曅?,把孝悌作為實行“仁”的根本,提出“三年無改于父道”“父母在,不遠游”等一系列孝悌主張。孟子也把孝悌視為基本的道德規(guī)范。秦漢時的《孝經(jīng)》則進一步提出“孝為百行之首”。儒家提倡孝悌的目的,是為了維護宗法等級秩序。

太牢、少牢

古代祭祀所用犧牲,行祭前需先飼養(yǎng)于牢,故這類犧牲稱為牢;又根據(jù)犧牲搭配的種類不同而有太牢、少牢之分。牛、羊、豕(shǐ,)三牲全備為太牢;少牢只有羊、豕,沒有牛。由于祭祀者和祭祀對象不同,所用犧牲的規(guī)格也有所區(qū)別: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諸侯祭祀用少牢。

揖讓

一指古代賓主相見的禮節(jié)。揖讓之禮按尊卑分為三種,稱為三揖:一為土揖,專用于沒有婚姻關(guān)系的異姓,行禮時推手微向下;二為時揖,專用于有婚姻關(guān)系的異姓,行禮時推手平而置于前;三為天揖,專用于同姓賓客,行禮時推手微向上。二指禪讓,即讓位于比自己更賢能的人。

長揖

這是古時不分尊卑的相見禮,拱手高舉,自上而下。

一種相見禮,兩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敬意。如《論語·微子》:“子路拱而立。

九拜

古代特有的向?qū)Ψ奖硎境绺呔匆獾墓虬荻Y?!吨芏Y》謂“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頓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動,五曰吉拜,六曰兇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肅拜?!边@是不同等級、不同身份的社會成員,在不同場合所使用的規(guī)定禮儀。

頓首

俗稱叩頭。行禮時,頭碰地即起。因其頭接觸地面時間短暫,故稱。通常用于下對上及平輩間,如官僚間的拜迎、拜送,民間的拜賀、拜望、拜別等。也常用于書信的開頭或末尾,如丘遲《與陳伯之書》:“遲頓首陳將軍足下:無恙,幸甚幸甚……丘遲頓首。

稽首

古代的一種跪拜禮,為“九拜”之一。行禮時,施禮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于地,頭也緩緩至于地。頭至地須停留一段時間,手在膝前,頭在手后。這是“九拜”中最隆重的拜禮,常為臣子拜見君王時所用。后來,子拜父,拜天拜神,新婚夫婦拜天地父母,拜祖拜廟,拜師,拜墓等,也都用此大禮。

兩膝著地,挺直身子,臀不沾腳跟,以示莊重。如《廉頗藺相如列傳》:“于是相如前進,因跪請秦王。

再拜

先后拜兩次,表示禮節(jié)之隆重。舊時書信末尾也常用“再拜”,以表示敬意。

膜拜

行禮時,兩手放在額上,長時間下跪叩頭。原專指禮拜神佛時的一種敬禮,后泛指表示極端恭敬或畏服的行禮方式。今人多用“頂禮膜拜”形容對某人崇拜得五體投地。

折腰

即拜揖。鞠躬下拜,表示屈辱之意。如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安能摧眉折腰事權(quán)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后來引申為傾倒、崇拜。如毛澤東《沁園春·雪》:“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shù)英雄競折腰。

古代席地而坐,坐時兩膝著地,臀部貼于腳跟。為了表示對人尊重,坐法頗有講究:“虛坐盡后,食坐盡前。”“盡后”是盡量讓身體坐后一點,以表謙恭;“盡前”是盡量把身體往前挪,以免飲食污染坐席而對人不敬。

座次

官場座次尊卑有別。官高為尊居上位,官低為卑處下位。古人尚右,以右為尊,如《廉頗藺相如列傳》:“以相如功大,拜為上卿,位在廉頗之右。”古代建筑通常是堂室結(jié)構(gòu),前堂后室。在堂上舉行的禮節(jié)活動是南向為尊?;实劬蹠撼迹淖灰欢ㄊ亲毕蚰系?。因此,古人常把稱王稱帝叫作“南面”,稱臣叫作“北面”。室東西長而南北窄,因此室內(nèi)最尊的座次是坐西面東,其次是坐北面南,再次是坐南面北,最卑是坐東面西。如《鴻門宴》:“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侍。

虛左

古人乘車以左為尊,空著左邊的位置以待賓客。如《信陵君竊符救趙》:“公子從車騎,虛左,自迎夷門侯生。”足見信陵君對侯生之尊敬。今有“虛左以待”一語。

冠禮

男子成年時(二十歲)加冠的禮節(jié)。冠禮在宗廟中進行,由父親主持,并由指定的貴賓給行冠禮的青年加冠三次,先后加緇布冠、皮弁、爵弁,分別表示有治人、為國出力、參加祭祀的權(quán)力。加冠后,由貴賓向冠者宣讀祝辭,并給冠者起一個與俊士德行相當?shù)拿馈白帧?,使他成為受人尊敬的貴族成員。因為男子二十歲行冠禮,所以后世將二十歲稱作“弱冠”。

祖道

為出行者祭祀路神和設(shè)宴送行的禮儀。如《荊軻刺秦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文中的“祖”就是“祖道”,臨行祭路神,引申為餞行送別。

齋戒

舉行祭祀或重大事件時,事先要沐浴、更衣、獨居,戒其嗜欲,以示心地誠敬。“齋”又稱“致齋”,致齋三日,宿于內(nèi)室,要求“五思”(思其居處、笑語、志意、所樂、所嗜),這主要是為了使思想集中、統(tǒng)一?!敖洹庇址Q“散齋”,散齋七日,宿于外室,停止參加一切娛樂活動,也不參加哀吊喪禮,以防“失正”“散思”。古人齋戒時忌葷,但并非忌食魚肉葷腥,而是忌食有辛味臭氣的食物,如蔥、蒜等,這主要是為了防止祭祀時口中發(fā)出的臭氣對神靈、祖先有所褻瀆。

諱稱

古人對“死”有許多諱稱,主要的有:(1)天子、太后、公卿王侯之死稱“山陵崩、崩、千秋、晏駕、薨、百歲”等。(2)父母之死稱“見背、孤露、棄養(yǎng)”等。(3)佛道徒之死稱“涅槃、圓寂、坐化、羽化、仙游、仙逝”等。如《赤壁賦》:“羽化而登仙。”“仙逝”現(xiàn)也用于稱被人尊敬的人物的死。(4)一般人的死稱“亡故、長眠、長逝、過世、謝世、壽終、殞命、捐生、就木、溘逝、老、故、逝、終”等。

 ()飲食器用

類別

說 明

五谷

一種指稻、黍、稷、麥、菽;另一種指麻、黍、稷、麥、菽。古代經(jīng)濟文化中心在黃河流域,稻的主要產(chǎn)地在南方,而北方種稻有限,所以“五谷”中最初無稻。

食器

古代食器種類很多,主要的有:簋(ɡuǐ),形似大碗,人們從甗(yǎn)中盛出食物放在簋中再食用。簠(fǔ),是一種長方形的盛裝食物的器具,用途與簋相同,故有“簠簋對舉”的說法。豆,像高腳盤,本用來盛黍稷,供祭祀用,后漸漸用來盛肉醬與肉羹了。皿,盛飯食的用具,兩邊有耳。盂,盛飲之器,敞口,深腹,有耳,下有圓形之足。盆、盂,均為盛物之器。案,又稱食案,是進食用的托盤,形體不大,有四足或三足,足很矮,古人進食時?!芭e案齊眉”,以示敬意。匕,是長柄湯匙;俎,是長方形砧板,兩端有足支地。如《鴻門宴》:“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箸,夾食的用具,與“住”諧音,因避諱故取反義為“快”,又因竹制,故加“竹”字頭為“筷”,沿用至今。

炊具

炊具可分為陶制、青銅制兩大類。一般百姓多用陶制,青銅炊具為貴族所用。

鼎,最早是陶制的,殷周以后開始用青銅制作。鼎腹一般呈圓形,下有三足,故有“三足鼎立”之說;鼎的上沿有兩耳,可穿進棍棒抬舉。夏禹時的九鼎,經(jīng)殷代傳至周朝,象征國家最高權(quán)力,只有得到九鼎才能成為天子,可見它是傳國之寶。鑊(huò)是無足的鼎,與現(xiàn)在的大鍋相仿,主要用來烹煮魚肉之類;后來它又發(fā)展成對犯人施行酷刑的工具,即將人投入鑊中活活煮死。甑(zènɡ),是蒸飯的用具,與今之蒸籠、籠屜相似。鬲(lì)與鼎相近,但足空,且與腹相通,體積比鼎小。

酒器

尊,酒器的通稱,敞口、高頸、圓足,常飾有動物形象。壺,長頸、大腹、圓足,能裝酒水,故用“簞食壺漿”指犒勞軍旅。彝、卣(yǒu)、罍(léi)、缶(fǒu),都是形狀不一的盛酒器。爵,飲酒器的總稱,作為專名是用來溫酒的,下有三足,可升火溫酒。角,口呈兩尖角形的飲酒器。觥(ɡōnɡ),盛酒、飲酒兼用,像一只橫放的牛角,長方圓足,有蓋,多作獸形,觥常被用作罰酒,《醉翁亭記》中有這樣的描述:“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嘩者,眾賓歡也。”杯,橢圓形,盛羹湯、酒、水。卮,《鴻門宴》中有“卮酒安足辭”之句。

膾炙

膾,切細的魚、肉;炙,烤肉?!?/strong>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可見古代膾食需要很高的刀工技法。膾炙,是人們所共同喜好的,后來把詩文為人所稱頌叫作“膾炙人口”。

家具

席、床、屏風、鏡臺、桌、椅、柜等。席子,是最古老、最原始的家具,最早由樹葉編織而成,后來大都由蘆葦、竹篾編成。古人常“席地而坐”,足見席子的應(yīng)用是很廣泛的。床,是席子以后最早出現(xiàn)的家具。一開始,床極矮,古人讀書、寫字、飲食、睡覺幾乎都在床上進行。《孔雀東南飛》“槌床便大怒”中的“床”指坐具。和這種矮床配合用的家具有幾、案、屏風等。還有一種矮榻常與床并用,故有“床榻”之稱。

 ()音樂文娛

類別

說 明

五聲

也稱“五音”,即我國古代五聲音階中的宮、商、角、徵(zhǐ)、羽五個音級。如《荊軻刺秦王》:“為變徵之聲。”“變徵”是角、徵二音之間接近徵音的聲音,聲調(diào)悲涼。

宮調(diào)

古代稱宮、商、角、變徵、徵、羽、變宮為七聲,其中以任何一聲為音階的起點,均可構(gòu)成一種調(diào)式。凡以宮聲為音階的起點的調(diào)式稱“宮”,即宮調(diào)式,而以其他各聲為主者則稱“調(diào)”,如商調(diào)、角調(diào)等,統(tǒng)稱為“宮調(diào)”。

十二律

古代樂律學名詞,是定音方法。即用三分損益法將一個八度分為十二個不完全相同的半音的一種律制。各律從低到高依次為:黃鐘、大呂、太簇、夾種、姑洗、仲呂、蕤賓、林鐘、夷則、南呂、無射、應(yīng)鐘。十二律又分為陰陽兩類,凡屬奇數(shù)的六種律稱陽律,屬偶數(shù)的六種律稱陰律。另外,奇數(shù)各律稱“律”,偶數(shù)各律稱“呂”,故十二律又簡稱“律呂”。

 ()傳統(tǒng)節(jié)日及民俗

節(jié)日

說 明

除夕

農(nóng)歷十二月最后一天。除夕人們往往通宵不眠,叫作“守歲”。除夕這一天,家里家外不但要打掃得干干凈凈,還要貼門神、貼春聯(lián)、貼年畫、掛燈籠,人們則換上帶喜慶色彩和帶圖案的新衣。

春節(jié)

農(nóng)歷正月初一。春節(jié)習俗一般以吃年糕、餃子、大肉丸、全魚、蘋果、花生、瓜子、糖果及肴饌為主,并伴有貼春聯(lián)、貼年畫(門神鐘馗)、包餃子、貼剪紙、貼窗花、貼福字、點蠟燭、點旺火、放鞭炮、給壓歲錢、拜年、送年禮、逛花市等眾多活動,極盡天倫之樂。

元宵節(jié)

農(nóng)歷正月十五。正月是農(nóng)歷的元月,古人稱其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jié)。又稱為小正月、元夕或燈節(jié),是春節(jié)之后的第一個重要節(jié)日。中國幅員遼闊,歷史悠久,所以關(guān)于元宵節(jié)的習俗在全國各地也不盡相同,其中吃元宵、賞花燈、舞龍、舞獅子等是元宵節(jié)幾項重要民間習俗。

清明節(jié)

公歷4月4日(或4月5日)。清明節(jié)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蕩秋千、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

端午節(jié)

農(nóng)歷五月初五。這一天的活動現(xiàn)在逐漸演變?yōu)槌贼兆?、賽龍舟、掛菖蒲、薰蒼術(shù)、喝雄黃酒、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貼五毒、貼符、放黃煙子、吃十二紅。

七夕節(jié)

農(nóng)歷七月初七。七夕節(jié)是我國傳統(tǒng)節(jié)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jié)日,也是過去姑娘們最為重視的日子。在這一天晚上,婦女們穿針乞巧,祈禱福祿壽活動,禮拜七姐,儀式虔誠而隆重,陳列花果、女紅等。

中秋節(jié)

農(nóng)歷八月十五。中秋祭月,在我國是一種十分古老的習俗。賞月的風俗來源于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輕松的歡娛。“民間拜月”是因為人們渴望團聚、康樂和幸福。要設(shè)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

重陽節(jié)

農(nóng)歷九月初九。重陽節(jié)有登高的習俗,金秋九月,秋高氣爽,這個季節(jié)登高遠望可達到心曠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和重陽節(jié)相聯(lián)系的有賞菊賦詩、插茱萸、吃重陽糕等風俗。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luò)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